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者 时 间
课 题 吃水不忘挖井人 课 时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这是孩子在一年级下册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不仅对前一部分学习的识字做了检查,又是为接下学习课文和分析课文做了铺垫。 学生分析: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流利的朗读课文,并浅显的感知课文。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吃、忘、井、村”等13个生字,会写“吃、叫、主、江”等7个生字。认识“心”“广”两个偏旁。 过程与方法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朗读过程中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交流,感悟法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时间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曲么?谁愿意分享下你喜欢的歌曲?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曲,请你们欣赏,欣赏过后,老师会有一个问题问你们,准备好了么?(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谁能告诉老师歌曲赞扬的是谁? 毛主席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诗人,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看看沙洲坝的乡亲们是如何纪念毛主席的。(板书课题) 二 、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中积累语感 1、朗朗的读书声吸引来的词语宝宝,它们想和你们做朋友,快认识下吧! (1)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多种形式读。 带拼音拼读:(1)自由读(2)指名带读(3)同桌读(4)一行读 去拼音读:(1)自由读(2)指名带读读(3)小火车读(4)同桌读,男女分角色读(5)声音游戏 (2)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读和认。 读:词语宝宝回到课文中了,剩下了生字宝宝,你们还认识它们么?自由读,一行读。 认:看来你们都认识了,谁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认识了那个字。 词语宝宝还带了新朋友,你们认识么?自由读,带读。(出示词语)看来同学们都认识了它们,词语宝宝也回到了课文中。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指读课文。小组讨论“吃水人是谁?”“挖井人是谁?”“为什么挖井?” 学习课文第一段 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段。 出示并自由读第一段,指名朗读课文。 说一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发生的时间? 指导将课文读准确。 学习课文第二段 为什么要挖这口井?让我们走进课文第二段。 出示并自由读第二段,指名朗读课文。 为什么要挖井?“很远”体会生活的不方便,童谣加深理解。引导学生拓展没有水还有那些不方便。指导朗读体会生活的艰辛。 这一幕被谁看到眼里?又做了什么事?“带领”一次体会毛主席关爱人民。指导朗读体会毛主席爱乡亲们的情感。 井挖好了。乡亲们喝着清凉的井水会对毛主席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感恩,感谢。 4、学习课文第三段 除了说了感谢的话,沙洲坝的乡亲们还做了一件事? 出示并读第三段,指名朗读课文 做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图片并通过“不忘”“时刻想念”理解乡亲对毛主席的感恩之情。在多种形式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指导读出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谢,重点指导“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毛主席是一位怎样的人?在歌曲声中怀着对毛主席的尊敬朗读全文。播放《在灿烂的阳光下》 四、学习生字,规范写字。 出示生字“吃”“叫” 观察结构,读音。 笔顺范写,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学生评价,表扬。 五、课堂总结 1、你收获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收获的真多!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下课! 5分钟 20分钟 10 分钟 5分钟 2分钟 学生分享歌曲名字,欣赏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并回答问题。 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交流识字,拓展识字。 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分析课文。 观察字形,讲解写字要点,示范评价。 各抒己见 在歌曲中愉快的进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 给每一个学生读的机会,感悟的机会,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情感。 在自主观察中体会字的间架结构,写好字,在评价中促进字的美观程度。 谈体会,升华本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 (
挖井
) 乡亲们 毛主席 (
立碑
)
教学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学情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情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现场生成性,也就是教学的过程决定于师生的双向现场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一节好的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能根据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是可取的教学艺术。 2.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