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

文档属性

名称 香菱学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24 16:39:48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红楼梦 ·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曹雪芹香菱学诗香菱身世 香菱,本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是甄世隐(谐音真事隐)的女儿。小时候生得极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三岁那年元宵,在看花灯时被骗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儒雅真诚的书生冯渊(谐音逢冤)真心诚意地要买她,不料又碰到了薛蟠。打死了冯渊,生拖死拽地抢走香菱做妾。 当时薛蟠外出经商,香菱得以和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粉妆玉琢”聪明伶俐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自学释疑1.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2.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自学检测(一)怔怔( )
画缯( )
暧暧( )
鳏鳏( )
揣摩( )
蘅芜苑
( )( )( ) 
庾( )信
胡诌( )
鲍( )照
颦( )
臊( )
藕香榭( )( )zēngàiguānchuǎihéngwúyuànyǔzhōubàopínsàoǒuxièzhèng2、词语解释:    腻烦: 
 诌:  鳏鳏:
 穿凿:  地灵人杰:  自暴自弃:
 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编造言词。 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非常牵强的解释。 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自学检测(二)3)文学常识填空:《 》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 、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香菱学诗》选自《 》第 回,作者 ,名 ,字 ,号 , 代小说家。红楼梦 48红楼梦曹雪芹霑 梦阮雪芹清贾宝玉林黛玉自学检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香菱学诗●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林黛玉香菱(1--3)(4--8) 畅所欲言结合1、2段相关语句说说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从而表现了黛玉怎样的性格或教学思想?
例如 : “不以词害意” ,讲文章重在立意。
“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表现黛玉对学生热情鼓励,注重培养自信心。黛玉教诗


讲授要领—“不以辞害意”开列书目—先读王维五言律诗,
再读杜甫七言律诗,再次李白七言绝句指导写作——命题限韵
评论习作指点门径
立意为先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崇尚名家师徒论诗——讨论长进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孤傲尖刻
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特征,但在本文中她指导香菱学诗是那样热心和不厌其烦。请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黛玉为人
的主流是
实在、热情,
富于同情心,
不虚 伪不做作。 找出文中正面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示例 “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
“出神”说明浮想联翩;
“抠土”说明反复斟酌;
“皱眉”说明用字不妥;
“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 。” “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第一稿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意思却有, 措辞不雅, 被缚住了第二稿 似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过于穿凿了不像吟月,
倒像是写月色第三稿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孤单无依的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鸡唱、闻笛、倚栏”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讨论:
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
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叹 香 菱 反馈矫正 :
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 学诗:
A、是对艺术的崇拜?
B、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C、对艺术的崇拜和寻找精神上寄托二者兼而有之?( ) c延伸迁移 黛玉指导香菱学诗,香菱读诗写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发?作业:
整理课上发言,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20.香 菱 学 诗
曹雪芹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2.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教学方法:品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分钟)
一部红楼梦,几多女儿泪!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里塑造了很多动人的女性形象,为女性唱出了一曲赞歌!但是,这些女性大都是悲剧人物。其中,香菱是小说出场的第一位悲剧女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
2、简介香菱的身世。(幻灯品出示,挑一学生简介。)
二、展示目标(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1分钟)
三、自学释疑:(8分钟)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3、自学效果检测(多媒体出示检测题)
1)、读准字音:
庾( )信 胡诌( )鲍( )照 颦( ) 臊( ) 藕香榭( )( )怔怔( )画缯( )暧暧( )鳏鳏( )揣摩( )蘅芜苑( )( )( )
2)、 解释词语:
腻烦: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诌:编造言词。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3)文学常识填空:
《香菱学诗》选自《 》第 回,作者 ,名 ,字 ,号 , 代小说家。《 》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 、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四、训练操作: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黛玉指导香菱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读诗、论诗、写诗也对)
(二)、赏读课文,评析人物
1、结合1、2段相关语句说说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
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2、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3、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例:“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4、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5、分析香菱三首咏月诗。
(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6、请学生们讨论分析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合作探究成功原因)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7、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五、反馈矫正:
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C)
A、是对艺术的崇拜?
B、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C、对艺术的崇拜和寻找精神上寄托二者兼而有之?
六、延伸迁移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要多读; 学一流的诗;大胆创作,敢于想象。
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七、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
八、布置作业: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这是我讲的一节优质课,成功与遗憾并存。这节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科学、合理,目标的表述要简明得体,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个环节步骤,尽量做到做到快节奏、大容量、高效学习,甚至每一环节的过过渡语都要考虑到,以真正实现优化课堂结构。
三、语文课只是个例子而已,关键在于一课一得。通过阅读课文得到阅读的方法,积累阅读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能为了教课文而学课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就在于此。在这节课,我重点让学生学习小说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性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我感觉重点很突出,学生也掌握得很好。
四、要注重对话教学
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一开始有一定的距离感,但我仍然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以文本为媒介,以合作探究为桥梁,以教师点拨为辅助,充分实现对话教学。结果我发现:走进《香菱学诗》,我被感染了,当《叹香菱》的曲子响起时,我的眼里溢满了泪水,为她的苦命,更为她的苦心向学;学生也被感染了,他们悟出了学习成功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端正了学习的态度,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当然,这节课留下的不足可能更多一点。
1、为了这节课我费了很长时间准备课件。课件中不仅有很多图片、《枉凝眉》歌曲、《叹香菱》歌曲,还有课文内容的影视片段。但我恰恰忽视了要让学生多读的环节,感觉有一点作秀的成分,和我平时朴实的风格有些不符。我想语文课绝对不是老师的表演课,学生不应该做老师的应声虫和教材的奴隶,他们不是来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他们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2、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读写结合,读得多、说的多,写的少,尤其是写作练习,在本节课没有安排。如果时间允许,我想还是在课堂上有一定的练笔,还可以互相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的很少,课外知识面太窄了,即使是《红楼梦》这样的名著读过的学生也不多。看来以后的语文课堂应让名著走进来,多补充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肯定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