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22: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衣服
容貌
形体
自己
修长
镜子
妻子
一、古今词义
(1)有些古汉语词的意义没变,但是现在已不能单独使用了。
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
现代汉语大多都已变成了双音节
(2)有些古代汉语的词个别情况下出现,一般被另一个词代替。
例:古代汉语的”之“,在现代汉语中多被“的”字所代替。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之上、……之中、……之后、三分之一、
原因之一、一技之长”等
北京大学的图书馆
香格里拉的神奇风光
(3)一些古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
“服”
A、服装、衣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离骚》
译文:想为国君效劳不被接纳,反而遭祸,退下来就重
新修饰我当初的服装吧。
B、服务
“有事,弟子服其劳”
《论语 · 为政》
译文:有事情,让弟子来为您服务。
现代汉语中:“校服、制服”即为此意义。
现代汉语中:“服务”就是这个意义。
C、食用、特指吃药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曲礼》
译文:不是祖传三代的医生,不吃他的药。
现代汉语中:“服药、服用、口服”等就是这个意义。
D、穿衣、佩戴
“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
现代汉语中:没有这个意义。
二、古今句式
古今句式有三种变化:
(1)古汉语中的一些句式,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2)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虽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的
句式有了变化。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
”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若君之美”
误译:“不如您的漂亮”
译文:”不如您漂亮“
(3)文言句式仍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但在用法上受到很大
的限制。只是以固定短语形式保留在书面语中。
“之所以”
“为……所……”
“唯……是……”
“有……所……”
汉语的历代文献
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
死的文字书本
活化石
三、汉语语音的演变
汉语语音的变化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组合规律的变化。
(1)声调的变化
(2)韵母的变化



上、去、入






(3)声母的变化(下列词语的声母在陕北方言和粤语中保留了古音。)
匣子
匣子
匣子


上街
上街
瞎子
瞎子
四、汉语词汇的演变
(1)词语的词形变化


依靠
道德
道理
道路


第一
医生

衣服
道教
(2)词语的消长变化
长的:
消的:
纳米
克隆
数码
电脑
艾滋病
买办
知青
土豪
人民公社
(3)词语的替换变化

车夫
戏子

演员
司机











保护
保卫
保存
保养
保持
担保
(4)词语的引申变化
词语的引申变化是指词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本意”早上“
“朝三暮四、朝不保夕、朝阳”
朝见
朝向
朝着某一个方向
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种情况。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今

古义:
长江
古义:
黄河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江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河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
《韩非子·有度》
今义:
一切动植物
的表层组织
古义:
兽皮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僖公十四年》
兽皮
皮-带毛的
革-去毛的
人皮

上古-中古
指颧骨
部分
今义:
面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古 词
今 义

颧骨部分


《韵会》:脸,目下颊上也。
古义:
专指坐着打
瞌睡
后起意义:
既指打瞌睡,更指躺下睡觉
《说文》:“睡,坐寐也。从目垂。”
  段玉裁注:“目垂者,目睑垂而下,坐则尔。”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史记··苏秦列传》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古

古 义:
金 属
后起意义:
黄 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经·系辞上》
其味甘,其臭香。
《礼记·月令》
上古义:
各种气味,
读xiù
后起意义:
坏的气味,
读chòu
古义:
脸色、女色、种类
后起意义:
颜 色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史记·滑稽列传》
古义:
飞禽走兽的总称
后起意义:
专指鸟类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古义:
亲属,包括
父母子女
后起意义:
亲 属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后起意义:
女子的配偶
上古义:
成年男子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战国策·赵策》
古义:
热水
后起意义:
菜汤、
米汤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
后起意义:
鼻 涕
古义:
眼 泪
涕泗滂沱。   《诗经·陈风·泽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庄公十年》
古义:
祭祀用作祭品
的猪牛羊等
今义:
为了某种目的
而舍去自己的
生命或权利
古义:
外交使者
后起意义:
出门时带的
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贼二人得我。
《童区寄传》
古义:
强 盗
后起意义:
小偷
偷窃
古义:
小偷
偷窃
后起意义:
强 盗
窃人之财,犹
谓之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穆公之怨此三人入
于骨髓。
《史记·秦本纪》
子为父死亡所恨。
《汉书·苏武传》
古义 今义
怨 恨
恨 憾
古:怨>恨
今:怨<恨
五、汉语语法的演变
(1)语序的变化
汉语语法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语句中词语的顺序变化
以及某些句式的变化上。
“吾谁欺”
“不吾知”
“不了解我”
“我欺骗了谁”
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
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在动词的后面
古代汉语中
现代汉语中
(2)句式的变化
“陈胜者,阳城人也”
“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
“陈胜是阳城人”
主语名词后面+“者”
句末+语气词“也”
名词+名词
一般用动词是来表判断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
“荀卿,赵人”
“荀子是赵国人 ”
(3)词类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差
不多都已经消失了。
“以其子妻之”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
“嫁……为妻”
古代汉语中的活用
活用为
“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