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4.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3.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这节课我们来分析文中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特色。
二、内容探究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明确:“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论据的类型: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2)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谚语、名言警句、原理、定理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论证的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还有作者的说理分析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3.再读课文,填表格。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中的事实论据。
序号 事实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 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3 听说“腐草为萤”。(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4 戴震善问的例子。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础条件。
(2)找出文章中的道理论据。
序号 道理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方法指导
“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总结3~5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1)举例论证:①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②听说“腐草为萤”。
(2)道理论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3)对比论证:
①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②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5.研读第6段:
(1)先把第6段划分层次,再说明是按怎样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进行的?
本段共13句,标出序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2-5句(“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三层:6-11句(“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第四层:12-13句(“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
(2)思考:
①(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②第(6)(7)(8)(9)(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第(6)(7)(8)(9)(10)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7)(8)(9)(10)句是第二层:用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
③第(11)句后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明确: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④第(11)-(13)句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明确:第(11)(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⑤本段中第7-10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
文章列举了戴震发问和笛卡儿怀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试举本段中对比论证一例,并说说其作用?(自由选,组织答案)
⑥第6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提出论点。
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然后举例论证。
最后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示例: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别正确与错误。(批注:圈出这三个词,写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找一句自行批注:
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明确: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明确: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 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一句中的“更新”“更善”怎么理解?
明确:“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
2.第六段第12句中的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句中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四、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示例:
①哥白尼对毕达哥拉斯和托勒密两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盲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加以分析,发表了《天体运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③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
④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
2.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列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教师寄语
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研究揣摩,就一定会获得极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七、随堂训练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案;
1.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2.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3.B
4.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5.A C B
6.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
八、布置作业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怀 疑
学问
与
顾 颉 刚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4.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19 怀疑与学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3.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这节课我
们来分析文中运用
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以及语言特色。
内容探究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论据的类型: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2)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谚语、名言警句、原理、定理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论证的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还有作者的说理分析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中的事实论据。
序号 事实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2 3 4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听说“腐草为萤”
(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戴震善问的例子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础条件。
4.找出文中的道理论据。
序号
1
2 3
道理论据
证明的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方法指导一
“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方法指导二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5.总结3~5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①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②听说“腐草为萤”。
(2)道理论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3)对比论证:
①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②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先把第6段划分层次,再说明是按怎样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进行的?
本段共13句,标出序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2-5句(“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三层:6-11句(“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第四层:12-13句(“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
6.研读第6段:
①(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思考:
②第(6)(7)(8)(9)(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第(6)(7)(8)(9)(10)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7)(8)(9)(10)句是第二层:用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
③第(11)句后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④第(11)-(13)句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第(11)(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⑤本段中第7-10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
文章列举了戴震发问和笛卡儿怀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试举本段中对比论证一例,并说说其作用?(自由选,组织答案)
⑥第6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提出论点。
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然后举例论证。
最后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示例: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别正确与错误。(批注:圈出这三个词,写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自己找一句加以分析、批注。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 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一句中的
“更新”“更善”怎么理解?
“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
3.文章最后一句中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2.第六段第12句中的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
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①哥白尼对毕达哥拉斯和托勒密两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盲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加以分析,发表了《天体运行》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
2.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总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
列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
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
教师寄语
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
研究揣摩,就一定会获得
极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随堂练习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1.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B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
举例
道理
A
C
B
作业布置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怀疑与学问》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10分)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已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荧”,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发明,没有新问题,一切学术停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虚妄( ) 停zhì(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的词,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中冒号的作用是( ) (2分)
A.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B.表示总结上文。 C.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D.表示提起下文。
(5)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哪种复句类型 (2分)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因循守旧,不肯前进)
B.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不问是非地附和他人)
C.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D.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没有学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谎言不攻自破。
B.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墨守成规的方法造出来的。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阅读文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2分)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寞。唯有读书,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丽的精神殿堂。
A.“荒凉”“寂寞”“美丽”都是形容词。
B.“一道屏障”“一样的气象”“一望无际”与“一道鸿沟”的短语结构相同。
C.画线句子的主语是“阅读与不阅读”。
D.“唯有读书,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丽的精神殿堂。”这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5.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神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厚的智慧、伟人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③①⑥④②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⑤①③④②⑥
6.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据上属道理论据。
B.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道理论证)
B.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举例论证)
C.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正反对比论证)
D.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举例论证)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疑与学问》的作者顾颉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B.三皇、五帝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三皇指伏羲、神农、大禹,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C.《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朱熹把它独立出来,分章断句,加注释,成《大学章句》一书。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选自《且介亭杂文》,当时鲁迅住在上海有“半租界”之称的区域,鲁迅有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因此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成“且介”,“且介”二字形象地讽刺国民党统治下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9.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3分)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图二: 。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3分)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会上,一位同学写了一段话准备发言,但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成。(6分)
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嘹亮动人;生命如画,或明丽或素雅,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美丽动人; , , ,___________。体味生命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正是有了敢于质疑、坚持真我的人,才发动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①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②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2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__________(2分)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怀疑定能辨伪去妄,定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B.戴震的学问产生于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笛卡儿的哲学产生于对事物的怀疑和明辨中。
C.短语“大学问家”与“大哲学家”不能交换位置,因为下文是按照这个顺序列举事例的。
D.第二段最后一句先说“学术”后说“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二)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有删改)
材料二: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
调研也发现,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
材料三: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2.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
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
4.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分)
(三)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做学问,常常听到教诲,要学会怀疑。
②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慌不忙之时,读到不明处、违背常理处,自然就要留个心眼。做学问也是一样,不迷信权威,比照多方资料,严谨求证,这些方法不知被老师耳提面命了多少回,早已烂熟于心。细想起来,怀疑好像很简单。
③互联网时代,搜索一个知识点,常会冒出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何止是读书做学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总会爆发一场“口水战”,吸引不少人围观甚至参战。浏览热门新闻尤其是争议事件的网友评论,辩驳、对骂直至上升到人身攻击,都不稀奇。除了那些永远分不清是非真假的娱乐八卦,争论内容更多是和食品安全、健康养生、伦理道德、生活理念等相关,观点五花八门,真相扑朔迷离。_______。
④这个时候,我们该怀疑什么,又该相信什么呢?
⑤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保持怀疑态度,似乎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年轻人更是敢于说不:我不喜欢,我不赞同,我不接受。但问题的另一面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不喜欢、不赞同、不接受的,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是真相呢?
⑥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家教育”的言论引起争议。原来,现在的一些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九年义务教育说不,选择让孩子在家或者送到所谓“私塾”接受教育。这一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不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的行为,却受到不少人的盲目追捧。这位委员从法律常识和教育规律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任何“国学”“读经”“私塾”或各类外语、才艺、武术培训机构及个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取代义务教育的学校。
⑦就是这样一个好建议,却在网络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家长有为自己孩子选择教育方式的自由”“国内教育质量差,只能在家学”“美国就可以自由选择在家上学”。这些说法真的合情合理吗?
⑧答案其实很简单,带着疑问,翻翻法律文件,看看教育书籍,问问周围师友,查查国外真实情况,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⑨“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⑩何谓“有教养”地怀疑?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讲逻辑、有底线;“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注意信息来源,不妄加揣测;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唯有如此,方可称作“有教养”地怀疑。这既是自身涵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名言有何作用?(2分)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作为本段的观点。(2分)
3.阅读⑤~⑨段,将下面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4分)
由年轻人敢于怀疑的现象引出论题;
① 。
② 。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怎样才能做到“有教养”地怀疑。(不超过10个字)(3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1)wàng 滞
(2)何已 何以 腐草为荧 腐草为萤
(3)把“没有新发明”与“没有新问题”调换位置。
(4)【解析】 D 冒号在此提起了下文“问”的具体内容。
(5)假设复句。
2.B
3.B B项,褒贬失当。“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词语含有贬义,不能用来形容汉字的造字方法。
4.B解析:B项“一道屏障”“一样的气象”和“一道鸿沟”都是偏正结构,而“一望无际”是述补结构。
5.C
6.C
7.D 此句运用的是道理(引用)论证。
8.B 解析:B项中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没有大禹。
9.(1)示例一: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示例二: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2)示例: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
(3)①示例:生命如酒,或浓烈或清香,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醇厚诱人。 ②发动; 推动
二、
(一)
1.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或积极思考)。
3.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A 解析:怀疑是辨伪去妄的一个必须步骤,“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定能”说法绝对,理解有误。
(二)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可知,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包括工程师在内的“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职业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低。)
2.示例一:引用论证。引用《朱子家训》,表明古人重视从生活细节培养劳动习惯,从而论证了家长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示例二:对比论证。把家长大包大揽的目的与实际结果作对比,阐述了家长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示例三:道理论证。剖析家长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危害,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②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③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④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⑤要重视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得满分)
4.示例一:劳动能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美,我们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张贴书法、绘画作品,使教室更美。我们要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示例二:劳动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我们在庭院、小区栽花种草,使庭院、小区更加舒适、美观。我们应该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联系生活经历3分,创建美好体验2分)
(三)
1.①开门见山地引出文章“读书与怀疑”的论题;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例:怀疑,有时给人的感觉又很难。
3.①举很多人怀疑政协委员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事例并进行分析。 ②总结观点: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4.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康德的名言,论证了“何谓‘有教养’地怀疑”,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5.有理、有据、有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4.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来学习本文,搞清楚议论文的三要素,作者是怎么论证他的观点的。
2.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探究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明确: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再读课文,填表格。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中的事实论据。
序号 事实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2
3
4
找出文章中的道理论据。
序号 道理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2
3
●方法指导
“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总结3~5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中勾画批注)
5.研读第6段:
(1)先把第6段划分层次,再说明是按怎样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进行的?
本段共13句,标出序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2-5句(“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三层:6-11句(“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第四层:12-13句(“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
(2)思考:
①(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②第(6)(7)(8)(9)(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③第(11)句后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明确:
④第(11)-(13)句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明确:
⑤本段中第7-10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
试举本段中对比论证一例,并说说其作用?(自由选,组织答案)
⑥第6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二、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示例: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别正确与错误。(批注:圈出这三个词,写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找一句自行批注:
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明确: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明确:
【3】“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一句中的“更新”“更善”怎么理解?
明确:
2.第六段第12句中的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
明确:
3.文章最后一句中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明确:
三、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示例:
①哥白尼对毕达哥拉斯和托勒密两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盲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加以分析,发表了《天体运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②
③
④
2.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随堂训练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课后导练】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2.下面是对文段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2)“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样”指哪样?
(3)“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4.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选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5.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6.文中划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4.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来学习本文,搞清楚议论文的三要素,作者是怎么论证他的观点的。
2.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探究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明确:“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再读课文,填表格。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中的事实论据。
序号 事实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 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3 听说“腐草为萤”。(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
4 戴震善问的例子。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础条件。
(2)找出文章中的道理论据。
序号 道理论据 证明的论点
1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方法指导
“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总结3~5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1)举例论证:①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②听说“腐草为萤”。
(2)道理论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3)对比论证:
①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②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5.研读第6段:
(1)先把第6段划分层次,再说明是按怎样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进行的?
本段共13句,标出序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2-5句(“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三层:6-11句(“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第四层:12-13句(“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
(2)思考:
①(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②第(6)(7)(8)(9)(10)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第(6)(7)(8)(9)(10)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7)(8)(9)(10)句是第二层:用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
③第(11)句后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明确: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④第(11)-(13)句是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明确:第(11)(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⑤本段中第7-10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
文章列举了戴震发问和笛卡儿怀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试举本段中对比论证一例,并说说其作用?(自由选,组织答案)
⑥第6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提出论点。
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然后举例论证。
最后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二、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示例: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别正确与错误。(批注:圈出这三个词,写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找一句自行批注:
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明确: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明确: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 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一句中的“更新”“更善”怎么理解?
明确:“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
2.第六段第12句中的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句中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三、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用自己生活积累中的实际例子和阅读积累中的有关事例来体验和认识怀疑精神的重要作用。
示例:
①哥白尼对毕达哥拉斯和托勒密两位前人的研究成果不盲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加以分析,发表了《天体运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③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
④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
2.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随堂训练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案;
1.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2.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3.B
4.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5.A C B
6.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
五、布置作业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课后导练】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
2.下面是对文段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B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2)“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样”指哪样?
四个“常常”。
(3)“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4.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选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5.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⑧句举例论证论点。第⑨句-⑾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6.文中划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