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设计理念 :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古典诗词很少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而是通过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尤其是通过调动人的听觉使诗的韵脚成为感观的落脚点,寓情于景,同时也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与作者的心情起伏回转相配合,从而达到形式、内容和情绪上的高度和谐。现代诗词中对音律的要求虽然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但也经常借“韵”传情,甚至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感情逐步推向高潮。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音韵美的重要因素。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鉴赏诗词的音乐美、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基于这种考虑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选自《经典咏流传》中清代袁枚一首小诗《苔》,初次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诗歌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诵,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言万语总关音》之《第四课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2、掌握押韵、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3、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首先感受三首不同体裁的诗歌,学生朗读、齐读。
提问:为什么这些诗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还不理解意思时就能记忆深刻呢?是因为押韵、平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就要了解什么是平仄、押韵,相信大家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没有平仄限制的诗是不能称作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请同学们标注出三首诗的平仄、押韵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标注。
五、进入合作探究环节,总结诗歌的押韵、平仄在诗词中有哪些运用规律。
格律诗的特点是什么?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是如何规定的?五言诗的两种基本平仄格式是什么?
小组交流展示探究结果,课件给出答案。
补充: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
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原则。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六、质疑与解惑:给学生播放吟唱曲目《江雪》感受古今读音的不同。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如“发”“说”“白”“德”“索”“匹”“木”“育”等,由于读音短促,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分别并入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在今天一部分地区的方言中还保存着入声。
总结:除了古代的绝句律诗外,还有哪些文学形式具有这种音韵节奏的儿歌、广告语、谚语、谜语绕口令等等。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宫怨》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柳色参差掩画楼,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A.晓莺啼送满宫愁 B.深锁春光一院愁
C.斜晖脉脉水悠悠, D.寂寞空庭春欲晚
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1.A 2.B
3、下面是王禹偁的《村竹》,打乱了次序,请重新排序: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
③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棠梨叶落胭脂色
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
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总结规律:一、找出“韵脚” 。二、找对仗句。三、确定首联和尾联。四、确定颔联和颈联。
八、实战演练:
请同学们自由创作一首格律诗并到前面展台进行展示。
九、作业:修改所写小诗,体现格律诗平仄、押韵规律。
总结:我们的童年就因押韵、平仄、对仗而拥有那么多动听的儿歌,从此生活不再孤独;我们的少年又因押韵、平仄、对仗而记住那么多古老的诗词,从此记忆不再空白;我们的青年更因押韵、平仄、对仗而领悟那么多新生的体会,从此人生更加精彩。但这对丰富的诗词文化来讲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还需我们不断的继承、挖掘并用一颗热爱的心来发扬才能使之不断光大。
三、教学反思
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走进文本,细心钻研,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笔者就带领学生深读文本,大胆重新总结规律。希望藉此激起学生的探索渴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并且学生们正拥有质疑精神,当他们有施展的机会时,特别能发挥积极主动性。当在课堂上受到鼓动去挑战权威认识时,一方面学生感到很诧异,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答案。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当他们的独特体验被肯定的时候,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尊重。通过对这一课文的备课与讲授,笔者深深感受到,只有用心研读文本沉潜其中才能发现语文教学的另一番洞天,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学生更广泛的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