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本章复习 (Word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提优训练: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本章复习 (Word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7 14: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复习
易错点一 将发声条件与听到声音的条件相混淆
例1 我们一定能听见振动的物体发声吗 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 (  )
①声源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
②人耳与声源之间有合适的传声介质
③人耳的听觉能力正常 
④声音的响度≥0 dB
⑤声源发出的声音是乐音
A.④⑤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例2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用力拍手发出声音,近处鱼缸中的金鱼四处逃窜;
乙: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和    ,其他两个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可分别说明       和 。
[易错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人耳要听到声音,需要有振动频率合适的声源,与声源之间有传声介质,有足够引起听觉的响度,有听觉能力正常的耳朵。
易错点二 回声测距时误以为声音通过的路程就等于所测距离;回声实际是声音的反射
例3 某人游泳时在水中大喊一声,0.2 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为150 m,则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  )
A.750 B.340 m/s
C.1500 m/s D.375m/s
例4 [2020·娄底] 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 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 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 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 m
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 m
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 s
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 m/s
[易错总结] (1)利用回声测距离,要知道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的这段时间里声音所通过的路程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而根据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差测距离时,声音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等于所测距离(光的传播时间极短,忽略不计),所以这里的路程与距离是一回事。(2)超声测速仪测速原理:s车=v声(t1-t2),t车=Δt-t1+t2,v车=,其中t1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的时长,t2为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的时长,Δt为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
易错点三 将响度与音调混为一谈
例5 下列关于乐音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B.声源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
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易错总结] 熟悉响度和音调的定义以及描述词语,才能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易错点四 分析不出声音所传递的是信息还是能量
例6 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
A.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发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B.超声波驱虫仪可以有效地消灭害虫
C.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及发现昆虫
D.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易错总结] 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事例一般都涉及某个物体在声音的干扰下由静止变为振动;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事例一般仅仅是声音在传播,不会引起其他物体由静止变为振动。
易错点五 混淆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
例7 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所示形式,这种下凹道路可以有效控制噪声。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相同的是 (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在某些地方设立禁鸣喇叭标志
例8 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盗铃者采用了在    处减弱噪声的措施,但并没有阻止声音的    和    。近年来,因广场歌舞声扰民引发的纠纷时常见诸媒体。相关部门对广场舞采取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和限设备的四限条例,四限条例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易错总结]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正确分析减弱噪声的措施所施加的位置,才能准确作出判断。
实验:“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例9 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了如图图下实验:
实验1: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程度相同的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及其声音的特点,记录如图图下表:
序号 橡皮筋长短 橡皮筋的粗细 振动的快慢 声音
① 20 cm 细 快 尖锐
② 20 cm 粗 慢 低沉
  实验2:两次敲打同一音叉,观察与音叉相接触的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大,而且音叉前后两次发出的声音是前者较小、后者较大。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主要研究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即振动的    越高,则声音的    越高。
(2)实验2主要研究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即    越大,则声音的    越大。
(3)声音的三个特性中,除了上面两个外,还有一个是    。
【变式延伸】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
上面的两个实验中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另外,实验2中利用泡沫小球被弹起的高度显示音叉振幅的大小,属于    法的应用。
答案
[思维导图建构]
1.(1)振动 (2)正在 (3)介质 固 液 气 真空
(4)340 
(5)鼓膜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 大脑
2.(1)高低 频率 
(2)强弱 振幅 人距离声源的远近
(3)音品 材料 结构 发声方式
3.(1)能量 信息 (2)工作 学习 休息 
(3)消声 吸声 隔声 
(4)20000 Hz 20 Hz
[易错考点专训]
例1 D 解: 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有振动频率合适的声源,与声源之间有合适的传声介质,有足够引起听觉的响度,有听觉能力正常的耳朵,①②③④都是必须的,但是不论乐音还是噪声,人耳都能听见,所以⑤不是必须的。
例2 乙 丁 液体可以传声
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
例3 C 解: 声音从人传到障碍物的时间:
t=×0.2 s=0.1 s,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v===1500 m/s。
例4 C 解: 由题意可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 s,则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所用的时间:t1=×0.5 s=0.25 s,故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到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 m/s×0.25 s=85 m,A错误;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 s,则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所用的时间:t2=×0.4 s=0.2 s,故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到测速仪的距离:s2=v声t2=340 m/s×0.2 s=68 m,B错误;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 s1-s2=85 m-68 m=17 m,所用时间:t'=Δt-t1+t2=1.05 s-0.25 s+0.2 s=1 s,故C正确;汽车行驶的速度:v'===17 m/s,故D错误。
例5 C 解: 声音的音调与响度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声源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B错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C正确;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D错误。
例6 B 解: 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超声波驱虫仪可以有效地消灭害虫,是利用了声音具有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及发现昆虫,这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推理可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D不符合题意。
例7 B 解: 道路修成凹形的,可以通过道路两旁较高的设施反射噪声,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隔音板,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A不符合题意;在道路旁设置隔音板,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B符合题意;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的,C不符合题意;在某些地方设立禁鸣喇叭标志,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D不符合题意。
例8 人耳 产生 传播 声源
解: 掩耳盗铃是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使自己听不到铃铛产生的声音。堵住自己的耳朵,是在噪声的接收处即人耳处减弱噪声,但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对广场舞所采取的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和限设备的四限条例,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重点实验突破]
例9 (1)频率 频率 音调
(2)幅度 振幅 响度
(3)音色
【变式延伸】
控制变量法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