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关于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
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例: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律诗:
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例: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 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
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
xi(西) di(低) ni(泥) ti(蹄) di(堤)
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
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
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
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部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
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
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
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读一读。
(三) 关于对仗
在介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对仗”。
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
爆竹一声除旧岁
梅花数点接新春
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中国楹联最基本的特征。
1、何为对仗
(1)什么对什么
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
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
“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
一共八句的律诗,要求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要宽松一些。
(2)怎样“对”才算“仗”
“对杖”是指两个句子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足下述的要求:
两个句子的字数,句读,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子就构成一个对仗结构。
(3),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
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一样。由于名词的范围很广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文、时令、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等。
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
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
要注意的是,对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对的数目来判断,但对仗的“质量”却没有度量性的标准来判断。换句话说,对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
③借对
除了上述的“工对”和“宽对”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方法叫做“借对”,其中又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方法。
“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一对仗结构中的“寻常”意义为“经常”,和对仗句中的“几度”构成“寻常——几度”副词对,是宽对。但“寻”和“常”另有意义: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用这一层意义就构成了“寻——几”数目名词对,“常——度”度量名词对,都是工对。
“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这一组对仗句中,“沧- 蓝”形容词对是宽对,因为“沧”表大小,“蓝|”表颜色.但“沧”和“苍”同音,而“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
④流水对
在对仗结构中,也有一些对仗结构中,两句诗在内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结构中,两句诗对得很漂亮,但要合起来才能表明作者要讲的理或者现象。这种对仗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流水对”。好像流水一样无法分开,始终相依相随。流水对可以是工对,宽对或者借对中的任意一种。
除了两句诗构成的对仗结构以外,在一句诗的内部也能产生对仗结构。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这两句诗构成一个对仗结构,而每句诗内部又构成“句中自对”的对仗结构:“风-天”对,“急-高”对;“渚-沙”对,“清-白”对。
练习:分析下面一首诗中的对仗结构。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
二、关于平仄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这28或56个字,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规律”。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
什么是平仄
还是从咱们最熟悉的普通话学起吧.原来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所谓“仄”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是“平”,“马/骂”为仄。
你看,现在给你一个字,你能否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 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
咱们按照刚才说的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再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然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的.比如第一个“白”字,《平水韵》里是划入“仄”声字的。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
(1)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然后把这十个字重新组合,对比着再读一下,看看是什么感觉:
白日入海尽,黄河依山流。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2)“平仄”声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分四声,同一声调不同的字,仔细对比,其发音还是有共性的。一般来说:
平声字---音尾平而长;
仄声字---音尾钝而短.
再试读:
妈(第一声阴平)/麻(第二声阳平),是不是读完,嘴还可以一直张着“a”下去呀.
马(第三声上声)/骂(第四声去声),读完了就得闭嘴对吧.
(3)“平仄”音乐美的运用
古人早就注意到汉语的这种特点,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更替(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创造音乐美。
如成语:乘风破浪,守株待兔,积腋成裘,一帆风顺……它们大多数都是平仄交替的。
其实平仄的音乐美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如果你注意一下中国人的名字,听着好听的一定是四声谐调,平仄交替的。比如说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这个名字:
毛泽东 江泽民
二二一 一二二
全是平声吧 读着有点有气无力似的.再读这个:
毛润芝
二四一
平仄平
平仄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们能表达不同的感彩。前面提过,平声轻快流畅,一句诗词里,平声多了感觉上轻松愉悦。仄声庄重凝涩,用多了感觉上忧伤凄惨。王力的书上有四句口诀,描述四声的不同感觉:
平声平道莫高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
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弄清,再来学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组合关系。
(1)单句的平仄规则
我们只要记住:“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A、为什么都是俩字一换呢?能不能单字或三字相间呢?
大家都知道,西洋拼音文字是以一个单词为停顿的,就是说语气的停顿发生在单词与单词之间。而咱汉语是单音节的字,停顿就不能一字一顿,那节奏上是怎么样的呢?基本上两字一顿,特殊情况下有一字顿(术语称“一字逗”)或三字顿。几乎所有的诗词句子,都是有一字或两字的词组组成的。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或——鸣——翠柳)
无边——落木——萧萧——下(或——萧萧下)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向东流)
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就是在这种节奏里出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平仄的变化作用于我们的脑部神经,使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美。那么是哪个字产生的作用?是一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因为那里有个停顿。一停顿,这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感觉就留在我们脑袋里了,所以整句诗我们并不感受每个字的平仄而只是那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由于绝大多数的小节奏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我们只感受这双数位的字(第2,4,6个字)的节奏。
(2)格律诗中的平仄规则
让我们把单句诗里的“平/仄”两两交错,就构成了格律诗(近体诗)的“格”,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句型”又称为律句。我们先来看字数少的五言,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句式”或者说“标准律句”了。为了后面举例示范的方便,我们先把这四个“标准句式”编上顺序:
A) 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仄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根本就用记,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平平仄仄平平仄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你看得仔细,会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写格律诗如何变通呢?那就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的平仄规定,而守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字,即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更是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不但平仄要守,还有“押韵”的要求)。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这么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四、结束语:小结需要记忆的东西
我们来小结一下,看看掌握平仄,真正需要“背诵”的东西到底有多少:
★★★★四个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条组合规则:
1) 单句之内,平仄相间.
2)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3)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只要记住这四个句子并弄懂这三条规则,不管你先吟成哪个句子,通过推演就可以得出律绝“二十八式”中的任何一式。
先有平仄框架,再去寻找表达立意和情感的律句,比先凭感觉成句,再对照平仄修改使之合律要容易一些。如果说写诗是一个“把米酿成酒”的过程,那么理顺平仄格律,顶多是淘好了米,准备煮饭而已.饭煮好,酒做成,还不见得就是醉人的好酒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喜欢诗歌,热爱我们古老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