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4张PPT。第三单元第8课晨读新课启航积累写作点滴探究文本研读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应用体验之旅识记知识必备领悟学海览胜写法借鉴高考对接文化遗产
1.月下的圆明园是那样安静,古今中外的文明荟萃使得它成为蓄谋已久的强势者的囊中之物。动乱年代,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已属不易,更何况西方人用红衣大炮明火执仗地强取豪夺。八国的火种燃烧着列强贪婪的欲望,文明又一次在武力下呻吟:精致的琉璃墙被推倒了,名贵的字画被抢走了,无法搬动的建筑最终成为欲望的祭品。而园中的牡丹开得如此富丽堂皇,又被那沾着血迹的皮靴碾落得如此狼狈。2.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熨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3.几千年来,长城用沉重的身体构设着中原百姓沉睡的摇篮,这里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里有多尔衮呼啸而来的铁骑,这里有中华儿女太多太多无法忘记也无法割舍的记忆。可是现在,银白色的月光拂过长城,那沉重的城体却写满了欲望者短视的贪婪。城砖,一块一块被愚昧从山巅挖走,或成为墙角路旁的基石,或成为倒卖文物的资本,或成为流浪异乡的“孤客”。更有甚者,机械的轰鸣碾过,大规模的城砖被集体无意识地挖走,与漫漫黄沙一道,成为现代柏油路的陪衬。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远离地球,有谁还能标识我们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有谁还能告诉子孙,我们东方的文明曾是如此绚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北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关于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xǔpìgēnglìn sècuìxuánsuǐkēmiǎnbiéshàngpòcànchánpàopáoduódùguànguān辨辩辫瓣掘屈崛倔炙灸炎翎诩栩翊栩憋鳖蹩弊粹悴淬碎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未免 不免不免未免2.徘徊 徜徉徜徉徘徊(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2)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3)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4)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
(5)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
(6)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辨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应改为“富丽堂皇”,“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提示: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提示:“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军事侵略。二、阅读课文5~9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提示:(1)“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2)“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3)“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提示:提示:提示: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品质?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提示: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1.批判的对象形象化、漫画化
作者将要批判的对象形象化,然后着意刻画它们可笑、可憎的面目,并予以无情的否定。如批判“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不说外敌入侵,清政府丧权辱国,而说“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再如写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和欣欣然入室大吸鸦片的废物,形象栩栩如生,批判也入木三分。将其否定的对象漫画化,表现其滑稽、可恶,如写捧着古画一路挂过去的“大师”们,让人忍俊不禁;背着烟枪、烟灯周游世界的联想勾勒,让人感到可恶、可悲。2.利用反语来增强讽刺效果
或寓贬于褒,如“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或贬词褒用,如“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或引用原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3.使用旁敲侧击的表现手法
如“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嘲讽了“送去主义”,又给那些追逐时髦的“摩登”风尚来个顺手一击。又如,在写“得了一所大宅子”之后,作者插入“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对反动文人邵洵美以富家翁的女婿炫耀于文坛,也顺带一笔,予以嘲讽。 4.使用比喻论证
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兴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做一所大宅子,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被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说成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晓畅,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比喻论证在写作中的运用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在写作时运用比喻论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如:由“人”可以联想和想象:
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
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去人生的污点)
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
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如:宫刑后的司马迁——(沉默坚毅)——坚强的磐石
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
风雪中的苏武——(执著坚守)——不倒的胡杨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
如: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
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 以“生命”为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染,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李清照、柳永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只好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论述类文章综合性强,阅读难度较大。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说是阅读此类文章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把握住了结构、思路,其他问题就会变得简单。(2011·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论 诚 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将各个方面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注意表述时,最好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参考答案: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做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好,做戏也有诚意。解答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领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2.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3.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4.答题规范
思路1:首先(从、由——写起)……接着写(引出)……然后……最后……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输入鸦片、枪炮等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
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的“拿”是有
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
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
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
思。”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
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应用角度:“文化”“借鉴”“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应用片段]
“包容”,就要像大海那样,接纳来自千百条河流的水。
不管它是清水,还是浊水;是净水,还是污水,只要是水,一
概接纳不误。如果只是接纳清净的水,而拒绝污浊的水,那么
它就不是大海了。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样,不管它是
土文化,还是洋文化;是俗文化,还是雅文化,一概照收不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当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吸纳洋
文化和雅文化,拒绝土文化和俗文化,那么何来的“博大”和
“精深”?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其道理或许就在此吧。当然,在“包容”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包容”的东西加以区别。要在包罗万象的种种物事中挑选出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要区分出哪是“精华”,哪是“糟粕”。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并不那么容易。《金瓶梅词话》在暴露土豪劣绅的劣迹时,又夹杂着露骨的性描写;《红楼梦》在反映封建贵族家庭必然没落的趋势时,也夹杂着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思想者”在冷静思考的同时,却展示着赤裸的身体……看来,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在“拿来”时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久前在华东师范大学讲学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庄严舜哉表示,一些充斥暴力的卡通片对孩子的成长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据他称,在中国播出的一些日本卡通片其实从未在其国内播出,而许多制作精良的日本儿童影视节目却与中国荧屏无缘。他说,据有关实验证明,这类不良卡通片一经播出,马上就会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引发相关的暴力事件。 [热评]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商家在引进外国文化
产品时,往往只用赚钱作为唯一的手段,什么东西能赚钱就“拿来”什么。因此,一些不健康的、宣扬暴力的、色情的、
粗制滥造的“垃圾文化”,便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国内的文化市
场。这些“垃圾文化”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青少年。 “拿来”
固然重要,但“拿什么”却更为重要。如此多的“垃圾文化”
入侵校园,全社会都不能视而不见。应该行动起来,采取各种
有效措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对其进行“毁灭”。只有这
样,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保障,才能为中小学生创造一种
接受良好文化教育的文化环境。论真性情
周国平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做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以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美文评点]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告诉人们只要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人生。一个人只要热爱生活,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点击下图片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