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 浮力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 浮力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7 08: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泽普县第六中学 年级:八年级 班级:八年级(8) 人数:36 日期:2
学科:物理 课题:第十章第1节《浮力》 课时:1课时 教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浮力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密度、压强等知识后的另外一个力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是每一年中考必考的考点,所以不管是知识结构的承上启下还是命题的专家的青睐程度来看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密度、力、压强等知识,也初步具备了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建立了一定的物理思维。除此之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好奇。 3、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学情和教材特点,所以我主要以贴近生活的有关浮力现象的为情景,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发现问题,做出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从而也体现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理念,进而也做到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第十章 第1节《浮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情感态度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运用控制变量法实际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手里的乒乓球放手后会怎样,如果换做是在水里会怎么样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认识浮力的存在。
活动二 观察生活中浮力现象,总结归纳浮力定义 提出问题,列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问题1:从这个浮力的产生条件和大致方向的角度分析概括浮力的概念。 问题2:对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受到几个力,根据平衡条件得出浮力的方向。 教师在过道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 运用力与运动,二力平衡的知识小组讨论给浮力下定义。 一、浮力(F 浮) (
F
浮力
FULI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起的力。 (
静止船
) (
G
) 2.方向:竖直向上 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活动三 练习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启发探究测量浮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方法,再次将物体挂在挂钩下放入水中观察,提出问题引导。 问题1: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怎么变? 问题2:为什么会这样变化,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观察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点拨 使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在空气和液体中测量物体的重力,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分析讨论其原因,并得出测量浮力的方法。 3.大小:F(浮) = G - F(示) 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活动四 回忆液体压强等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正方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各个面受到水的压强大小关系。 比较正方体在水中各个面受到的压强大小,进而分析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 得出结论:浮力就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 演示实验启发,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将同一个鸡蛋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为什么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状态不同,这说明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吗 由此你想到了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让学生将塑料瓶慢慢压进装有水的烧杯,感受受收到力的大小变化。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2:将塑料瓶慢慢压入水时手心受到的力怎样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由此你想到了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设计实验。 观察鸡蛋在清水和食盐水的状态的演示实验,讨论分析其原因,并由此猜想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与密度有关 根据塑料瓶压入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变化猜想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2: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三: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 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通过设计细节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活动六 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回忆和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
浮力
) 学生总结归纳,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一、浮力 1.定义: 2.方向:竖直向上 3.大小:F(浮) = G - F(示) 二、浮力的产生 浮力就是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三、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密度、排开液体的体 通过知识梳理更好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活动六 练习与巩固与作业布置 ppt展示练习题,并在过道巡视,重点关注学困生的做题情况。 完成ppt上的习题,并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一、二、三、四。 作业:完成练习册36也2、5、8、9题。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第一,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贴近生活的各位现象为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第二,通过创设情景和演示实验将原本抽像的知识具体化,熟悉化,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第三,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全过程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做到了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不足之处:首先,演示实验环节与学生的互动不全面,没有照顾到全部学生;其次,实验设计方面预设的太少,导致有些细节问题有部分学生不会处理,甚至没办法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还有,就是导学案中任务没有相应的变式训练,没有起到举一反三和深化的作业;最后,练习巩固和作业布置没有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可能出现“吃不饱”和不会做等现象。 改进措施: 1.尽量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真正做到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备课时多预设,尽可能去关注实验的细节问题,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3.练习题的设计应该呈现阶梯形,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同时兼顾举一反三的效果; 4.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管是作业设计还是教学过程都应该体现分层教学,这样才有可能生成有价值的资源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