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图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情境导入,质疑激趣
活动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课件出示溶洞景观的图片,相机介绍关于溶洞、石钟乳、石笋等知识。
2.今天,让我们随同叶圣陶爷爷去欣赏那让人叹为观止的迷人世界吧。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活动2 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读题质疑。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2.这篇课文是游记,游记就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
(双龙洞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去的?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双龙洞都有哪些景观?有什么特点?关于双龙洞有哪些美丽的传说?)
3.归纳问题,同时板书:游览的顺序、景观特点。
操作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读题质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典型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活动1 明确要求,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读课文。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读准字音,圈画生字,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合作解决。
(3)读通句子,尤其是带生字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预习及学习情况,师生交流。
(1)课件出示字词,检查认读情况,交流识字方法。
(2)指导难字的书写。
①指导“鹃”“臀”“乳”“笋”的写法。
②“鹃”是左右结构,左下“月”的竖撇要写成竖。
③“臀”中的“月”也有这样的变化。
④“乳”的“子”第三笔横变提。
⑤“笋”是上下结构,下部最后一笔是竖撇。
活动2 理解词语,分享所得
1.出示词语,齐读词语,注意读音。
蜿蜒 聚集 昏暗 挤压 变化多端 突兀森郁 颜色各异
2.你理解这些词语吗?与大家分享。
3.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出示“蜿蜒”,“蜿蜒”有两种解释: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在本课中是第②个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词有“绵延、崎岖”。
(2)出示“变化多端”的“端”字在字典中的意思,请同学们选择。
端:①东西的一头。 ②正,不歪斜。 ③用手很平正地拿着。 ④项目,方面。
4.过渡:同学们,掌握了字词,相信你们再次读文,一定能准确、流利地读好文章。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再次走进金华的双龙洞。
操作指导:本环节,在识字解词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块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活动1 理清文章思路,寻找明线
1.过渡:同学们,我们迎着潺潺春水,沐浴着明艳的春光,欣赏着盎然的春色,一起来到双龙洞。
2.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3.汇报读文,理清顺序。
4.学生汇报游览示意图,明确作者游览的顺序。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结合课后习题一,板书游览示意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小结:同学们,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的,先交代了游览的目的地——金华的双龙洞,然后写沿途看到的景色,接着写外洞的景观,孔隙的特点,内洞的情景,最后出洞。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活动2 理清文章思路,寻找暗线
1.文章除了这条明线,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我们也来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2.汇报读文,理清顺序。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操作指导:明确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本文的重点,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通过画示意图这种直观的方式,明确写作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板块四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一步熟悉了课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双龙洞的奇观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生字新词。
3.配乐朗读课文。
操作指导: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才能掌握刚刚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生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回忆一下,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什么?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操作指导:简单的导入,直入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快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板块二 沿途赏景,愉悦心情
活动1 抓关键词句,感受美景
1.作者游览双龙洞正是春暖花开之际,一切都让人欢欣愉悦。他一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自由读第2、3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句,并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文,抓关键词句,感受美景。
活动2 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1.师生交流,品味朗读。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映山红在大自然的滋润下,呈现出生命特有的活力,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①想象美景,各种颜色的花,在各种绿色及粉红色的山的衬托下,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出示映山红及春天的山景的图片,感受景色的美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大自然的这份生机勃勃。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写出了溪流的形态和声音。形态宽窄变换,声音缓急有致,仿佛一首大自然的音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溪流的节奏美。
③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或景物,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话。
2.朗读体会,作者把一路的见闻写得这样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目睹了那沿途迷人的风光。齐读第2、3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进入那美好的意境。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读文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表现的美。欣赏美景,有感情地朗读,既能感悟到沿途的美景,又能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板块三 欣赏奇观,感悟神奇
活动1 自主研读,圈画批注
1.默读第4~7自然段,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语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自学,提出小组研讨要求,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根据自己阅读所得,与伙伴交流作者游览了哪里,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2)找找相关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些特点来的。
活动2 汇报交流,总结景物特点
1.学生汇报,师生交流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
(1)交流外洞特点:
①出示语句: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②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形容外洞很大。
(2)交流孔隙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①相机出示语句: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说明小船的小。)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引导学生将已知的行船方式和课文中的行船方式做对比,来体会孔隙的窄小。)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紧扣“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体会乘船方式的特殊性,凸显孔隙的特点。)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挤压”说明“我”距离周围的山石特别近,有被压迫的感觉。“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说明移动的幅度很小,可见孔隙的窄小。这里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②指导朗读。朗读这两句话时,抓住“挤压”“稍微”“一点儿”等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觉。
③小结写法:同学们,作者叶圣陶老先生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孔隙的窄小,而是通过我们最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时的亲身感受,把孔隙的特点写得具体形象,这样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3)交流内洞的特点。
①出示语句: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告诉我们双龙洞名字的来历,点题。)
②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具体有哪些形状,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③课件出示说话训练: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④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理解“十来进”的大小,想象内洞的大小,感受内洞的大。)想象一下作者此刻的心情。
2.指名朗读第4~7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理解和体会,通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赞美之情。
板块四 转变角色,导游双龙洞
活动1 转化角色,争做小导游
1.过渡:金华的双龙洞这一奇景让人叹为观止,作为旅游景点,这里游人如织,尤其是叶圣陶发表完这篇文章后双龙洞更是中外闻名。假如你就是当地的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双龙洞呢?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以导游的身份向小组同学介绍。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2 学生汇报,小导游展示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本次的导游×××,现在我们来到了……
操作指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地进行角色定位,有序、生动地介绍自己熟悉的景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块五 总结写法,延伸学习
1.游记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像叶圣陶老先生一样按照游览顺序来写,或者像《海上日出》一样按照早晨太阳的变化顺序来写,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能掌握游记的写作方法,就能将你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介绍给大家。
2.小练笔。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想一想,按什么顺序能写得清楚明了。
操作指导:练笔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关注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了景物描写。文章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游览顺序,一条是暗线——泉水的流经路线。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始终以明线——游览顺序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1.质疑问难,归纳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思考。为学生提供多次读书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2.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动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见解,能感受到景物的特点,并能借助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深化认识,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