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演变情况。
2、通过比较掌握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古今句式的异同。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比较掌握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古今句式的异同。
教学关键:了解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教学方法:理解 分析 掌握
教学学时:1课时
二、导入:
有些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同的。
有个田径比赛项目叫“竞走”,运动员在参赛时能跑吗?不能,一跑就判犯规。可见在现代汉语中,“走”和“跑”是有严格区别是,古汉语中的“走”却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走”,古汉语叫“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行”就是走。
请大家举出带“走”字的成语,理解“走”字的意思。
“走马观花”、“不胫而走”中的“走”也都是跑的意思。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的昨日和今天是有些不同的。
(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明确本节课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音变
在古今汉字中存在着一种字形相同而古今读音不同的现象,即异读字。这种包括古今音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读音变化)和古今异读(古音中的有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了)。
异读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
用改变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
如“如耳说卫嗣公,卫嗣公说而太息”。“说”的本意是“讲话”的意思,本音是shuō,这句话第一个“说”用的是它的引申义“游说”“说服”的意思,应读破字音shuì,第二个“说”则是它的兼有的意义“悦”,应读yuè,是“喜欢高兴”的意思。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中常见的破音异读字有:语、衣、骑、遗、恶、王、将、食等。
2.通假异读
通假字和本字起初读音一致,后来由于读音的演变,有的读音不同了。现在通假字一律读本字的读音。古诗文中常见的通假异读字有:不(fǒu)奉(pěng)、缪、卒、内、识、见、有、生、说、景、属等。
3.古音异读
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有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
如“吐蕃”中的“蕃”读bō。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音异读字有:人名:墨翟、郦食其、樊於期等;地名:燕、天姥山、会稽等;官名:可汗、单于等。
习题小练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
③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
④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⑤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⑥汝识之乎?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二)形变(词形变化)
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双(多)音节词。
如:虎——老虎 鼠——老鼠
斧——斧头 镜——镜子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双(多)音节词。
如:照──照耀 赠──赠送
弃──抛弃 粹──纯粹
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双(多)音节词所替代。
如:伐──攻打 乖──违背
川──河流 股──大腿
4.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
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残废”——“残疾”
语言表达:“足”——“脚”,“面”——“脸”, “目”——“眼”,“口”——“嘴”
(过渡)词语从单音节为主变化到双音节为主(词形变化而产生的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
2.词义缩小。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 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习题小练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语法的演变
综合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相与枕藉乎舟中
6.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子师郯子 ②卒廷见相如 ③朝歌夜弦 ④毕礼而归之
⑤公子怪之 ⑥择善而从之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燕赵之收藏
A、①③/②⑦/⑤⑥/④⑧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D、①③/④⑤/②/⑦/⑥⑧
4.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
“香远益清”(《爱莲说》)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四、小结:汉语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希望同学们做好汉语的使用者和传承者!
五、板书设计:
古今言殊
语音——通假异读
高考文言文考点
词汇——古今异义
语法——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六、教学反思:对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要多识记多巩固,对自己的教学教法要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