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07 05: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
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学模型。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重点 理解“速度”的含义,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重点 突破 从“速度”这个关键点人手,引出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通过“认一认”“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充分探讨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突破 通过多种形式分层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内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学法 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一数量关系式。
课前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练习本、直尺、
过程 引入 播放学校运动会百米比赛场景。 师:同学们大家好,百米比赛如何论输赢? 学生:看谁跑得快。跑得快的胜,跑得慢的就输了。 师:跑步有快有慢,坐车、走路、做作业也有快有慢,我们说的快、慢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速度。比如说,某某同学写字速度快,某某同学总是磨 磨蹭蹭的,速度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常常乘风而来,速度快。慢羊羊一步一个脚印,速度慢。(板书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举出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新 1.感知和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三个概念。 (1)一起观察:竞走比赛,松鼠4分钟走了280米;猴子4分钟走了240米;小兔3分钟走了240米。猜猜,谁能赢。 学生独立观察表格,比较谁快谁慢。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发现:松鼠比猴子快,因为同样的时间,松鼠走得路长一些;小兔也比猴子快,因为它俩走的路一样长,小兔只用了3分钟。 学生可能会发现问题:就看小兔和松鼠比了,它俩谁快呢? 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与同桌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说:可以算一算小兔和松鼠1分钟各自能走多少米。 指名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兔:240÷3=80 松鼠:280÷4=70 猴子:240÷4=60 讨论、小结:小兔平均1分钟走80米,就是说小免的速度是80米/分。(边说边在上述算式后添上单位:米/分,表示每分钟走多少米) (2)理解“速度、路程、时间”。 师:其中,240米、280米,在数学上叫什么?(路程);3分钟、4分钟,是指用去的时间;80米/分、70米/分、60米/分叫速度,表示每分钟走的路程。师生共同小结,一边小结一边在上述算式下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教师举例说明,帮助理解:老师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这段距离叫-路程;用了大约10秒钟,这是时 间;老师走得不够快,表示速度不快。再加快速度走一遍,这回用的时间少了,大约只要5秒钟,速度变快了。请同学们各举一个例子,说说路程、时间与速度。 课件演示以下画面,感受速度快慢与单位不同。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4千米/时。 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是12千米/分。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像这样,4千米/时、12千米/分、340米/秒、30万千米/秒,速度快慢不同,所以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速度的快与慢,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速度。 2.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观察板书,回顾: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根据学生回答,在上述“路程、时间、速度”中间添上“÷”,即“路程÷时间=速度”。 (2)教学“试一试”第1题。 一起观察教材第80页“试一试”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理解题意,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独立计算、填空。完成后,与同桌说一说。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在学生讲解时,教师适当点拨:140千米、每时行7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求的是什么?板书:(时间)。 请学生用运算符号将“时间、路程、速度”连成等式:时间=路程÷速度。 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路程=速度x时间”。 (3)回顾这三个数量关系式,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如何记住它们。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3.探究“总价、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1)教学教材第80页“试一试”第2题。买东西时,都要比比哪个便宜,哪个贵,便宜就是指价格低一些,在数学上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付的钱数叫总价。 (2)根据教材情境图,说说图中的信息,哪个数据是总价,哪个数据是数量,要求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12元、15元是总价,3千克、5千克是数量,求每千克的价格就是求单价。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全班汇报。探索、发现: 总价÷数量=单价。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再通过“试一试”教学,推理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并说说自己对三个数量关系式的理解,由此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巩固 1.独立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一练”第1、3题。 先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有没有将单位写错,或将数量关系式弄反。完成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或板演。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说“7.9千米/秒”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一起观察:表示翟志刚在太空每秒“行走”7.9千米。 师:相当于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用计算器计算:(千米)。 师生对话,感受科技的神奇,祖国的强大。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后,先独立想一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一定要让每位学生正确表述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或说得不够简洁,教师可以板书一句作为例句,让学生照样子仿说,重在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分层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内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认识“单价x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2):
(3):
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速度”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概括。因此教学时,应先抓住关键概念“速度”,结合情境感知速度的快慢并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播放一些速度差别很大的运动或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速度有快慢,单位也各不相同。接着引出“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并通过“认一认”“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充分探讨三者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发现还有一些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需要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联系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多加练习。
板书 路程、时间与速度 240÷3=80(米/分) 280÷4=70(米/分) 240÷4=60(米/分) 路程÷速度=时间 140÷70=2(时) 速度X时间=路程 60×10=600(米) 12÷3=4(元/千克) 15÷5=3(元/千克) 总价÷数量=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