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D(结合“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知
“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
2.B(结合“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雄真
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可知“由此不能纳人传统文学学科”表述过于绝对。)
3.C(A项和B项,都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C项,结合“不是纯
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
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可知符合。D项,《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不属于
城市,可知其不能支撑材料。)
4.①把“记忆”“想象”带进城市研究,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力带入,这样才能发现城市的喜怒哀乐、七情
六欲,看到城市的既古老又新鲜的样子。(2分)②“记忆”既是对历史的客观承载,又在遗忘、误解的同时对
城市的历史有着再创造,对这种都市“想象”的解读丰富了城市的形象,延续了人类的精神。(2分)
5.①城市学是一门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的学科。(1分)②城市文学研究对象是以城
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对此的描述与阐释有助于理解被文学想象塑造的城市。
(1分)③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2分)
6.D(结合全文看,小说表达的是作者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安乐居”式的悠然闲适的生活方
式消失的伤感与无奈。)
7.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错误,小说人物刻画应该是去中心化,没有把笔墨放在单个人的身上,而是通过人
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8.①首尾照应。结尾“安乐居的消失”和开头照应,结构紧凑。②揭示主题。安乐居在第一段出现,在最后一段
消失,这种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的乐在其中的感觉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③感伤式结尾。安乐居没有了,这样的令人伤感
的结尾,令人回味,促人思考。①叙述语言平静克制,蕴含着淡淡的感伤。叙述者平淡的笔调,更加剧了传统
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评分细则:答对一点得2分,任意答对三点得6分。)
9.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老吕的话“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②口语化,京味浓,贴
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③语言幽默风趣。如“他们不
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再如提到画家的画,作者写道“他的画怎么样?没见
过”。④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而有韵味。
(评分细则:答对一点得2分,任意答对三点得6分。)
10.D(“专”意为“专门”,和“以诈谋”一起修饰“取胜”,作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中国”是“不悟”的主
语,故不能断开,排除B。)
11.A(“朔,农历每月的末一天”错误,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
12.D(“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李纲被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13.(1)陛下即使想回到京城,也不可能了,况且想治理军队战胜敌人,迎接徽、钦二帝回朝!(“虽”:即使
“阙”:此处借指京城。“归”:使…归,可意译成迎接。)
(2)先生在出仕和退隐上很果决,(虽然)是得到了道义,(但)如何对付进谗言的人呢?[“决”:果断、果决。
“如…何”:固定结构,对(把)…怎么样。“决于进退”:状语后置句。]
[评分细则:(1)“虽”“阙”“归”各1分,句意1分。(2)“决”“进退”“如…何”各1分,句意1分。]
14.①精兵健马尽在西北,起于西北则足以占据中原而领有东南,反之则不行:(1分)②若放弃中原,则内忧外
患,东南也不得安宁:(1分)③曾经降诏,应许留在中原,迁都东南则失信于天下。(1分)
15.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错误,“国须柱石扶丕构”,国家必须有像柱石一样的臣子才能辅佐国家这一架构,
本体是“臣子”“国家”,喻体是“柱石”“丕构”。)
语文参考答案(长郡版)一1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未考试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部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
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
的
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
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
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如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
拟
长
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
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
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
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
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栽”与
“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
龄
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
声
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
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
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
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
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
家那里如鱼得水一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
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
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一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
部
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
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
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
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
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语文试题(长郡版)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