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节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节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23:4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字形游戏:
*
字形游戏:
*
字形游戏:
*
字形游戏:
*
字形游戏:
*
*
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
》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
》武术运动员拿起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
》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
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林 



汉字的起源
结绳记事说
八卦说
书画说
仓颉造字说
*
远古人们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和烽火传信
人类祖先最早的结
绳记事。
*
刻 画 符 号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
半坡人面网纹盆口沿的
符号可能就是早期的文字。
*
仓颉造字的传说
中国自古
就有仓颉造字
之说。文字的
发明是人类发
展史上一件石破天
惊的大事,它将人
们的思维、语言、
经验以及复杂的社
会现象记录下来,
“昔者仓颉作
书,而天雨粟,
鬼夜哭。 ”
——《淮南子》
造字的仓颉
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相传仓颉造的字
*
汉字的造字方法
最主要的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许慎
《说文解字》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许慎
  象形字就是画出那个事物,字的形体随着所表现事物的形体而弯曲。日字、月字就是这样的。
*
*
*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特点: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
*
大家猜猜看?
纯符号指事字:
一 二 三 上 下
*
增笔指事字: 木—本,添加的部分表示树根;
木—末,添加部分表示末端;
木—朱,表示红色的树芯;
刀—刃,表刀口处;
大—亦,表腋窝。
*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许慎
  会意字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字合成一个,根据各部分字义表达总的意思。武字、信字就是这样的。
*
会意字演变的图例
形象会意
“朝”字像日、月同现于草莽之中,表示太阳初升而月亮未落的早晨的情景。
“及”字从人,从又,像人的后面有一只手,表示追赶或赶上的意思。
“莫”字是“暮”字的初文,从日,从茻,像日落于草莽之中,表示日暮。
“即”字像人靠近饭食就食,本义为靠近。
*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
一“木”是“树”,两“木”成“林”,三“木”成“森”;
一“火”是“火”,二“火”成“炎”,三“火”成“焱”;
一“水”是“水”,三“水”成“淼”;
一“石”是“石”,三“石”成“磊”;
一“車”是“车”,三“車”成“轟”;
一“魚”是“鱼”,三“魚”成“鱻”;
一“羊”是“羊”,三“羊”成“羴”。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许慎
  形声字就是取一个字表示事类(一般称为“形旁”),另一字表示读音(一般称为“声旁”)。江字、河字就是这样的。
*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大体有以下六类:
左形右声:梧、堆、惜
右形左声:攻,切、视
上形下声:竿、宇、爸
下形上声:型、姿、架
外形内声:囤、匣、阁
内形外声:问、闻、辩
*
考考你?
从造字法角度来说,下列汉字各属于哪种?

会意字

象形字

指事字

象形字
*

指事字

象形字

会意字

象形字

会意字

指事字
*
「考」字的解釋是「老」;「老」字的解釋是「考」,所以是一对转注字 。
*
「莫」 原是 「暮」 字的会意字 (日在草莽中,以示太阳下山),借來表示否定副词「莫」
*
*
三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商代
金石文、籀文、大篆
周代
秦代
汉代
汉代
汉魏形成 通行南北朝
*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契文”;又因为最早是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约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
甲骨文
*
汉字的演变
金文,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骨文相近,有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后期与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单字有五六千个,多半可以释读。金文的形体结构比较成熟,周朝的金文铭辞有的一篇长达五百字。

*
大篆
*
汉字的演变
小篆,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战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在“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种标准字体,这就是“小篆”。秦朝的这一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
小篆
*
秦小篆
*
汉字的演变
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等。早期的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迹;后来波磔的笔法增多,这成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
隶书
*
东汉[曹全碑]隶书
*
汉字的演变
楷书,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楷书点画形态丰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由于它的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是以楷书闻名于世的。

*
楷 书
*
楷书
*
汉字的演变
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末以后,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


*
汉字的演变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众喜爱,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

由繁趋简
*
行 书
*
汉字书法欣赏①:王羲之
《兰亭序》
《丧乱帖》
《乐毅论》
俊朗飘逸
*
汉字书法欣赏②:颜真卿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寒食帖》
粗犷豪放
*
汉字书法欣赏③:米芾
《苕溪诗帖》
《吴江舟中诗卷》
《蜀素帖》
闲逸超迈
*
王羲之“鹅”字

寿
*
日月笼中鸟
乾坤水上萍
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
*
无涯
天道酬勤
*
*
*
五汉字结构知识的运用
1拆字组联
A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但发现,便
不拘一格加以重用。一日,他听说有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便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和尚脱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
B相传风流才子纪晓岚与和尚丁云为棋
友。一日,纪找丁对弈,丁不在,纪独
坐廊下等侯。很久丁才归。纪起身吟一
联:“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丁云一听,连忙还礼道:“月门闲客在,
二山出大小尖峰。”两人不禁大笑,挽手
进屋下棋。不觉夜深,小沙弥来报寺要
关门,纪一听便知是小和尚在下逐客令。
遂吟一联到“门内有才方是闭”,责怪小
和尚不懂事。丁云赶忙答到“寺边无日不
知时”,向纪晓岚赔礼。
*
2拆字组谜
⑴野径无人草丛生
⑵一口咬去多半截
⑶大火烧到耳朵边
⑷牛角上边来一刀
⑸东南西北无弯路
⑹雨余山色浑如睡
⑺空山之中一亩田
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⑼无角牛登上没峰山
(   )
(   )
(   )
(   )
(   )
(   )
(   )
(   )
(   )









*
⑽两人力大冲破天
⑾挥手告别
⑿千言万语
⒀晕头转向
⒁与我同行
⒂添丁进口
⒃边打边谈
⒄两山相对又相连
 中有危峰插碧天
(   )
(   )
(   )
(   )
(   )
(   )
(   )
(   )








*
3拆字表数字
①旦底
②中工
③倒川
④横目
⑤缺丑
⑥断大
⑦毛尾
⑧分头
⑨旭边
⑩早下
请问“二十一”该怎么说?
(      )
中工旦底
“倒川横目”是多少?
(     )
三十四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