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6 11:16: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洗劫    惊骇   瞥见   
箱箧    晨曦    野蛮   
【答案】jié;hài;piē;qiè;xī;má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掌握汉语拼音拼读及拼写规则,明确声母、韵母、声调及音节等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境,给汉字注音。此题注意“箱箧”的“箧”读qiè,“瞥见”的“瞥”读piē。
故答案为: 1、jié2、hài3、piē4、qiè5、xī6、mán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掠夺 珐琅 脂粉 B.耗费 绸缎 制载
C.赞誊 缀满 赃物 D.分亨 恍若 行窃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B.“载”应写作“裁”;C.“誊”应写作“誉”;D.“亨”应写作“享”。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
B.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将受到历史制栽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D.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煌的破烂拿来展出。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晨熙”改为“晨曦”;
C.“制栽”改为“制裁”;
D.“富丽堂煌”改为“富丽堂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 。 。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打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⑤⑥③④① D.③⑤②①④⑥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读熟文本,养成熟练地语感。做此题就很容易了。也可以结合文段的中心意思分析。中心意思是“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和价值所在。”排序过程:“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②“这座”照应上文“圆明园”,然后是修建的原因④,然后写出原因“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用事实证明属于人类“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连接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③“依稀可见”连接“亚洲文明的剪影。”。排序为:②④⑤①⑥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情练达、开卷有益、天衣无缝、丰功伟绩四个短语结构不相同。
B.“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这个句子的宾语部分是“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C.”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个句子是转折复句。
D.“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这句话的主干是“日光强烈”。
【答案】D
【知识点】主谓句
【解析】【分析】D.有误。“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这句话的主干是“照射强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结合选项,进行辨析理解。
6.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B.他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
C.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A.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上“的暴行”;
B.语序不当,将“人格精神”和“文学”调换位置;
D.否定不当,删除“不要”。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手法的一项是(  )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答案】C
【知识点】反语
【解析】【分析】A. “更彻底,更漂亮”是反语;
B.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是反语;
D.“全部赞誉”是反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理解。
8.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   精神,愤怒地谴责了   ,表达了对   ,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   (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   》《   》和《九三年》等。
【答案】人道主义;侵略者的罪行;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学常识的掌握。①这篇文章选自《雨果文集》,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②“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故答案为: 1、人道主义2、侵略者的罪行3、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4、法国5、《巴黎圣母院》6、《悲惨世界》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9.判断下列复句的类型。
(1)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   
(2)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答案】(1)因果复句
(2)转折复句
(3)因果复句
【知识点】转折复句;因果复句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复句类型及特征。然后根据复句的特征分析。(1)“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是原因,“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是结果。故是:因果复句;(2)根据“虽然……但是……”的关联词得出:转折复句。(3)根据“因此”一词得出:因果复句。
故答案为: (1)、1、因果复句(2)、我1、转折复句(3)、1、因果复句
【点评】吧太空舱考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副局类型,注意结合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作答。
10.下面语段划线的三个句子中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1)   
(2)   
【答案】(1)①句中成分残缺,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罪恶”“暴行”;
(2)③句中关联词语误用,“却”改为“并且”或者“而且”。
【知识点】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故答案为: 1、①句中成分残缺,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罪恶”“暴行”;1、③句中关联词语误用,“却”改为“并且”或者“而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二、阅读理解
11.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答案】(1)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2)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3)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4)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甲文出自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完全文可知,富丽堂皇是圆明园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点明了事物的本来特征;这样写是反衬手法,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来揭露侵略者的贪婪无耻;结合全文主旨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他先写圆明园的美,是为了后文圆明园被毁灭作铺垫,从而达到谴责的目的。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情感与语言的比较。甲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引导读者想象圆明园这一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语言上短句很多,用了大理石、玉石、青铜、琉璃等词语,典雅、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用词优美,描写细致,充满了赞美之情;乙段描写惨败的景物,融入一些长句,多有“灰蓝色”色彩,“覆没”“停滞”等词语,再加上作者渲染人物心理,更有凝重深沉之感。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文中的描述,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被毁的圆明园废墟,它承载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所以称它为“凝固的历史”;之所以会“怅然”,从“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安于现状的不满,希望能从中振作,有所改变。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结合乙文中残存的景物描写。仔细体味在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中所流露的作者感情,再就是结合作者议论、抒情,如“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我们应有的担当。
故答案为:⑴ 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⑵ 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⑶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⑷ 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比较阅读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方向,考生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按照要求进行作答,注意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求通读文本,把握答题区域,抓关键语进行理解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整体感知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    ②    ③    ④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②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1)好奇;尴尬;惊叹;羡慕
(2)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3)①“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②“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4)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表格的场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内容,筛选或概括表现“我”的心理活动词语即可作答。文章偶遇老太太,从老太太的穿着、行为上的表现让“我”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就给老太太画像,结果被老太太发现,令“我”很尴尬;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太说她也会画,在“我”的极力劝说下,老太太“手一点儿不抖”地画了花,让“我”为之“惊叹、惊讶”;最后,当“我”知道老太太已经八十八岁时,“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⑵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⑶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也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⑷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 1、好奇2、尴尬3、惊叹4、羡慕 ⑵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⑶ ①“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②“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⑷ 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和要求,抓关键词进行作答。注意对词语的正确把握。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⑶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
三、语言表达
13.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雨果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反语多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故答案为: 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运用要求的修辞手法,设想具体的语境进行描写,注意语言的流畅。
14.综合性学习。
信,在古代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人们用它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某学校欲开展“以信传情”的主题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阅读本学校的学生便用书信情况的调查表格,并写出两条探究结果。
年级 项目 从没写过信 学作交时写过 给亲人朋友写过
七年级 94.4% 1.1% 4.5%
八年级 89.5% 5.2% 5.3%
九年级 85.8% 7.3% 6.9%
结果一:   
结果二:   
(2)活动中你发现手写书信有着微信、电脑邮件等无法企及的优点。请至少写出两条。
(3)为体现书信在古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请你写出一句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答案】(1)本校从没写过书信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写过书信的人数有所增加。
(2)①见字如面,手写字体易于承载写信人的情感,读起来更有亲切感;②手写书信有益于了解书信的格式、特点,利于传承书信文化。(不受字数限制,更方便随时读取。/手写字不方便修改,所以下笔时多深思熟虑,更为慎重。)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此题就抓住从没写过信、学作交时写过、给亲人朋友写过信的的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给亲人寄写一封家书、送去一声问候,等我们老时拿着当年的信从新阅读,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展开精心挑选的信纸,阅读某人以他(她)特有的字迹写下的句子,品味一下这份带有强烈“私人订制”色彩礼物,阅读的愉悦感、指尖上的触感,以及在字里行间寻找“言外之意”的冲动,都是写信的优势。
(3)答案不唯一,只要写出一句与“书信”有关的诗句,且不出现错字即可。如,“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故答案为:⑴ 1、本校从没写过书信的学生占绝大多数。2、随着年龄的增长写过书信的人数有所增加。
⑵ ①见字如面,手写字体易于承载写信人的情感,读起来更有亲切感;②手写书信有益于了解书信的格式、特点,利于传承书信文化。(不受字数限制,更方便随时读取。/手写字不方便修改,所以下笔时多深思熟虑,更为慎重。)
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结合主题,注意信息,选取好角度进行作答。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考生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作答,注意要做到言之有理。
⑶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的识记和积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要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15.
(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上文结尾也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眼泪”背后两位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2)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3)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 “提醒”什么呢?
(4)请你为圆明园遗址准备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不超过2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相同点:都有对祖国的深切的爱。不同点:艾青是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痛苦。本文作者是因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2)“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意同即可)
(4)符合要求即可,例如: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进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能力。结合二者流泪的原因分析即可。艾青《我爱着土地》流泪的原因是: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侵略者蹂躏而落泪。本文结合“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 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分析,则是作者看到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结合加点字分析。“扑”表现风来得猛。“砸”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体撞击;沉重的东西落在物体上。这里表现雨下得大。也写出了作者对部分国人的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忘记国耻的怒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结合圆明园的历史分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最终变成一片废墟。所以凭吊、拜谒的是: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提醒自己和世人:勿忘国耻。
⑷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勿忘国耻”写出标语即可。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可采用,对偶,排比等修辞。
故答案为:⑴ 相同点:都有对祖国的深切的爱。不同点:艾青是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痛苦。本文作者是因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⑵ “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⑶ 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
⑷ 例如: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较,注意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⑵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紧扣主旨,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要简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洗劫    惊骇   瞥见   
箱箧    晨曦    野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掠夺 珐琅 脂粉 B.耗费 绸缎 制载
C.赞誊 缀满 赃物 D.分亨 恍若 行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
B.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将受到历史制栽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D.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煌的破烂拿来展出。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 。 。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打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⑤⑥③④① D.③⑤②①④⑥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人情练达、开卷有益、天衣无缝、丰功伟绩四个短语结构不相同。
B.“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这个句子的宾语部分是“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C.”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个句子是转折复句。
D.“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这句话的主干是“日光强烈”。
6.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
B.他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
C.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手法的一项是(  )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8.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   精神,愤怒地谴责了   ,表达了对   ,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   (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   》《   》和《九三年》等。
9.判断下列复句的类型。
(1)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   
(2)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0.下面语段划线的三个句子中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1)   
(2)   
二、阅读理解
11.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    ②    ③    ④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②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三、语言表达
13.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14.综合性学习。
信,在古代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人们用它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某学校欲开展“以信传情”的主题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阅读本学校的学生便用书信情况的调查表格,并写出两条探究结果。
年级 项目 从没写过信 学作交时写过 给亲人朋友写过
七年级 94.4% 1.1% 4.5%
八年级 89.5% 5.2% 5.3%
九年级 85.8% 7.3% 6.9%
结果一:   
结果二:   
(2)活动中你发现手写书信有着微信、电脑邮件等无法企及的优点。请至少写出两条。
(3)为体现书信在古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请你写出一句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15.
(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上文结尾也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眼泪”背后两位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2)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3)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 “提醒”什么呢?
(4)请你为圆明园遗址准备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不超过2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jié;hài;piē;qiè;xī;má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掌握汉语拼音拼读及拼写规则,明确声母、韵母、声调及音节等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境,给汉字注音。此题注意“箱箧”的“箧”读qiè,“瞥见”的“瞥”读piē。
故答案为: 1、jié2、hài3、piē4、qiè5、xī6、mán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B.“载”应写作“裁”;C.“誊”应写作“誉”;D.“亨”应写作“享”。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晨熙”改为“晨曦”;
C.“制栽”改为“制裁”;
D.“富丽堂煌”改为“富丽堂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4.【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读熟文本,养成熟练地语感。做此题就很容易了。也可以结合文段的中心意思分析。中心意思是“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和价值所在。”排序过程:“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②“这座”照应上文“圆明园”,然后是修建的原因④,然后写出原因“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用事实证明属于人类“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连接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③“依稀可见”连接“亚洲文明的剪影。”。排序为:②④⑤①⑥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5.【答案】D
【知识点】主谓句
【解析】【分析】D.有误。“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这句话的主干是“照射强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结合选项,进行辨析理解。
6.【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A.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上“的暴行”;
B.语序不当,将“人格精神”和“文学”调换位置;
D.否定不当,删除“不要”。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反语
【解析】【分析】A. “更彻底,更漂亮”是反语;
B.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是反语;
D.“全部赞誉”是反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理解。
8.【答案】人道主义;侵略者的罪行;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学常识的掌握。①这篇文章选自《雨果文集》,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②“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故答案为: 1、人道主义2、侵略者的罪行3、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4、法国5、《巴黎圣母院》6、《悲惨世界》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9.【答案】(1)因果复句
(2)转折复句
(3)因果复句
【知识点】转折复句;因果复句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复句类型及特征。然后根据复句的特征分析。(1)“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是原因,“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是结果。故是:因果复句;(2)根据“虽然……但是……”的关联词得出:转折复句。(3)根据“因此”一词得出:因果复句。
故答案为: (1)、1、因果复句(2)、我1、转折复句(3)、1、因果复句
【点评】吧太空舱考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副局类型,注意结合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作答。
10.【答案】(1)①句中成分残缺,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罪恶”“暴行”;
(2)③句中关联词语误用,“却”改为“并且”或者“而且”。
【知识点】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故答案为: 1、①句中成分残缺,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罪恶”“暴行”;1、③句中关联词语误用,“却”改为“并且”或者“而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11.【答案】(1)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2)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3)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4)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甲文出自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完全文可知,富丽堂皇是圆明园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点明了事物的本来特征;这样写是反衬手法,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来揭露侵略者的贪婪无耻;结合全文主旨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他先写圆明园的美,是为了后文圆明园被毁灭作铺垫,从而达到谴责的目的。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情感与语言的比较。甲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引导读者想象圆明园这一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语言上短句很多,用了大理石、玉石、青铜、琉璃等词语,典雅、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用词优美,描写细致,充满了赞美之情;乙段描写惨败的景物,融入一些长句,多有“灰蓝色”色彩,“覆没”“停滞”等词语,再加上作者渲染人物心理,更有凝重深沉之感。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文中的描述,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被毁的圆明园废墟,它承载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所以称它为“凝固的历史”;之所以会“怅然”,从“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安于现状的不满,希望能从中振作,有所改变。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结合乙文中残存的景物描写。仔细体味在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中所流露的作者感情,再就是结合作者议论、抒情,如“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我们应有的担当。
故答案为:⑴ 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⑵ 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⑶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⑷ 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比较阅读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方向,考生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按照要求进行作答,注意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求通读文本,把握答题区域,抓关键语进行理解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整体感知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理解。
12.【答案】(1)好奇;尴尬;惊叹;羡慕
(2)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3)①“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②“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4)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表格的场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内容,筛选或概括表现“我”的心理活动词语即可作答。文章偶遇老太太,从老太太的穿着、行为上的表现让“我”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就给老太太画像,结果被老太太发现,令“我”很尴尬;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太说她也会画,在“我”的极力劝说下,老太太“手一点儿不抖”地画了花,让“我”为之“惊叹、惊讶”;最后,当“我”知道老太太已经八十八岁时,“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⑵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⑶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也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⑷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 1、好奇2、尴尬3、惊叹4、羡慕 ⑵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⑶ ①“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②“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⑷ 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和要求,抓关键词进行作答。注意对词语的正确把握。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⑶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
13.【答案】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雨果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反语多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故答案为: 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运用要求的修辞手法,设想具体的语境进行描写,注意语言的流畅。
14.【答案】(1)本校从没写过书信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写过书信的人数有所增加。
(2)①见字如面,手写字体易于承载写信人的情感,读起来更有亲切感;②手写书信有益于了解书信的格式、特点,利于传承书信文化。(不受字数限制,更方便随时读取。/手写字不方便修改,所以下笔时多深思熟虑,更为慎重。)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此题就抓住从没写过信、学作交时写过、给亲人朋友写过信的的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给亲人寄写一封家书、送去一声问候,等我们老时拿着当年的信从新阅读,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展开精心挑选的信纸,阅读某人以他(她)特有的字迹写下的句子,品味一下这份带有强烈“私人订制”色彩礼物,阅读的愉悦感、指尖上的触感,以及在字里行间寻找“言外之意”的冲动,都是写信的优势。
(3)答案不唯一,只要写出一句与“书信”有关的诗句,且不出现错字即可。如,“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故答案为:⑴ 1、本校从没写过书信的学生占绝大多数。2、随着年龄的增长写过书信的人数有所增加。
⑵ ①见字如面,手写字体易于承载写信人的情感,读起来更有亲切感;②手写书信有益于了解书信的格式、特点,利于传承书信文化。(不受字数限制,更方便随时读取。/手写字不方便修改,所以下笔时多深思熟虑,更为慎重。)
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结合主题,注意信息,选取好角度进行作答。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考生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作答,注意要做到言之有理。
⑶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的识记和积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要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15.【答案】(1)相同点:都有对祖国的深切的爱。不同点:艾青是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痛苦。本文作者是因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2)“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意同即可)
(4)符合要求即可,例如: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进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能力。结合二者流泪的原因分析即可。艾青《我爱着土地》流泪的原因是: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侵略者蹂躏而落泪。本文结合“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 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分析,则是作者看到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结合加点字分析。“扑”表现风来得猛。“砸”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体撞击;沉重的东西落在物体上。这里表现雨下得大。也写出了作者对部分国人的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忘记国耻的怒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结合圆明园的历史分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最终变成一片废墟。所以凭吊、拜谒的是: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提醒自己和世人:勿忘国耻。
⑷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勿忘国耻”写出标语即可。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可采用,对偶,排比等修辞。
故答案为:⑴ 相同点:都有对祖国的深切的爱。不同点:艾青是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痛苦。本文作者是因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⑵ “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⑶ 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
⑷ 例如: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较,注意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⑵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紧扣主旨,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要简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