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2年7月2日下午2:30一4:00)
乐山市高中2023届教学质量检测
历
史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
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一、单选题
1.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学者们发现杭州良渚文明主体由崧泽文化(因首次在上海市崧泽村发现
而命名)发展而来,其玉器又受安徽凌家滩文化和北方红山文化影响,是中华文化“熔合”式
发展的第一个典型。据此可知
A.文明融合始于良渚时期
B.中华文明汇集众家精华
C.历史解释需以史料为据
D.考古成果填补文献空白
2.有学者在述及某一历史时期时,提出该时期伦理关系政治化的主张,认为个体在家族血缘关
系中的地位决定政治身份及其对应的政治权利与社会地位,并形成总体较为稳定的、规范的
秩序,巩固了国家结构。该学者的论据可能是
A.西周宗法制
B.西汉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汉唐郡县制
3.现代技术研究表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树枝铸造采用了芯骨工艺,即在铸件型芯内设置
支撑骨架,以提高铸件型芯强度。此前尚未发现三星堆有此类技术。据此可知
A.青铜器坚固耐用
B.工官工场限制技术传承
C.古蜀人注重祭祀
D.商周时期青铜工艺高超
4.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所冶之铁质硬脆,战国早期才改进技术,但转化为铁农具生产需较长时
间。此外,牛耕在战国时期使用稀少,而春秋中期以前“公田不治”已成为普遍现象。该学者
意在
A.说明铁犁牛耕影响深远
B.质疑井田制瓦解的传统认识
C.揭示先秦农业发展真相
D.理清春秋战国历史发展脉络
5.楚国先贤有优良的忠爱宗国传统,屈原之前曾经出现过各种类型的忠于国家、忧虑社稷安危
的人物,史实俱在,历历可数。有的奉公守法、安于贫困,有的视死如归、不顾个人利益,有的
不追求个人名利。据此可以推知
A.楚国人民有良好的素养
B.屈原熟悉楚国先贤爱国事迹
C.楚国历史记录保存完整
D.屈原可能受到先贤精神影响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6.秦始皇下令“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文字统一为小篆,而不采用已存在的隶书。但实践中,
隶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字体。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做法
A.废除了原东方六国文字
B.过分推崇文字的艺术审美价值
C.改变了汉字字形与结构
D.存在忽视信息交流实际的局限
7.汉朝时期,官营手工业曾有如下规定:禁止官吏用粗暴态度对待工匠,以及用不正当手段侵
夺、克扣工匠的报酬。该规定
A.切实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
B.有效保证了技术人才的收入
C.有助于官营手工业持续发展
D.客观上形成了社会清正之风
8.汉高祖翦灭异姓王,大封同姓诸侯王国,订立非同姓不王,非功不侯誓约。汉武帝颁“推恩
令”,在诸侯王国不断分出小侯国。汉武帝的做法
A.展示出治理策略灵活务实
B.进一步强化宗室血缘关系
C.获得了汉朝宗室普遍支持
D.根本否定了汉初治国体制
9.据统计,《史记》中上百次使用“中国”一词,其主要指称与涵义丰富,详见下表
指称
涵义
夏商周国家政权及其控制下的各民族
政权
春秋战国时为中原国家,后扩展至楚、秦两国
秦汉政权及其管辖的各民族
传说时代地方区划
九州、十二州、五服等
出现上表现象主要是由于
A.司马迁个人国家意识
B.大一统政治现实需要
C.传统华夷观逐渐淡化
D.汉初政治认同的强化
10.汉武帝时,规定刺史对巡视中发现的不法问题,只能向朝廷“弹劾”,无权罢免、处罚官员。
东汉中期,中央要刺史处理地方事务,如参与赈灾讨乱,治平化民。材料反映了汉朝
A.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B.刺史制度发生异变
C.基层政府事务繁杂
D.以儒治国力行教化
11.魏晋南北朝时,寺院一方面有免税免役特权,另一方面又得到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赏赐或
捐施,包括金银财货、绵绢丝絮、土地山川林泽等。出现“凡厥良沃,悉为僧有”“公私田宅,
多为僧有”的状况,形成强大的寺院庄园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
A.土地兼并盛行
B.儒家信仰体系已趋于崩塌
C.中央集权弱化
D.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受限
12.唐建中元年(780年),国家实行两税法,当时和后世对此都有不同评价。有反对者认为两
税法“赋不系于田”,而此前的租庸调制与“均田之法”相联系;赞成者则认为面对“兼并之
弊,有愈于汉成、哀之间”的现实(注:成指汉成帝,哀指汉哀帝),两税法是“不可易之法”。
据此可知,这两种观点
A.相互对立导致唐国力内耗
B.聚焦于田制与税制的关系
C.立足经济变革具有务实性
D.完善了对税改弊端的认识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2023 届高二下期期末考试答案(历史)
1——5:CADBD 6——10:DCABB 11——15:DBBAC 16——20:BDDCA
21——24:BACD
25. (25 分)
(1)差异:汉代察举制:自下而上,以官选官;受舆论评价影响较大;注重吏
治成效。(一点 2分,两点 4分)
唐代科举制:自上而下选拔人才,允许自由投考;以才为据择优录取,较多地面
向知识群体;侧重写作能力。(一点 2分,两点 4分)
(2)新变化:完善科举程序;扩大录取名额;放宽身份限制;关照特殊人才;
更重公平公正。(一点 2分,三点 6分)
影响:有利于强化科举功能;推动文官政治发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增强社会
包容文化氛围;为后世考试选官提供借鉴。(一点 2分,四点 7分)
(3)价值:重视社会舆论评价;严格选拔程序;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
激励机制;公平公正的理念;扩大政权开放性。(一点 2分,两点 4分)
26. (12 分)
示例一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剧烈变动(2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导致人口锐减和北民南迁,改变了
长期以来的人口地理分布格局。随着北魏统一北方地区,推行均田制,一定程度
上带来了人口恢复。南朝时,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这
一时期,佛教兴盛,寺院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吸引了众多人口,导致国家直接掌
握的“编户”不足,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与大型工程建设。(10 分)
示例二
第八章 清代人口大发展(2分)
清朝前中期社会稳定,出现封建盛世局面;域外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国家
税制改革,废除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在众多因素
合力作用下,清朝人口呈现急剧膨胀趋势。人口增速过快,加剧了人地矛盾,加
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增加了环境压力。人口增殖增加了劳动力供给,
为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可能。(10 分)
27. (15 分)
(1)变化:数量明显增多(或规模化发展);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管理规范化专
业化;朝地方行政组织演进。(一点 2分,3点 6分)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战国兼并战争需要;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为后世实行郡县制提供了经验。(一点 3分,3点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