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doc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doc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24 15: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年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善于用人 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早在宋代,中华饮食文化已空前繁荣,那时人们的主要饮食习惯包括( )①主食类:北方以粟麦(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②肉食类:北方吃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或鱼为主③饮茶之风盛行 ④欧美的饮食方式备受欢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某网学利用右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C.唐朝创新中央官制 D.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4.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使中国重新进入统一时期的朝代相继是( )
A.隋、唐 B.宋、元 C.明、清 D.秦、汉
5.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西汉推进大一统 B.唐朝“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 )
A.司母戊鼎  B.“汉并天下”瓦当 C.筒车 D.《清明上河图》(局部)
7.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仍然是全国经济的重心 B.政府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了宣政院管理海外贸易
C.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南宋的都城东京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8.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这一局面史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①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②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③“苏湖熟,天下足”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11.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12.“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增设殿试和武举C.派文成公主人藏和亲 D.重视地方吏治
13.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清朝
14.“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D.乾隆帝
15.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政府( )
A.废除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16.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对唐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
④解答内容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18.清朝大兴文字狱,主要压制打击的是( )A.督抚大员 B.王公贵族 C.知识分子 D.分裂势力
19.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他收复台湾时驱逐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英国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西班牙殖民者
20.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A.八股取士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21.“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材料中康熙帝要“讨平”的是( )
A.沙俄侵略者B.荷兰殖民者 C.东南沿海倭寇 D.台湾郑氏政权
22.毛泽东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抗击外国侵略而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③平定准噶尔叛乱 ④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3.以下关于清朝前期疆域四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东到太平洋 B.南到南沙群岛C.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 D.北至西伯利亚
24.“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前的友好关系?( ) A.汉族与南诏B.汉族与回纥 C.汉族与鲜卑D.汉族与吐蕃
25.“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 )
A.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26.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l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
27.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宋元时期的是( )
A.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28.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古代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大运河
29.从长城的建筑设计看,体现其最初建造目的的是( )
A.在沿线险要处构筑空心台、烽火台 B.阻断中原与北方民族的经济往来
C.城墙内部石刻图案精雕细琢 D.尽可能融合当地自然环境
30.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下列属于这种体裁的史学著作是( )
A.《史记》 B.《离骚》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31.北宋、辽、夏、金四个政权从建立的时间排列顺序是( )
A、北宋、辽、夏、金 B、辽、金、北宋、夏 C、北宋、辽、金、夏 D、辽、北宋、夏、金
32.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33、如果你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梦溪笔谈》 D.《本草纲目》
34、宋代杰出的词人有(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35、设计、建造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的是(  )A.李春 B.李冰  C.郑板桥  D.赵普
二、材料题(两小题共30分)
36、材料一 宋朝,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泉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宋元时期,封建国家对外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使泉州港的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而泉州港这一天然良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材料二 下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材料三 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衰弱简表
时间 主要原因
元末 泉州陷入战乱
明中后期、清朝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中晚期 倭寇扰乱严重,殖民者东来
清初 禁海迁界晋江日渐淤塞
材料四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l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原因有哪些?(2分)这一时代对外著名港口城市有哪些(2分)政府在沿海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对外贸易(2分)
请根据材料三、四提供的信息写出制约中国海外贸易的因素。(2分)这些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2分)
为重振古港雄风,我们应从上述材料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2分)
37、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2分)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
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2分)中国在哪些朝代设置过管辖台湾的机构是分别叫什么?(6分)
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2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结果如何?(2分)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