钱塘湖春行 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钱塘湖春行 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8 10:0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作者:肖武 
“诗不好教。”这是许多教师曾有的教学困惑。《钱塘湖春行》是一首短小的古诗,一篇自读课文的其中一首。有的教师想当然地只讲完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新疆肖老师的这堂课却让我们看到了古诗教学的春天。该课的教学以“读”贯穿,却次次都能读出新内容,读出新感受,课堂不沉闷,学生不生厌,师生携手美美地在早春的西湖旁走了一个来回。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材的例子作用,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研习古诗文的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堂古诗文教学课吧。
一、备读,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竞赛法)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钱塘湖春行》,介绍写作背景。
3.简介西湖风光。(情境法)
西湖因位于杭州市老城区西面而得名,它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涵绿水,波平如镜。全湖面积五六平方公里,绕湖一周近十五公里,环湖的绿阴丛中,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近处波光潋滟,丰姿绰约,远处云山逶迤,雾霭漫漫。西湖不仅揽山水之胜,林壑之美,更因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而生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秋瑾等,都埋骨西子湖畔,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长留于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古代的诗人如著名的白居易、苏东坡、柳永等,都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千古传芳的名篇华章。西湖也因他们的题咏和描绘而更负盛名。
二、粗读,感知全诗(出示课件)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两三名学生朗读,同桌进行点评。(互评法)
4.指导朗读技巧。(把握节奏,注重平仄,找准重音,情感自然)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5.师范读,学生思考:
A.画出押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生答:
A.韵脚是“西”、“低”、“泥”、“蹄”、“堤”。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C.对偶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熟读,理清游踪(出示课件)
1.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想一想凭什么说诗人说的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题目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生答:
1.写了三方面内容:时间“春”,地点“钱塘湖”,事件“游览”。
2.“孤山寺北贾亭西”。
3.“最爱湖东行不足”。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现在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可结合朱自清《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情境法)
(以下由师生共同讨论协作完成)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出示课件)
(学生对照以上图片想象,教师引导分析)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学生对照以上图片想象,教师引导分析)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到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学生对照以上图片想象,教师引导分析)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学生对照以上图片想象,教师引导分析)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流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
是啊,《钱塘湖春行》,是诗人在引领着我们与春天同行!
六、悟读景中情语
请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全诗,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全诗赏析的重点在颔联和颈联,都扣了一个“春”字。一般来说,描写春天应离不了花草、小鸟,就这点来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它又有它的高明之处,即紧紧扣住了初春特征。仔细揣摩这几句诗是如何描写初春特征的呢?“剥而复加”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先看颔联:
莺争树……燕啄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树”、“燕啄泥”是两个主谓结构,“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第一层: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了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第二层:两句分别加了“早”、“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用手指指点点,迎接捎来春消息的使者。他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换下了,应该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了。
第三层:两句分别加了“几处”、“谁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再看颈联: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同样,“花迷人眼”、“草没马蹄”也是两个主谓结构,是一般的陈述。
第一层:加了个“乱”字,使人想到朱自清《春》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几句话给“乱”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加了个“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马蹄踏在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汁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第二层:加了个“渐欲”,加了个“才能”,用词更是精确。那野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迎风盛开,“渐欲”使人想起不久以后姹紫嫣红的一片,岂不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才能”显示春草虽生长很快,但毕竟才是初春,草还来不及长得太深,不久过后,草长莺飞,那一片西湖早春的醉人春色,定会叫人流连忘返。
师:学了《春》、《钱塘湖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搜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由甲同学主持展示活动。
甲:首先我们请乙同学给我们用葫芦丝吹奏一曲春声妙韵。
(乙表演。同时一名同学将美术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另一些同学抬出文学作品展板。师生欣赏美术作品和展板。)
甲:请丙同学朗诵自己搜集的诗文。
(学生朗诵诗文)
甲:请丁同学小提琴伴奏,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在小提琴声中,同学们齐读全诗,下课。)
【教后总结】
古代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如何借助于想象,再创造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以诗歌的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再力求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为此,我尝试了这次“剥而复加,层层赏析”和“七级读”相融合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把诗句的修饰语一层一层地剥下来,剩下句子的主干,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贯穿“读—解—悟—赏—想”的方法。在歌咏西湖的诗人中,唐代白居易可以说是最熟悉西湖,也与西湖最有感情的诗人。因为他曾任过杭州刺史。他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同传为歌咏西湖的佳作。
整个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七级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突出了课标要求。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感性认识的第一环。针对不同形式的读,提出不同的读的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进入诗歌的殿堂,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赏析的方法“剥而复加”。从诗歌的内在结构入手,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进而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
3.多种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竞赛法”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质,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收获明显,增加了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教学容量较大,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消化,但基础薄弱的学生感觉较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