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年级 物理 科教学设计
课 题 密度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具使用 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法选择 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学生回答出味道。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视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4、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一)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表: 物理量 物质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铝块1 5 铝块2 10 铝块3 10 铝块4 20
采集实验数据,并由学生分析数据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密度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密度有关知识。 拓展: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比如:蜡和冰的密度相同.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培养自学能力。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培养学生理解复合单位的能力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能力。
堂堂清 1.对于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 B.密度ρ与物体的体积V成反比 C.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都有关 D.密度ρ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物体体积V的比值 (
A B C D
)2.甲、乙两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 A.8:1 B.4:3 C.4:1 D.2:1 3.下列情况中,物质密度不变的是( ) A.把纸撕成碎片 B.冰熔化成水 C.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 D.把铁丝烧红 4.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 A.3︰4 B.4︰3 C.2︰1 D.1︰2 5.下列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的密度大于棉花的密度,因此铁比棉花重 B.由热胀冷缩的现象可知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C.将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压缩,密度变大,因此其质量增大 D.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余酒精的密度将变为原来的一半 6.有一体积为3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237g,则( ) 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右盘 B.此固体的密度为7.9g/cm3 C.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减小 D.只改变此固体形状,它的质量减少 7.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 C.物质状态变化时密度不变 D.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较大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 (kg/m3)水1.0×103冰0.9×103水银13.6×103干松木0.4×103酒精0.8×103铜8.9×103煤油0.8×103铝2.7×103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公式:ρ=m/V 3、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4、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2)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