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21:27:50

文档简介

肇庆市2021一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A【解析】错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我们看
到的只是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
2.(3分)D【解析】A项错在“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此意于文无据。B项错在“单体建筑
之间的差异比较弱”,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
另外,“这使其”表现的因果关系也不恰当,原文并未说明这两者之间构成因果关系。C项错在
“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原文只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两
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
3.(3分)C【解析】材料一所提到的古代建筑的空间美学理念是关于单体建筑组合方面的内容的,
A、B、D三项说的都是单体建筑的组合,只有C项说的是单体建筑内部的装饰,不属于单体建筑
的组合。
4.①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②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重视(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位置:应置于材料一最后一部分。原因:①材料二最后一段的举例,谈的是木结构建筑的构件交
接的部分在外表形状上的加工。②这与材料一最后一部分的主旨“营造技艺应得到很好的传
承”十分吻合,可以成为其例证。(位置2分,原因4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3分)A【解析】错在对宝钗不再进潇湘馆的原因的解说,从原文看,她不进萧湘馆,原因有二:
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7.(3分)C【解析】A项错在“作者要把她作为丫鬟的代表进行描写”,真正原因是作者把香菱作为
一个主要人物去塑造了。B项错在“因为林黛玉是南方人,故以‘潇湘’命名”。此住所,贾宝玉曾
提匾额“有凤来仪”,后来因为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为潇湘馆。D项对“宝玉挨
打”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宝玉挨打,具体原因有多个,但都不是他不同意参加科举
考试
8.①采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如“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倒是回来的妙”
一段,就是宝钗心中所想,表现了她平和、稳重的性格,同时还推进了情节发展。②通过对人物
动作语言的刻画侧面表现人物心理。如“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
里藏!”侧面写出了宝钗心中要让红玉她们误以为她是刚刚到达滴翠亭的心理。(每点2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5页)保密★启用前

肇庆市2021一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所谓“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
作、小木作)、瓦作(含砖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

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

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
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
注意事项:
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又受到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
保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等直接影响,传统木结枸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改苹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
h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多的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中国的木结枸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
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粱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
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枋、標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
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
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一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
没有墙壁也沒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
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
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
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从隋唐至北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
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
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教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
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颜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
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
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颜枋出头做成“霸王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碎。
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莉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
元末明初开始,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
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
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
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
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装饰效果。
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巧妙组合单体建筑,使之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礼制、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
A.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逐步发展并传承至今,已有约七千年历史,
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峡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
可谓源远流长。
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
B.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缘于其体现皇家威严和
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
秩序的特殊需要。
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而
C.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能够得到一定的传承,一定程度上缘于各旅游景点对其营造技
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
艺有较大的需求。
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
D.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梁架的立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墙一般只是用来隔
对较弱。如歇山顶建筑,既可用于宫廷,也可用于其他建筑体系。
断,划分内部空间。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