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乡》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乡》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07:10: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乡》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qì) 蓬隙(pénɡ) 毡帽(zhān) 祭祀(sì)
B.装弶(jànɡ) 伶俐(líng) 秕谷(bǐ) 髀间(bì)
C.伶仃(dīnɡ) 磕头(kē) 皱纹(zhòu) 瑟索(sè)
D.寒噤(jī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姿睢(zì)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故乡
【解析】【分析】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有误的改正为:A篷隙;B装弶 jiànɡ;D恣睢。C项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倣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2.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工作以后的领导,总是教育我们要积极进取,知难而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________
①那么,是否人生的一切事情,只有进才能成功呢?其实不是。
②如果说,进需要的是一种勇气,那么,止需要的却是一种智慧。
③止,有时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的确,进取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故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④句,“的确”紧承前面“进取”的话题;①句“那么”对第 ④ 句的话题提出“不一定只有进才是成功”的观点;②句紧接“进”,强调“ 止需要的却是一种智慧 ”;③ “ 止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归纳总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排序题要求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愕然 竹匾 嗤笑 骇人听闻
B.鹁鸪 隔膜 箫索 人迹罕至
C.伶俐 崇拜 祭祀 连篇累牍
D.栅栏 应酬 船舱 原形必露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项,“箫”应为“萧”;
C项,“祟”应为“崇”;
D项,“必”应为“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下列句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朱自清《春》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B.《故乡》中的闰土,代表了中国封建农村因贫穷、落后的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愚昧的农民形象。
C.“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D.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答案】C
【知识点】故乡;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C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不是抒情。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安顺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B.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C.虽然在网上“晒旅游”是积极向上的,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的心理。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答案】D
【知识点】故乡;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
B项缺少宾语,在“收缩”后加上宾语“的过程”;
C项缺少关联词,应在“要有度”前加一个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或“但是”;
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6.下面对课文《故乡》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当时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他们不奋起抗争的强烈不满。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如二十多年前后的闰土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等,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B项,文中没有体现作者“对他们不奋起抗争的强烈不满”。
故答案为: 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把握所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徜徉在清新雅致的香山上,只觉得心旷神怡,几天来的焦躁被一扫而光。
B.登上黄山之巅,但见一派云蒸霞蔚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C.春和景明,泛舟湖上,满眼的春光浸入眼底,置身其中,犹如神游仙境。
D.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敬如宾,三年的初中生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答案】D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项,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B项,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C项,春和景明:春光温煦,景物明丽。
D项,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不能用于形容班级同学。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8.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   、思想家、   。著有散文集《   》,小说集《   》《彷徨》,散文诗集《   》,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
【答案】鲁迅;教育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呐喊;野草;狂人日记
【知识点】故乡;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故答案为:① 鲁迅 ; ② 教育家 ; ③ 革命家 ; ④ 朝花夕拾 ;⑤ 呐喊 ;⑥ 野草 ;⑦ 狂人日记 。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鲁迅是现代著名作家,对他的生平经历和作用作品要牢固掌握。
9.在下面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①阿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②   他多年出门   统忘却了   你还记得罢   便向着我说   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   开豆腐店的   
③   他就是水生   第五个   都是生人   怕生也难怪的   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答案】!;?;“;,;。;,”;,“;,……;。”;“;?;?;,;;;。”;。
【知识点】逗号;问号;引号;叹号;故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语文学习要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比如: ① 句“阿”表示感叹。用感叹号,“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表示不敢相信和疑问,用问号。 ②③ 句运用引号比较复杂,1说话人在前,说的话在后,这是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也是最简单的:只要在“说话人说”的后面加上冒号,然后用引号将他说的话引起来就可以了。2说话人在中间,说的话在两边,这种情况一般用于说的话比较长,并且话有两层意思的情况,说话人的话仍然是用引号引起来,不过说话人“说”的后面是用逗号的。3说话人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这种情况下,说话人“说”的后面是直接用句号,因为这是一句话的结束。4说的话很多,引号连用,这么多的引号凑在一起,紧密相连,每一对引号之间都是没有其他标点的。
故答案为: ! ? “ , 。 ,” ,“ ,…… 。” “ ? ? , ; 。” 。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准确掌握标号和点号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根据句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对使用情况辨析正误。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跟着月亮走吧。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语境分析第 段中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4)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①凑钱交罚金,从派出所领回哥哥并严厉教育;②开导姐姐,使姐姐从从遭遇情感变故后的忧郁囚笼中走出来;③照顾受工伤的爸爸。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3)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4)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
【知识点】故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⑴通读文章可以看出,文中围绕“母亲”写了三件事:凑足罚金,从派出所领回哥哥并严厉教育;使姐姐从忧郁中走出;照顾受工伤的爸爸。
⑵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将“一绺一绺的月光”比作“一把把利剑”生动描写月光穿透乌云时的情景,结合下一句的描述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⑶通读全文,可以看出这句话把“月光”比作“白油漆”生动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突出母亲教育的效果非常好。
⑷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感悟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凑钱交罚金,从派出所领回哥哥并严厉教育;②开导姐姐,使姐姐从从遭遇情感变故后的忧郁囚笼中走出来;③照顾受工伤的爸爸。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⑷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事物怎么样”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以及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品析语言可从关键词、修辞、感情、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角度切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不可断章取义,平时还要积累一些语言赏析的术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理解能力。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屋祭
李汉荣
①记忆里老房子比我的年纪还大。听奶奶说,老房子是民国时期建的。房子是土坯的,只有房子的地基是砖垒成的,是那种古绿古绿的砖。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②老屋的门是暗绿色的,屋门上的几块玻璃,有的已经破了半边。屋顶覆以苇子编成的席子,橡子很黑,黑得油光发亮,因为日久天长,烟熏火炼,有的地方甚至能滴下油来。窗户很小,即使是白天,屋里的光线也很暗。窗框是木头做的,纸糊的窗根被风一吹沙沙作响。窗户外面是一棵老枣树,记不清它的年纪了,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年年结出累累硕果。
③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夜深人静的夜晚,昏黄色的光晕洒满了小屋,细细的火苗伴着些许的黑烟,袅袅地飘向屋顶。每每这时,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坐在小桌旁,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橘红色的灯光,照着他古铜色的脸颊,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一道一道地舒展开来,每每此时,我便觉得也许那时便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④屋里的摆设极其简单,外屋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和两张老式的藤椅,因为有些年头了,上面的漆掉了许多,斑驳的表面上有些细碎的小坑,上面沾满了油渍和灰尘。里屋摆着一张桌子和一个长方形大柜子,据说是母亲的随嫁品,木质很好,用了这么多年还完好无损。柜子里除了放衣服,还有一些好吃的东西,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掀开柜子拿东西吃。
⑤到了金秋时节,红彤形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硕大的树冠上。每年这个季节,便是我们兄妹三个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噌噌地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摘一把红枣塞进嘴里,醉人的香甜嗖地一下从嘴里甜到心里。妹妹够不着,便仰着脖子在树底下等我晃一下枝头,然后噼里啪啦地下起枣子雨。妹妹提着小竹篮,一边吃,一边捡。至今回想起来那种情形,心里还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感动。
⑥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春天的时候,槐花穿过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回味无穷,直到现在我还一直陶醉在童年时代的槐花香里。
⑦父亲早早地盖上了新房,搬离了老房子,住进了新家。一有空的时候,父亲就常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摄拾援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了就再泥泥。过年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到承载着我儿时梦想的老房子里转了转,看了看。因为很久没有住人了,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已经没有了踪影,地上依稀还能看见几片枯萎凌乱的束树叶。土坯垒成的院墙终于倒了,只留下南面一段孤零零的门楼,还有那扇写着“忠”字的黑漆漆的大门……残留的白色窗根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⑧我给父亲说,老屋的院墙倒了,父亲听了嘴角动了动,没有说话。但是,久久的沉默和那一声重重的叹息,让我的心酸酸的。
(有删改)
(1)作者说:“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细读全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些与老屋有关的“快乐”记忆。
(2)阅读文中画线句,完成相关题目。
①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②结合语境,分析划线词的作用。
一有空的时候,父亲就常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掇拾掇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了就再泥泥。
(3)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里抽出来的,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文章开头,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文章结尾,你的观点呢?请简要写出理由。
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4)细读全文,结合【链接材料】,探究作者写《老屋祭》的意义。
【链接材料】李汉荣在另一篇散文《老屋》的结尾这样写:星光下,我遥看这老屋,心里升起一种深长的敬畏——它像一座静穆的庙字,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
【答案】(1)①看父亲在夜深人静时吸烟;②小时候嘴馋,从老屋的柜子里拿东西吃;③秋天,兄妹三人在老屋的院子里摘枣子吃;④春天在院子里吃又香又甜的槐花。
(2)①示例一:“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细致而传神地描写了老屋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老屋的历史悠久。示例二:“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又会是芳草萋萋”象征了久经风雨的老屋因为有我们的居住而仍旧充满生机的特点。示例三:瓦砾的“红”与草籽、芳草的“绿”色彩对比鲜明,形象而传神地描绘出老屋历史悠久又生机勃勃的特点。②这些叠词描写了父亲在老屋干活的细节,与“还”“再”“就”等词语搭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老屋的不舍与留恋。
(3)示例一:放在结尾。自然地总结全文,再现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又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放在开头。引出下文,突出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的怅惘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老屋历史悠久,“我”的祖辈和父辈曾生活在这里,我们小时候也在这里度过,这里镌刻着我们这个家族血脉流转的故事,是我们家族精神的家园,所以“我”深深地敬畏老屋。家的搬离,老屋院墙倒塌,院子里枣树的消失,预示着一种生活的结束和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祭奠老屋,更是对一种生活消失的复杂微妙的感情,这里有惆怅,有留恋,更有一种无奈以及对父辈的理解。
【知识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依据题目要求筛选主要内容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的③—⑥段所写的“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教开柜子拿东西吃”“到了金秋时节……摘一把红枣塞进嘴里”“春天的时候……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等关键内容概括作答。
(2)①句中“红”“绿”色彩对比鲜明,“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这一细节写出了老屋的萧瑟。②用了一系列表动作的叠词,写出了父亲对老屋的不舍与留恋。
(3)这段话写出了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放在开头与结尾均可,开头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结尾作用则是总结全文。
(4)本题是对文章主题的探究,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链接材料】中句子的含意体会作者对老屋蕴含的感情。老屋虽老,却饱藏着作者童年的记忆,饱含了亲人的爱与情(温暖),老屋是精神的家园,当老屋院墙倒塌,枣树消失,面对熟悉的生活消失的那种复杂微妙的感情,有失落,有留恋,有无奈,有沧桑,更包含了对父辈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①看父亲在夜深人静时吸烟;②小时候嘴馋,从老屋的柜子里拿东西吃;③秋天,兄妹三人在老屋的院子里摘枣子吃;④春天在院子里吃又香又甜的槐花;
⑵①示例一:“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细致而传神地描写了老屋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老屋的历史悠久。示例二:“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又会是芳草萋萋”象征了久经风雨的老屋因为有我们的居住而仍旧充满生机的特点。示例三:瓦砾的“红”与草籽、芳草的“绿”色彩对比鲜明,形象而传神地描绘出老屋历史悠久又生机勃勃的特点。②这些叠词描写了父亲在老屋干活的细节,与“还”“再”“就”等词语搭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老屋的不舍与留恋;
⑶示例一:放在结尾。自然地总结全文,再现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又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放在开头。引出下文,突出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的怅惘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⑷老屋历史悠久,“我”的祖辈和父辈曾生活在这里,我们小时候也在这里度过,这里镌刻着我们这个家族血脉流转的故事,是我们家族精神的家园,所以“我”深深地敬畏老屋。家的搬离,老屋院墙倒塌,院子里枣树的消失,预示着一种生活的结束和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祭奠老屋,更是对一种生活消失的复杂微妙的感情,这里有惆怅,有留恋,更有一种无奈以及对父辈的理解。
【点评】⑴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⑶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12.阅读《故乡》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辞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愣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额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念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从杨二嫂出场开始,“我”的神情举止逐渐发生变化,请结合原文补全下列横线。
吃了一吓→①   →愈加愕然→②   →③   
(2)阅读选文中画线句,分析“我”感到“无话可说了”的原因。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豆腐西施”形象?
(4)品析下列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两手搭在醉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答案】(1)愕然;惶恐;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2)因为杨二嫂到“我”家,是专门为捞便宜的,讨要不成便造谣,硬说“我”阔了,“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不容“我”进行辩解。
(3)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势利、贪小便宜的庸俗的“豆腐西施”形象。
(4)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站着的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瘦削刻薄的姿态,为下文“我”感到惊愕,并回忆以前的杨二嫂做铺垫。②“冷笑”写杨二嫂为“我”不记得她而感到不满,对重回故乡的“我”挖苦与讥讽,突出了她尖酸粗鄙的性格。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从文中筛选出体现“我”神情举止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如一开始见到杨二嫂圆规般的形象,“我愕然了”;听着杨二嫂的冷嘲热讽“‘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惶恐着,站起来说”等。
(2)本题需要结合上文杨二嫂的言行分析,杨二嫂尖酸、贪财,来就是为了贪便宜,先直接要东西,然后再造谣说“我”“闹”。
(3)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来分析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即可。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选文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贪婪、势利的性格。
(4)①题,由句中“像”这个关键词,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杨二嫂的瘦削;②题,结合上下文杨二嫂的表现可知,杨二嫂对“我”冷嘲热讽。
故答案为:⑴愕然;惶恐;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⑵因为杨二嫂到“我”家,是专门为捞便宜的,讨要不成便造谣,硬说“我”阔了,“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不容“我”进行辩解;
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势利、贪小便宜的庸俗的“豆腐西施”形象;
⑷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站着的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瘦削刻薄的姿态,为下文“我”感到惊愕,并回忆以前的杨二嫂做铺垫。②“冷笑”写杨二嫂为“我”不记得她而感到不满,对重回故乡的“我”挖苦与讥讽,突出了她尖酸粗鄙的性格。
【点评】⑴本题是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手法的考查。人物的心情与表现通过筛选主要内容,用原文中的词语来表述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熟悉文章内容是答题的关键;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三、语言表达
13.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答案】示例: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
【知识点】漫画释义;故乡
【解析】【分析】介绍图案部分时,应抓住图案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进行介绍;介绍文字时,应抓住文字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写图案寓意则是透过图画的内容来解释图画表现的主旨。观察两幅图画可以看出,漫画揭示出开发商因盲目开发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严峻问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图案以及文字,分别诠释图案、文字的内涵。
14.本文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人物外貌特征的改变。
【课文片段在线】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写法分析】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
【答案】【参考例文】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得犹如砂纸一般,手心里长满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那双伴我成长的手吗?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曾是那样的光滑、细腻,那样的纤细美丽、白皙丰润。现在,繁重的劳动却使妈妈的手变得如此粗糙!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微写作(片断写作);故乡;对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外貌描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比如:弟弟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他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故答案为: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得犹如砂纸一般,手心里长满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那双伴我成长的手吗?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曾是那样的光滑、细腻,那样的纤细美丽、白皙丰润。现在,繁重的劳动却使妈妈的手变得如此粗糙!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外貌描写。答题时应注意,外貌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或性格特点。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15.品析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①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②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答案】①“横着”指不整齐,零零落落,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②写出了孩子的天真以及动作的灵巧迅速。
【知识点】故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①用一个“横”与后面的萧索“荒村”相对应,渲染了文章沉寂、荒凉的气氛。②飞,是夸张的修辞,形容宏儿跑得很快和急切见到作者的心情。【点评】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16.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
(2)【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
(3)【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答案】(1)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2)作品推荐:《野草》
推荐词: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3)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
【知识点】见解表述;故乡;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如何搜集资料。现在是信息社会,得到信息的机会和渠道很多,比如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等。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综合评价。比如:《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内容概括。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我们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体现鲁迅的奉献精神,“还穿着单裤,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体现鲁迅生活简朴。
故答案为:(1)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2)推荐词: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3)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
【点评】(1)本题考查如何搜集资料。答题时应注意,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方法:1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2做笔记。阅读书报杂志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3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综合评价。答题时应注意,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根据情节内容,紧扣表现人物身份、语言、性格等词语,联系原著相关内容,写出人物。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内容概括。答题时应注意,材料之间大致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就要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故乡》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qì) 蓬隙(pénɡ) 毡帽(zhān) 祭祀(sì)
B.装弶(jànɡ) 伶俐(líng) 秕谷(bǐ) 髀间(bì)
C.伶仃(dīnɡ) 磕头(kē) 皱纹(zhòu) 瑟索(sè)
D.寒噤(jī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姿睢(zì)
2.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工作以后的领导,总是教育我们要积极进取,知难而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________
①那么,是否人生的一切事情,只有进才能成功呢?其实不是。
②如果说,进需要的是一种勇气,那么,止需要的却是一种智慧。
③止,有时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的确,进取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愕然 竹匾 嗤笑 骇人听闻
B.鹁鸪 隔膜 箫索 人迹罕至
C.伶俐 崇拜 祭祀 连篇累牍
D.栅栏 应酬 船舱 原形必露
4.下列句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朱自清《春》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B.《故乡》中的闰土,代表了中国封建农村因贫穷、落后的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愚昧的农民形象。
C.“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D.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安顺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B.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C.虽然在网上“晒旅游”是积极向上的,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的心理。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6.下面对课文《故乡》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当时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他们不奋起抗争的强烈不满。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如二十多年前后的闰土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等,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徜徉在清新雅致的香山上,只觉得心旷神怡,几天来的焦躁被一扫而光。
B.登上黄山之巅,但见一派云蒸霞蔚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C.春和景明,泛舟湖上,满眼的春光浸入眼底,置身其中,犹如神游仙境。
D.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敬如宾,三年的初中生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8.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   、思想家、   。著有散文集《   》,小说集《   》《彷徨》,散文诗集《   》,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
9.在下面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①阿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②   他多年出门   统忘却了   你还记得罢   便向着我说   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   开豆腐店的   
③   他就是水生   第五个   都是生人   怕生也难怪的   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跟着月亮走吧。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语境分析第 段中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4)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屋祭
李汉荣
①记忆里老房子比我的年纪还大。听奶奶说,老房子是民国时期建的。房子是土坯的,只有房子的地基是砖垒成的,是那种古绿古绿的砖。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②老屋的门是暗绿色的,屋门上的几块玻璃,有的已经破了半边。屋顶覆以苇子编成的席子,橡子很黑,黑得油光发亮,因为日久天长,烟熏火炼,有的地方甚至能滴下油来。窗户很小,即使是白天,屋里的光线也很暗。窗框是木头做的,纸糊的窗根被风一吹沙沙作响。窗户外面是一棵老枣树,记不清它的年纪了,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年年结出累累硕果。
③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夜深人静的夜晚,昏黄色的光晕洒满了小屋,细细的火苗伴着些许的黑烟,袅袅地飘向屋顶。每每这时,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坐在小桌旁,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橘红色的灯光,照着他古铜色的脸颊,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一道一道地舒展开来,每每此时,我便觉得也许那时便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④屋里的摆设极其简单,外屋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和两张老式的藤椅,因为有些年头了,上面的漆掉了许多,斑驳的表面上有些细碎的小坑,上面沾满了油渍和灰尘。里屋摆着一张桌子和一个长方形大柜子,据说是母亲的随嫁品,木质很好,用了这么多年还完好无损。柜子里除了放衣服,还有一些好吃的东西,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掀开柜子拿东西吃。
⑤到了金秋时节,红彤形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硕大的树冠上。每年这个季节,便是我们兄妹三个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噌噌地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摘一把红枣塞进嘴里,醉人的香甜嗖地一下从嘴里甜到心里。妹妹够不着,便仰着脖子在树底下等我晃一下枝头,然后噼里啪啦地下起枣子雨。妹妹提着小竹篮,一边吃,一边捡。至今回想起来那种情形,心里还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感动。
⑥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春天的时候,槐花穿过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回味无穷,直到现在我还一直陶醉在童年时代的槐花香里。
⑦父亲早早地盖上了新房,搬离了老房子,住进了新家。一有空的时候,父亲就常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摄拾援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了就再泥泥。过年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到承载着我儿时梦想的老房子里转了转,看了看。因为很久没有住人了,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已经没有了踪影,地上依稀还能看见几片枯萎凌乱的束树叶。土坯垒成的院墙终于倒了,只留下南面一段孤零零的门楼,还有那扇写着“忠”字的黑漆漆的大门……残留的白色窗根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⑧我给父亲说,老屋的院墙倒了,父亲听了嘴角动了动,没有说话。但是,久久的沉默和那一声重重的叹息,让我的心酸酸的。
(有删改)
(1)作者说:“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细读全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些与老屋有关的“快乐”记忆。
(2)阅读文中画线句,完成相关题目。
①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②结合语境,分析划线词的作用。
一有空的时候,父亲就常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掇拾掇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了就再泥泥。
(3)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里抽出来的,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文章开头,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文章结尾,你的观点呢?请简要写出理由。
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4)细读全文,结合【链接材料】,探究作者写《老屋祭》的意义。
【链接材料】李汉荣在另一篇散文《老屋》的结尾这样写:星光下,我遥看这老屋,心里升起一种深长的敬畏——它像一座静穆的庙字,寄存着岁月、生命、血脉流转的故事……
12.阅读《故乡》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辞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愣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额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念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从杨二嫂出场开始,“我”的神情举止逐渐发生变化,请结合原文补全下列横线。
吃了一吓→①   →愈加愕然→②   →③   
(2)阅读选文中画线句,分析“我”感到“无话可说了”的原因。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豆腐西施”形象?
(4)品析下列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两手搭在醉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三、语言表达
13.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14.本文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人物外貌特征的改变。
【课文片段在线】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写法分析】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
15.品析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①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②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16.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
(2)【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
(3)【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故乡
【解析】【分析】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有误的改正为:A篷隙;B装弶 jiànɡ;D恣睢。C项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误写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音的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倣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2.【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故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④句,“的确”紧承前面“进取”的话题;①句“那么”对第 ④ 句的话题提出“不一定只有进才是成功”的观点;②句紧接“进”,强调“ 止需要的却是一种智慧 ”;③ “ 止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归纳总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排序题要求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项,“箫”应为“萧”;
C项,“祟”应为“崇”;
D项,“必”应为“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答案】C
【知识点】故乡;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C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不是抒情。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故乡;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
B项缺少宾语,在“收缩”后加上宾语“的过程”;
C项缺少关联词,应在“要有度”前加一个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或“但是”;
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6.【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B项,文中没有体现作者“对他们不奋起抗争的强烈不满”。
故答案为: 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把握所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7.【答案】D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项,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B项,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C项,春和景明:春光温煦,景物明丽。
D项,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不能用于形容班级同学。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8.【答案】鲁迅;教育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呐喊;野草;狂人日记
【知识点】故乡;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故答案为:① 鲁迅 ; ② 教育家 ; ③ 革命家 ; ④ 朝花夕拾 ;⑤ 呐喊 ;⑥ 野草 ;⑦ 狂人日记 。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鲁迅是现代著名作家,对他的生平经历和作用作品要牢固掌握。
9.【答案】!;?;“;,;。;,”;,“;,……;。”;“;?;?;,;;;。”;。
【知识点】逗号;问号;引号;叹号;故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语文学习要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比如: ① 句“阿”表示感叹。用感叹号,“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表示不敢相信和疑问,用问号。 ②③ 句运用引号比较复杂,1说话人在前,说的话在后,这是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也是最简单的:只要在“说话人说”的后面加上冒号,然后用引号将他说的话引起来就可以了。2说话人在中间,说的话在两边,这种情况一般用于说的话比较长,并且话有两层意思的情况,说话人的话仍然是用引号引起来,不过说话人“说”的后面是用逗号的。3说话人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这种情况下,说话人“说”的后面是直接用句号,因为这是一句话的结束。4说的话很多,引号连用,这么多的引号凑在一起,紧密相连,每一对引号之间都是没有其他标点的。
故答案为: ! ? “ , 。 ,” ,“ ,…… 。” “ ? ? , ; 。” 。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准确掌握标号和点号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根据句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对使用情况辨析正误。
10.【答案】(1)①凑钱交罚金,从派出所领回哥哥并严厉教育;②开导姐姐,使姐姐从从遭遇情感变故后的忧郁囚笼中走出来;③照顾受工伤的爸爸。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3)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4)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
【知识点】故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⑴通读文章可以看出,文中围绕“母亲”写了三件事:凑足罚金,从派出所领回哥哥并严厉教育;使姐姐从忧郁中走出;照顾受工伤的爸爸。
⑵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将“一绺一绺的月光”比作“一把把利剑”生动描写月光穿透乌云时的情景,结合下一句的描述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⑶通读全文,可以看出这句话把“月光”比作“白油漆”生动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突出母亲教育的效果非常好。
⑷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感悟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凑钱交罚金,从派出所领回哥哥并严厉教育;②开导姐姐,使姐姐从从遭遇情感变故后的忧郁囚笼中走出来;③照顾受工伤的爸爸。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⑷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事物怎么样”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以及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品析语言可从关键词、修辞、感情、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角度切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不可断章取义,平时还要积累一些语言赏析的术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理解能力。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11.【答案】(1)①看父亲在夜深人静时吸烟;②小时候嘴馋,从老屋的柜子里拿东西吃;③秋天,兄妹三人在老屋的院子里摘枣子吃;④春天在院子里吃又香又甜的槐花。
(2)①示例一:“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细致而传神地描写了老屋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老屋的历史悠久。示例二:“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又会是芳草萋萋”象征了久经风雨的老屋因为有我们的居住而仍旧充满生机的特点。示例三:瓦砾的“红”与草籽、芳草的“绿”色彩对比鲜明,形象而传神地描绘出老屋历史悠久又生机勃勃的特点。②这些叠词描写了父亲在老屋干活的细节,与“还”“再”“就”等词语搭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老屋的不舍与留恋。
(3)示例一:放在结尾。自然地总结全文,再现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又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放在开头。引出下文,突出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的怅惘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老屋历史悠久,“我”的祖辈和父辈曾生活在这里,我们小时候也在这里度过,这里镌刻着我们这个家族血脉流转的故事,是我们家族精神的家园,所以“我”深深地敬畏老屋。家的搬离,老屋院墙倒塌,院子里枣树的消失,预示着一种生活的结束和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祭奠老屋,更是对一种生活消失的复杂微妙的感情,这里有惆怅,有留恋,更有一种无奈以及对父辈的理解。
【知识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依据题目要求筛选主要内容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的③—⑥段所写的“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教开柜子拿东西吃”“到了金秋时节……摘一把红枣塞进嘴里”“春天的时候……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等关键内容概括作答。
(2)①句中“红”“绿”色彩对比鲜明,“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这一细节写出了老屋的萧瑟。②用了一系列表动作的叠词,写出了父亲对老屋的不舍与留恋。
(3)这段话写出了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放在开头与结尾均可,开头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结尾作用则是总结全文。
(4)本题是对文章主题的探究,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链接材料】中句子的含意体会作者对老屋蕴含的感情。老屋虽老,却饱藏着作者童年的记忆,饱含了亲人的爱与情(温暖),老屋是精神的家园,当老屋院墙倒塌,枣树消失,面对熟悉的生活消失的那种复杂微妙的感情,有失落,有留恋,有无奈,有沧桑,更包含了对父辈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①看父亲在夜深人静时吸烟;②小时候嘴馋,从老屋的柜子里拿东西吃;③秋天,兄妹三人在老屋的院子里摘枣子吃;④春天在院子里吃又香又甜的槐花;
⑵①示例一:“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细致而传神地描写了老屋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老屋的历史悠久。示例二:“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又会是芳草萋萋”象征了久经风雨的老屋因为有我们的居住而仍旧充满生机的特点。示例三:瓦砾的“红”与草籽、芳草的“绿”色彩对比鲜明,形象而传神地描绘出老屋历史悠久又生机勃勃的特点。②这些叠词描写了父亲在老屋干活的细节,与“还”“再”“就”等词语搭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老屋的不舍与留恋;
⑶示例一:放在结尾。自然地总结全文,再现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又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放在开头。引出下文,突出老屋因院墙倒塌后的荒凉,传达出作者因老屋倒塌的怅惘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⑷老屋历史悠久,“我”的祖辈和父辈曾生活在这里,我们小时候也在这里度过,这里镌刻着我们这个家族血脉流转的故事,是我们家族精神的家园,所以“我”深深地敬畏老屋。家的搬离,老屋院墙倒塌,院子里枣树的消失,预示着一种生活的结束和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祭奠老屋,更是对一种生活消失的复杂微妙的感情,这里有惆怅,有留恋,更有一种无奈以及对父辈的理解。
【点评】⑴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⑶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12.【答案】(1)愕然;惶恐;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2)因为杨二嫂到“我”家,是专门为捞便宜的,讨要不成便造谣,硬说“我”阔了,“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不容“我”进行辩解。
(3)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势利、贪小便宜的庸俗的“豆腐西施”形象。
(4)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站着的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瘦削刻薄的姿态,为下文“我”感到惊愕,并回忆以前的杨二嫂做铺垫。②“冷笑”写杨二嫂为“我”不记得她而感到不满,对重回故乡的“我”挖苦与讥讽,突出了她尖酸粗鄙的性格。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从文中筛选出体现“我”神情举止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如一开始见到杨二嫂圆规般的形象,“我愕然了”;听着杨二嫂的冷嘲热讽“‘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惶恐着,站起来说”等。
(2)本题需要结合上文杨二嫂的言行分析,杨二嫂尖酸、贪财,来就是为了贪便宜,先直接要东西,然后再造谣说“我”“闹”。
(3)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来分析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即可。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选文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贪婪、势利的性格。
(4)①题,由句中“像”这个关键词,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杨二嫂的瘦削;②题,结合上下文杨二嫂的表现可知,杨二嫂对“我”冷嘲热讽。
故答案为:⑴愕然;惶恐;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⑵因为杨二嫂到“我”家,是专门为捞便宜的,讨要不成便造谣,硬说“我”阔了,“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不容“我”进行辩解;
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势利、贪小便宜的庸俗的“豆腐西施”形象;
⑷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站着的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瘦削刻薄的姿态,为下文“我”感到惊愕,并回忆以前的杨二嫂做铺垫。②“冷笑”写杨二嫂为“我”不记得她而感到不满,对重回故乡的“我”挖苦与讥讽,突出了她尖酸粗鄙的性格。
【点评】⑴本题是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手法的考查。人物的心情与表现通过筛选主要内容,用原文中的词语来表述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熟悉文章内容是答题的关键;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13.【答案】示例: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
【知识点】漫画释义;故乡
【解析】【分析】介绍图案部分时,应抓住图案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进行介绍;介绍文字时,应抓住文字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写图案寓意则是透过图画的内容来解释图画表现的主旨。观察两幅图画可以看出,漫画揭示出开发商因盲目开发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严峻问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图案以及文字,分别诠释图案、文字的内涵。
14.【答案】【参考例文】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得犹如砂纸一般,手心里长满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那双伴我成长的手吗?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曾是那样的光滑、细腻,那样的纤细美丽、白皙丰润。现在,繁重的劳动却使妈妈的手变得如此粗糙!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微写作(片断写作);故乡;对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外貌描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比如:弟弟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他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故答案为: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得犹如砂纸一般,手心里长满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那双伴我成长的手吗?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曾是那样的光滑、细腻,那样的纤细美丽、白皙丰润。现在,繁重的劳动却使妈妈的手变得如此粗糙!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外貌描写。答题时应注意,外貌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或性格特点。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15.【答案】①“横着”指不整齐,零零落落,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②写出了孩子的天真以及动作的灵巧迅速。
【知识点】故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①用一个“横”与后面的萧索“荒村”相对应,渲染了文章沉寂、荒凉的气氛。②飞,是夸张的修辞,形容宏儿跑得很快和急切见到作者的心情。【点评】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16.【答案】(1)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2)作品推荐:《野草》
推荐词: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3)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
【知识点】见解表述;故乡;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如何搜集资料。现在是信息社会,得到信息的机会和渠道很多,比如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等。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综合评价。比如:《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内容概括。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我们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体现鲁迅的奉献精神,“还穿着单裤,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体现鲁迅生活简朴。
故答案为:(1)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2)推荐词: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3)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
【点评】(1)本题考查如何搜集资料。答题时应注意,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方法:1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2做笔记。阅读书报杂志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3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综合评价。答题时应注意,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根据情节内容,紧扣表现人物身份、语言、性格等词语,联系原著相关内容,写出人物。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内容概括。答题时应注意,材料之间大致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就要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