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
2、了解诗歌的分类。
3、能利用平仄对仗知识进行集联创作。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4、通过鉴赏古今诗词,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诗歌押韵、平仄和对偶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1---2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集体朗读儿歌《我家的小院》,感受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2、什么是诗歌?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
明确:补充图表 (见课件)
3、唐诗发展概况
明确:(1)初唐,指唐帝国建立至玄宗开元中。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2)盛唐,指开元到代宗大历这个时期。
“王孟”、“高岑”、王昌龄、“李杜”
(3)中唐,指大历至文宗大和的50多年间。
顾况、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韩柳”、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4)晚唐,即由大和至唐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什么叫押韵?
把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这种情况叫做押韵(压韵)。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5、律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要求?
明确:(1)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2)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留”。
(4)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6、绝句形式上有哪些要求?
明确:(1).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押韵的居多。
(2).第二句和第四句则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3).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
7、什么叫平仄?
明确: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作用: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注意: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明确:(1)平仄声古代和现代是不同的
(2)平仄在句内须交替相间,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
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3)“1、3、5(字)不论,2、4、6(字)分明”
9、什么叫对仗?
明确:诗歌中的对偶,叫做对仗。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
明确:(1)工对
工对,也称严对。诗律术语。指工整的对仗。即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
(2)宽对
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在平仄、词性上可以适当放宽,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3)借对
对仗中的特殊类型,或称为假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出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12、“诗歌排序”练习
明确:第一步,找出“韵脚”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
第三步,依据“联”的平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
第四步,律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诗有几个韵脚,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
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
课后练习“小试身手”指导。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小学拼音环节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所以在讲押韵时那个押的韵分辨不清,换没换韵也是模棱两可,所以讲解时花费时间较多,其他的都比较顺利,但是,让给几句诗排序的时候,容易顾此失彼,仅仅依靠语感,对于刚学的律诗、绝句的押韵平仄要求不太会用,还需要更多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