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08:28: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 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
2. 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3.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重点、难点)
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读
1.课文第l、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 什么谬论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即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3.再看第3-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PPT)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论点的?(PPT)
5.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6.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
明确:“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1)“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李时珍。
(2)“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3)“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4)“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
8.“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9.文中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
明确:“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0.如何理解下面句中加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明确:脂粉:美化、伪装(欺骗手段)
筋骨和脊梁:品质、意志、精神等
状元宰相:国民党反动派文人(达官贵人)
地底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1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12.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明确: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二、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
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证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偏概全。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3.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4.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原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5.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明确:“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明确: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
2.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明确:(1)“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2)“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广大人民。(3)“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4)“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所有的中国人。(5)“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分析论证的逻辑力量。
讨论: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作者接着论述“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了。
四、本课小结
作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五、教师寄语
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呼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这无疑是一声惊雷,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六、随堂练习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要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于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所以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4.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5.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6.“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所包括的范围是否相同 为什么
不相同。前一个“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后一个“中国人”指广大劳动人民。
七、课后作业
1. 写句子。
有人说:我们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仿用下面这段话的结构和句式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表明你的看法。
我们初三(6)班从七年级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虽然……,也往往……,他们就是咱班的脊梁。
由此可见,六班的的确确是个……的班集体,说六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那简直是……
2.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反驳?
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表哥长叹一声说: “读书真没用。”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
学习目标
1. 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
2. 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3.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内容解读。
1.课文第l、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 什么谬论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 . . . .
. . . . . .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
所有的中国人。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前后照应
. . . . . .
. . . . .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即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突破口
是信“地”信“物”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是“他信”
3.再看第3-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
直接反驳
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就能击中要害。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这一类的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论点的?
5.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6.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
⑴“埋头苦干的人”
⑵“拼命硬干的人”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⑶“为民请命的人”
⑷“舍身求法的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包公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8.“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
说明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9.文中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
下。”
脂粉指美化、伪装;
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
10.如何理解文中的“脂粉” “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
“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2.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
1.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作者批驳对方论证是就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而言的,如果删去就会使批驳变得以偏概全。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2.“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3.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原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5.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
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合作探究
1.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
“民族魂”——鲁迅
鲁迅”笔名的由来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指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指广大人民。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3.分析论证逻辑的力量: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作者接着论述“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
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了。
本课小结。
作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教师寄语
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呼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这无疑是一声惊雷,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随堂练习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要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于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所以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4.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6.“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所包括的范围是否相同 为什么
5.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6.不相同。前一个“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后一个“中国人”指广大劳动人民。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作业布置
有人说:我们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仿用下面这段话的结构和句式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表明你的看法。
我们初三(6)班从七年级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虽然……,也往往……,他们就是班的脊梁。
由此可见,六班的的确确是个……的班集体,说六或七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那简直是……
1.写句子
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表哥长叹一声说: “读书真没用。”
2.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反驳?
板书设计
犀利如刀驳敌论
热情似火颂脊梁
驳敌论
直接反驳
立己论
间接反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2分)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催残,被mǒ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miè。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mǒ( )杀 诬miè( ) 诓( )骗 脊( )梁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不足为据”中“据”的意思是( )(2分)
A.占据   B.凭依;倚仗 C.依据 D.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5)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2分)
 A.自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他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他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仿词)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排比、比喻)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借代)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借代)
5.写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4分)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就是这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②当然,人们需要在规则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基本的生命准则 ③一个人能做出一万种姿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姿势的改变就是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 ④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 ⑤然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⑥也能在生命的规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
A.②①③⑤⑥④ B.③①②⑥④⑤ C.②⑥④③⑤① D.①③②④⑥⑤
7.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8.下列关于本文主题和论证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冷峻的目光首先注视着现实。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据,事实确凿,然后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C.驳论以事实为依据,内含逻辑推理,极其雄辩;立论则直抒胸臆,充满激情;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气势;议论与记叙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在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就成了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鲁迅实践这一任务的光辉篇章。
9.某校九(3)班开展以“中国自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8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则新闻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连日来,境外媒体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高度关注和深度解读。境外媒体称,报告除宣布进行改革外,还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出信息。报告的结尾部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正以何种自信登上国际舞台。
“从量到质”谋发展
据日本《每日新闻》3月6日报道,去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创新跑出“加速度”
据香港《南华早报》3月5日报道,中国承诺吸引海外人才和风险投资,希望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先进科技赶超美国的进程。
构建秩序展担当
据瑞士《新苏黎世报》3月5日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除宣布进行改革外,还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出信息。报道称,报告的结尾部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正以何种自信登上国际舞台。李克强强调和平发展,但也明确指出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
(2)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委会准备在主席台两边张贴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拟出下联。(2分)
上联:龙腾虎跃朝朝自信展宏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中,李亮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4分)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用了3万多字篇幅的报告,展现了中国执政党对中国道路的空前信心,[A]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为这个新时代描写蓝图,制定方略,做出战略安排。是啊,[B]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以上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从铁钉、火柴都造不出来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中国人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并一路走得风生水起!
①[A]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一词改为“   ”。
②[B]处画线句中有语意重复的问题,应删去“   ”或“   ”。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
材料一:
难忘!10句话回顾一起走过的2020!
①武汉是能过关的,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钟南山)
②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位一线医护写下的请战书)
③在疫情面前,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喊出的誓言)
④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胆囊摘除手术后第三天,张伯礼又投入工作)
⑤希望我能用残缺的身体燃烧出的微弱之光,疗愈世间的伤痛。(张定宇谈渐冻症病情)
⑥别怕,有我在。(00后抗洪战士在救生衣上写下这句话)
⑦破了皮,结了痂,就好了。(面对关心,抗洪一线官兵对巡诊的医生说)
⑧我这辈子的价值,我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
⑨山还是那座山,但在我眼中不再是束缚,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曾高喊“山,我走出去了”的魏凯伦,大学毕业后写下赴疆申请书)
⑩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袁隆平说要继续干下去)
——摘自人民日报微博
材料二:
2020年,我们用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全国有4.26万名医务人员奔赴前线;用76天重启了武汉;这一年,最喜欢的数字是“清零”;最感动的是14亿中国人同心战疫;这一年,8848.86米成了珠峰的新身高;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成功发射第55颗导航卫星;中国“奋斗号”下潜突破10000米,再创新高……
——摘自人民日报微博
材料三:
其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青史留名。岳飞虽被奸臣所逼却仍精忠报国的忠诚,司马迁虽身负大辱却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坚韧,荆轲明知赴死却不违一诺的诚信,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无畏,马克思虽然一生多次被驱逐但决不放弃对伟大理想追求的执著,他们的这种高尚人格正是从事惊天伟业的基础。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正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人物。
1.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结合材料一,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修辞写一段话。(4分)
仿句:我们当今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请结合你的感受和体验,给材料二命一个标题。(2分)
3.梳理材料三的论证思路。(3分)
(二)课内阅读(19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下列加点字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2.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3分)
3.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2分)
4.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2分)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 D.虽然……也
5.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发散题。(7分)
(1)综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有怎样的特点?(4分)
【链接材料】2019年5月初,美国发表声明:停止向华为公司出售包括芯片在内的一切零部件。华为下属集团海思科技总裁致信每一位员工:“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十年‘备胎’,一朝转正……我们知道前路至为艰辛,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面对美国霸凌行为,华为人依靠科技优势,战略“备胎”,风雨无阻,稳健前行。
(2)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3分)
(三)拓展阅读(14分)
黄岩岛,你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问题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分)
2.读完全文,你认为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文中有哪些依据 请作简要概括。(4分)
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4.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相结合,请用“/”将驳论部分和立论部分划开。(只能划一处)(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5.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B.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因为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
C.菲律宾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无权因为可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所以,菲律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D.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菲律宾政府及媒体也发表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
参考答案:
一、
1.(1)抹 蔑 kuāng jǐ
(2)催残 摧残
(3)D
(4)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有不少。
(5)B
2.A解析:A.“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
3.B解析:A.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表意不明,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4.C解析:C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
5.(1)表否定
(2)表引用
(3)表强调
(4)表特殊含义
6.B
7.D解析:A.“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B.“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C.“垂询”是敬辞,多指别人问自己。
8.C.“记叙”错误,应是议论与抒情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9.(1)示例:境外媒体争相报道中国自信走上世界舞台
(2)示例:下联:鸡去犬来岁岁不忘践初衷
(3)①描写 描绘  ②超过  以上 
二、
(一)
1.有视死如归的人 有爱国爱民的人 有无私奉献的人 有不懈奋斗的人
2.10个数字穿越2020年(或“致敬2020”,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
3.这段话首先指出具有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伟大事业青史留名的观点。接着列举中外名人的事例来印证这一点。然后进一步阐明,具有光芒四射人格的人物是“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代表,而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书写而成的,以此揭示了这些人能够成就事业青史留名的原因。
(二)
1.D 解析:“只”表明国民党政府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2.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 自欺力
3.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4.D
5.B解析:B项“中国人”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文人,A、C、D三项的“中国人”指的是所有的中国人。
6.(1)我认为“中国的脊梁”的特点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有巨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有确信,不自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理解分析。选文中“中国的脊梁”具有“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材料中“十年‘备胎’,一朝转正……我们知道前路至为艰辛,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面对美国霸凌行为,华为人依靠科技优势,战略“备胎”,风雨无阻,稳健前行。”
(2)示例:国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三)
1.引出话题,并用问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黄岩岛属于中国。依据:①从历史上看,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黄岩岛,最早提出其主权属于中国;②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捕鱼场所并多次进行科学考察; ③菲律宾专家称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3.举例论证。 列举事实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学习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因而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对本文语言的讽刺特色也应注意分析、体会。
2.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读
1.课文第l、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 什么谬论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谬论论点:
谬论论据: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
3.再看第3-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PPT)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论点的?(PPT)
5.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明确:
6.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
7.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
明确:“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1)“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李时珍。
(2)“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3)“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4)“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
8.“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9.文中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
明确:
10.如何理解下面句中加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明确: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
1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作用:
12.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明确: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二、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
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3.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
4.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危害性:(用原文回答)
原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5.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明确:“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明确:
2.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分析论证的逻辑力量。
讨论: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作者接着论述“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了。
四、随堂练习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要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6.“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所包括的范围是否相同 为什么
五、课后作业
1. 写句子。
有人说:我们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仿用下面这段话的结构和句式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表明你的看法。
我们初三(6)班从七年级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虽然……,也往往……,他们就是咱班的脊梁。
由此可见,六班的的确确是个……的班集体,说六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那简直是……
2.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反驳?
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表哥长叹一声说: “读书真没用。”
【课后导练】
阅读理解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 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6.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7.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学习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因而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对本文语言的讽刺特色也应注意分析、体会。
2.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读
1.课文第l、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 什么谬论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即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3.再看第3-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PPT)
4.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论点的?(PPT)
5.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6.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
明确:“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1)“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李时珍。
(2)“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3)“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4)“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
8.“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9.文中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
明确:“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0.如何理解下面句中加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明确:脂粉:美化、伪装(欺骗手段)
筋骨和脊梁:品质、意志、精神等
状元宰相:国民党反动派文人(达官贵人)
地底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1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12.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明确: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二、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
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证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偏概全。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3.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4.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原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5.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明确:“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明确:在国家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是当时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鲁迅先生心怀民族、国家,所以要批驳错误的观点,鼓舞民族自尊心。
2.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明确:(1)“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2)“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广大人民。(3)“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4)“中国人”的含义是指所有的中国人。(5)“中国人”的含义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分析论证的逻辑力量。
讨论: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作者接着论述“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了。
四、随堂练习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要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于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所以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4.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5.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6.“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所包括的范围是否相同 为什么
不相同。前一个“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后一个“中国人”指广大劳动人民。
五、课后作业
1. 写句子。
有人说:我们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仿用下面这段话的结构和句式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表明你的看法。
我们初三(6)班从七年级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虽然……,也往往……,他们就是咱班的脊梁。
由此可见,六班的的确确是个……的班集体,说六班“是个落后的班集体”,那简直是……
2.你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反驳?
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表哥长叹一声说: “读书真没用。”
科网]
【课后导练】
阅读理解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 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6.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7.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
答案:
1.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2.(1)“这一类”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
(2)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3.支柱(中坚,栋梁,支撑) “状无宰相”指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4.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全体中国人
5.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6.B
7.有确信 ,不自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1)C (2)A (3)B (4)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