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同步提优训练: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同步提优训练: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7 17: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题组1 生活中粗略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
        
1.在“探究某同学跑40 m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的实验中:
(1)提出问题:该同学跑40 m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 如图何变化
(2)       :①速度始终不变;②速度越来越大;③起跑时速度较小,中间一段速度较大,最后一段速度变小。
(3)实验方案:在操场上测量出一段40 m长的跑道,并将它平均分成4段,四名计时员分别记录该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
(4)实验原理:     。所需的测量工具:    和    。
(5)实验数据: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m 10 20 30 40
时刻/s 3.2 5.3 6.8 9.2
(6)分析与论证:根据上表数据,计算出该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①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②从10 m处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③从3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7)探究结论:
  。
题组2 探究斜面上小车速度的变化
        
2.小军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电子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在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上图完成下表:
过程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路程 s1=  cm s2=64.0 cm s3=90.0 cm
时间 t1=2 s t2=  s t3=6 s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v3=;方法2:v3=。
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全程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即可)。
4.如图所示,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t,已知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
(1)小车从A处到B处的平均速度的表达式为v=    (用题中字母表示)。
(2)若在小车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
(3)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的运动情况的是    。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中点C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B处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题组3 利用频闪照片探究速度的变化 
       
5.(2020大庆)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从A点到E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A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题后反思
  利用频闪照片探究速度的变化,应根据题目已知的频闪时间间隔,求出物体运动的时间;读取物体运动的路程时,应以物体的前端或后端作为标准读数,再用两次的读数相减;最后,利用公式v=求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思维拓展                提升能力素养
6.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 cm、30 cm、45 cm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图下表所示。
距离/cm 时间/s 次数 15 30 45
1 1.00 1.92 2.82
2 0.99 1.94 2.80
3 0.96 1.90 2.78
(1)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
(2)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为求小重物在第1次实验中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v===……
方法2:v==×++=……
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
(4)在图甲实验中,为了方便测量铅笔沿硬纸板下滑的平均速度,应使硬纸板较长且斜面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的坡度。
(5)与图甲实验相比,图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2)猜想与假设 (4)v= 卷尺 停表 
(6)①3.13 ②5.56 ③4.17
(7)该同学跑40 m的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起跑时速度较小,中间一段速度较大,最后一段速度变小
2.A
3.(1)26.0 4 (2)方法1 0.15 (3)不是 (4)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合理即可)
4.(1) (2)小 (3)C
(4)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5.加速 8.00 0.1 解: 由图可知:在相等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即小球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故小球做加速直线运动;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则小球从A点到E点运动的路程为8.00 cm;小球从A点到E点运动的时间:t=4×0.2 s=0.8 s,故小球从A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v===10 cm/s=0.1 m/s。
6.(1)停表 (2)不是 (3)方法1 (4)小 (5)增加玻璃管的长度
解: (3)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是正确的;方法2是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求平均值,不符合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
(4)图甲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铅笔滑下时所用的时间长一些,便于记录时间。
(5)图乙实验中物体自由下落,下落时间短,增加玻璃管的长度,可以增加下落时间,便于测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