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8张PPT。第二单元第6课晨读新课启航积累写作点滴探究文本研读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应用体验之旅识记知识必备领悟学海览胜写法借鉴高考对接爱 国
1.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地望向北方。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做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2.爱国就是苏武的持节南望。当大漠的风将沧桑刻上他的双手,当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他依然手握节毛尽落的旄节,眼睛跨越千山万水,寻找着回家的方向。叛将卫律的威胁不能让他容色稍变,匈奴千金封侯的许诺不能让他动摇,因为他心中装着两个字——祖国。为了这两个字,他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于是我知道了,爱国需要一种坚毅的品格,它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3.当岳飞怀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却被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英雄再难以倾力保家卫国。纵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哀痛令人心酸,也敌不过朝野中奸佞小人的流言蜚语,最终只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但他在那一刻化成了民族之魂。岳飞的爱国的呐喊摇撼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看到了“精忠报国”的铮铮铁骨,让我们听到了满腔热血的澎湃……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曾多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于职。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辛弃疾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xuānkuàijìzhòngxiècícénzānwènmògēxūgōnggòngxiànghàng小而高的山失群的孤雁把鱼、肉切细请擦拭意动用法,以……为忧愁名词作动词,看建在高台上的房子社日祭神所奏的鼓乐英雄业绩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动词,吃饭三、名句默写
1.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
2.落日楼头,___________,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
3.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倩何人唤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7.想当年,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
9.凭谁问:廉颇老矣,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金戈铁马赢得仓皇北顾尚能饭否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词中的“游子”指谁?为什么?
提示:指辛弃疾。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2.“落日”“断鸿”“吴钩”“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提示:3.请分析本词用典的具体作用。提示:4.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却连用两个“秋”字,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作者选取两个视角表现无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连、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极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找出词中的典故,分析其作用。提示:6.这首词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根据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
提示:该句是以廉颇自况。词人景仰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胸怀恢复中原的大志;要在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进行北伐,草草出兵只能招致失败;回顾南下后四十三年,屡遭废黜,最后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7.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提示:(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委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4)用廉颇的遭馋尚有赵王聘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8.本词是如何借古讽今的?提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寓情于景的写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
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
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下面的“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有愁和恨。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恰在此时,夕阳西照,一抹残晖似乎预示着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的命运;离群孤雁凄厉的叫声让词人想起自己无家可归的游子处境。“落日”“孤雁”“游子”的情调和谐,一股悲凉、凄切的氛围迎面而来,已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统一。2.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
紧承“江南游子”,词作由即景抒情完全转入人事人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激情。在这里,作品不再用即景抒情之法,而是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所展示给我们的是包含感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而感情的具体内涵却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这样作品便更加深沉浑厚,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魅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对比手法的运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来针砭南宋的委靡不振;又如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2.善于运用典故
全篇共有六处典故:孙仲谋、寄奴、元嘉北伐与封狼居胥、烽火扬州路、佛狸祠、廉颇。其中扬州路和佛狸祠二处,都是借总结历史教训,说对敌失策后果。用典深化了作品的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落日”“断鸿”“吴钩”等意象都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011·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之愁的诗歌。最后一联,进一步写自己在京都的生活境况,说自己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就像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写沙鸥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答题时要注意“沙鸥”与作者身世的相似性。
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高考考查时,主要有以下题型:(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在鉴赏诗歌的意象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1.串联意象,整体感知,把握意象特征
近几年高考所选的诗歌,意象单纯明朗,只要我们发挥联想和想象,串联各组意象,再从整体上解读,意境的悟得是较容易的。如杜甫的《漫成一首》,由月、灯、鹭、鱼等四组意象组成了一幅恬适静谧的画面。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通过“青草池塘”、雨声、蛙声和待客不至的诗人的几组意象,融合在一起,透出的是诗人待客不至的孤寂失落的心情。2.辨析意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和动静
(1)情感色彩意象
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古典诗歌如李贺的色彩浓丽,杜牧的清丽,李商隐的残冷等,无不折射着诗人的内在情绪。 (2)指向和强度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同样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都是写友情,李白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则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前者意象选取的是“明月”,后者是“滟滪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给人以飘逸之感,后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同是写别离,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健美,也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指向和强度有助于解读诗歌的情味。(3)虚实相映
诗歌的艺术魅力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这“如在目前”的便是实象,“见于言外”的便是虚象。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的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境生于象外”,虚象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4)动静结合
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其形式大致表现为“寓动于静”和“寓静于动”两种。如“风静花犹落”是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无论是意象的串联还是辨析,与其说这是破译诗歌的技巧和规律,不如说它是一种积累和悟得。因为任何一个意象都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适应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我们只有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的哲学意味,提高鉴赏水平。“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面对祖国江山的壮阔、秀丽之美,激起了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激发了他那一腔报国热忱。正是因为国恨家仇、报国雄心壮志,所以他对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许汜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而嗤之以鼻、不屑为伍。“把吴钩看了”,他是多么想持锋利的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然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好把“栏杆拍遍”以泄其情。那昂扬的斗志和强烈的激情仿佛使人感到一颗爱国之心的灼热和跳动。
应用角度:“责任”“意志”“执著”“爱国”等。[应用片段]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与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独上高楼》)近日,教育部发布今年高考招生工作规定,与往年办法相同,特别要求了在报名提供材料时要签订诚信承诺书的内容。
教育部要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加强在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录取等主要阶段的诚信教育。考生在申请报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时,须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客观、真实、准确,承诺参加招生考试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热评] 毫无疑问,签订了诚信承诺书,未必就一定会遵守高考诚信,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像很多贪官在犯罪之前都公开承诺过要“廉洁奉公”一样,纸面上或者口头上的“承诺”并不可靠。但不可靠归不可靠,却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了“承诺书”存在的价值——在很多时候,签订诚信承诺书、廉政宣言之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载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塑造”,在我看来,这样的形式有比没有好。可以进一步强化考生心中的诚信之弦,我相信,大部分考生会遵守自己的承诺。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而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经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乃至知道了城内叫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下一派败落不堪的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西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二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我总结的答案是:贯串着中华文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辛弃疾词中强烈地闪光。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起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或许,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美文评点] 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贯串全文,不仅起到组材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作者第一次看到郁孤台时留下的印象是:尽管郁孤台破败冷落,但在蓝天衬托下的飞檐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地高翘。文章第3、4两段古城新貌的描写,突出了尽管时代已经不同,但体现在辛词中、贯串中华文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将不断传衍。第7段中作者用“横绝六合,扫空万里”形容辛弃疾,不仅突出了辛词风格的豪放旷达,也突出了爱国精神的崇高卓绝。文章结尾用“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照应文题“郁孤台之魂”,起到了点明并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点击下图片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