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张居正改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23 11: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居正改革
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张居正改革”没有做具体要求。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知识提要:
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必要性)
内:(1)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吏治腐败、官员贪污、财政亏空
(3)变本加厉的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土地兼并、官府搜刮)
(4)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少数民族劫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外来侵略:倭寇侵略东南沿海、葡萄牙侵占澳门
2.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可能性)(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3.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二、张居正改革
1.目的: 挽救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 影响:
(1)政治上:------整顿吏治-----“尊主权”-----整肃朝纲
(首先) 以法理政 ------振扬风纪、使民信服
推行考成法-------提高办事效率
(政治上的改革)影响:整顿吏治 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2)国防上:-----实施边防新政------“内修守备”-------军事力量增强、防御体系完善、震慑效果显现
:A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B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节省大量军费、增进蒙汉交融: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长城为防御草原游牧民族而修筑,“用险制胜”,成为各民族战争的舞台,但并不能真正遏制游牧民族的南下。同时,长城在客观上也起到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见证。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巩固,长城作为防御工程的作用日趋减弱直至消失,其实际的政治军事功能完全转变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象征。
(国防上的改革)影响: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明显成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经济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①背景: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②一条鞭法内容及影响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主 盘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经济措施的影响):国家税收增加;农民的负担减轻,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放松;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3.结果: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光辉的时期);最终失败,改革成果毁于一旦,身后毁誉。
4.失败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他们的的反攻倒算; 明神宗的蜕变(昏庸腐化)(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废弃新法)
三、评价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所在。
如:土地兼并问题 根源 封建土地所有制
吏治腐败问题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今天我们去学习?
立志高远,坚韧不拔
忧国忧民,勤勉务实
无私无畏,善于用人
问题精讲:
一、内阁制与内阁首辅
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皇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皇帝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有多人,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其中一人为首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嘉靖时把持朝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
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应反映。
三、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
1.体现了政治和经济的辨证关系。
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将会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2.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制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3.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一是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典型解析
(2007海南卷)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正确选项;A。
解析;从张居正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他已经有了本、末同等地位的思想了。这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明显不对。
虽然张居正官至内阁首辅,但本题中并不能看出“政府”。
张居正个人不能代表“士大夫”阶层?故BCD错误。
定时检测
一、选择题(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以法理政 B.确保政令畅通
C.强化君主专制 D.杜绝贪污腐败
2.考成法的实行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③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为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糜”思想成功的是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4.“外示羁糜”的积极意义是
①彻底解决了边关危机 ②提高了边军作战能力
③减少了军费开支 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5.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6.(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三模测试)《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7.(2009年黑龙江安达高中试题)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①考成法 ②内修守备 ③清查田亩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这是因为①维护了官僚特权 ②减轻了农民负担 ③增加了国家收入 ④减少了税收舞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明朝一条鞭法实施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A.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B.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
C.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D.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对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措施的相同特征是
A.改变现行的税收方式 B.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D.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11.明代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边疆民族交流发展的是:
A.边境互市 B.修筑长城 C.迁都北京 D.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
12. (2010年江西省安源高中试题)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C.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D.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二、非选择题(13题16分,14题24分,共40分)
13.(2009年海南高考试题,29)
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吏调太繁,迁徙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考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材料二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考称职,不次提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簿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瞽(按:过错)掩其大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10分)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6分)
14.《明史 张居正传》说:“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结合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分析《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否真实?(24分)
定时检测答案:
1—12 BDCCB ACBDD AD
1. 解析: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吏治改革中,张居正贯彻了一条以法严格行政的原则,上至王公,下之大臣,无不遵守。这一措施的颁布,使并非国家法定机关的内阁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的中心。通过改革,实现了政令畅通,为其它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正确选项为B。
2.解析:考成法是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可见,加强内阁权力、提高办事效率、为随后的改革铺平道路都是其积极影响。正确答案D。
3.解析:都是内修战备导致的积极结果,所以正确选项C。
4.解析:①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②是内修守备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5.解析:呼和浩特城的修建是为加强蒙古地区与内地联系,不是为了对蒙作战而建,A不对。它密切了蒙汉关系,C表述错误。D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正确选项B。
6.解析:本题考察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和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权力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它本身只是个内侍机构。答案选A.。
7.解析:内修守备的意义在于军事力量增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不会遭到官僚地主的反对,②不合题意,排除。正确选项为C。
8.解析:本题考查一条鞭法推行的积极意义,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③④正确。所以正确选项为B。
9.解析:本题考查税收对经济的影响。A是税收特点,BC不合题意。正确选项为D.
11.解析:B属于内修战备,排除,C是为了加强对北部边疆的控制,不符题意排除,D为加强对少苏民族地区的管辖,不属于交流内容。正确答案为A.
10.解析:用排除法作。A是张居正改革的主要特征,B是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C是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共同特征,商鞅变法没有。事实上,三次改革都对调整直接的利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正确选项为D。
12.解析:通过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三人的遭遇可知,改革者要想取得成就,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AB说法过于绝对,C不是这一现象表达的主要意思。正确选项D.
13.解析:回答第(1)问抓住关键词“用人必考其终”“吏部严考课”“慎选良吏”“严限追赃”,然后概括。回答第(2)问时把第(1)问内容与张居正改革联系,要求学生理解整顿吏治在张居正改革中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
答案: (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10分)
(2)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于一支高效率的官史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6分)
14.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有三个方面:(1)整顿吏治,颁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保障了政令畅通。(8分)(2)实施边防新政,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改善了汉蒙关系,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8分)(3)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