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23:2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多 义 词
看我“七十二变”
①我一心一意对你们 好。
②一失足成千古恨。
③让我们商量一下。
④这次考试我们获得第一名。
⑤我们是一家人。
⑥我一讲,大家就明白 了。
⑦跑操下来,每个人一身的汗。
(专一)
(一旦)
(表动作是一次或是短暂的)
(最小的正整数)
(表同一)
(与“就”配合,表两动作紧接发生)
(整个,全)
《辞源》简介:该词典是近代以来出现的第
一部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语文辞书。编纂工作开
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
版。现在国内发行的《辞源》是解放以后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修订本。《辞源(修订本)》所
收的词汇,以古汉语中的一般语言词汇为主,
解释字词在古代的意义,强调对字词意义发展
源流的整理。
本义:词最初的意义。
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
“兵”的本义是“兵器”。
基本义:词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基本义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
义都是“用刀割断”。
基本义和本义不一致,如“兵”现在的基本
义是“战士、军队”。
引申义:词由本义派生出来相联系的新义。
借代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
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比如“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
“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 。
比喻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
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
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
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
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 。
词义的不同义项 家族
本义 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人
引申义 晚辈
基本义 晚辈中出来的当家人
口:本义
↗基本义:人及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
→借代引申义:①指口味。②指人口。
③指马、驴、骡等的年龄。④量词。
↘比喻引申义:①容器通外面的地方。②出入
通过的地方。③长城的关口,多用做
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④(人体、物
体的表层)破裂的地方。⑤性质相同
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⑥刀、
剑、剪刀等的刃。
词义深化:指词的适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
刻或更准确。
比如“人”这个词古今适用对象一致,
《说文解字》解释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
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词义扩大: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
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
古义。
比如“子”,原义包括“儿子”和
“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
词义的转移
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
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
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
词的感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
化,只是词的感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
的武臣、猛将,是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为
贬义词。
猜猜句子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⑴连词(不连接名词)。
A.连接语义相承的成分,如“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如“清而不淡”。
C.连接语义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能坚持住而不
坚持,就会彻底失败”。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
分,如“因困难而畏惧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⑵ 连词。有“到”的意思:如“由南而北”。⑶ 把表示
时间或方式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如“挺身而出”。
⑷ 插在主语谓语之间,有“如果”的意思,如“民族战
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辞源》的释义:①颊毛,象毛之形。……
《汉语大词典》的释义:①颊毛,胡须。②代词。
a.你;你的。b.他;他的。c.这个;那个。③连词。
a.表示并列。b.表示承接。c.表示递进。d.表示转折,
犹然而。e.表示假设,犹如果。f.表示因果,犹因而,
所以。g.连接状语于动词。h.用在主语、谓语之间以
强调主语,含有“竟然”、“却”的意思。④介词。
a.到;往。b.用,拿。⑤助词。a.用于句末,表感叹
语气。b.用作形容词、副词的后缀。犹然。c.用于能
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d.用在方位词前,表示时
间、方位、数量的界限。e.用于句中,表示语句的
舒缓。
在章式之的批语中,第2和第5个“而”是
连词,表示转折;第7个“而”是语气词,
表示感叹;第8和第9个“而”是介词,
“到、往”的意思;第11个“而”是连词,
表示承接的意思;其他的“而”都是指
“而”这个字而言。
小试身手:
一、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兵猛攻六合城。
守将温绍原对城能否守住没有把握,只好一面拼命顽
强抵抗,一面上奏朝廷。奏折上写道:“城在臣在,
城亡臣亡。”看似要决一死战。但是温绍原在上表之
时,又暗中让手下人挖了一条直通城外的地道,以备城
被攻破之后可以逃跑。他的一个心腹私下问他:“如此
安排,将来皇上问罪,该作如何解答呢?”温绍原笑着
回答:“我不明明写着‘城亡臣亡’吗?”想想这其中
有什么奥妙之处。
二、在汉语的歇后语中,人们经常利用多义词造成语
义双关。请指出下面各个歇后语中语义双关的地方。
1、狗咬乌龟—找不到头 2、狗咬粽子—难解
3、驴拉磨子—上了圈套 4、老牛打滚—大翻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