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同步提优训练:2.2 第1课时 长度与时间的基本测量(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同步提优训练:2.2 第1课时 长度与时间的基本测量(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7 22: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长度与时间的基本测量
题组1 长度单位的换算 
       
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
A.12.56 cm=12.56 cm×10-2 m=0.1256 m
B.12.56 cm=12.56×10-2 cm=0.1256 m
C.12.56 cm=12.56×10-2 m=0.1256 m
D.12.56 cm=12.56÷102 m=0.1256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0.2 km=   m=   dm=   cm=    mm=    μm=    nm。
(2)4×104 nm=   μm=   mm=   cm=    dm=    m=    km。
题后反思
  单位换算两关键:
(1)明进率:明确两单位之间的进率。
(2)等量换:单位换算是建立在等量替换的基础上的,因此,换算过程中,数字不变,乘两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原单位改写成目标单位,如图:
注意:如图果是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则要乘两单位间进率的倒数。
题组2 物体长度的基本估测
        
3.(2020仙桃)下列物体的长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 mm
B.乒乓球的直径为10 cm
C.物理教科书的宽度为1.8 dm
D.课桌的高度为1.2 m
4.在下列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值。
(1)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73    。
(2)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    。
(3)PM2.5中2.5的单位是    。
(4)教室木门的高度约为    m。
(5)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    cm。
题组3 用刻度尺测长度
        
5.如图所示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的情景,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
6.如图所示,测量一根铅笔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若读数时按
    视线读数,则结果会偏大;若按    视线读数,则测量结果会偏小。 所测铅笔的
长度为    cm。(前三空均选填“A”“B”或“C”)
7.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中刻度尺A的分度值为
    mm,测量结果是    cm;刻度尺B的分度值为    mm,测量结果是
    cm。使用刻度尺    (选填“A”或“B”)测量较准确。
8.如图所示是用刻度尺测量一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金属片的长度为    cm。
9.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根竹竿的长度为21.37 dm,则这一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    ,估读值是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题后反思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始端(如图果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他整刻度线量起)。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根据被测物体末端对准的刻度来读取数据,如图果不是从零刻度线开始量起的,那么测量结果要用末端刻度值减去始端刻度值。为使测量结果较为精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被测物体末端正对刻度线,则估读值应该用“0”来补齐。
(4)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包括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题组4 时间单位换算及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10.在下列横线处填上合适的数值或单位。
(1)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为8 min 30 s=    s=    min。
(2)半场足球赛的时间为45    =    h=    s。
(3)一名八年级学生的脉搏跳动15次的时间约为0.2    。
(4)某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15.6    。
(5)雷达发射电磁波的电子脉冲持续时间为200 μs=    ms=    s。
11.如图所示的钟表,其分度值为    ,显示的时刻为15 h   min   s。
12.如图甲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s;如图图乙所示,电子停表的读数为
    min    s,合     s。
题后反思
  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小表盘上读出整分钟数。小表盘上整刻度的单位是min。
第二步:从大表盘上读出秒数。对于秒针转一圈表示时间30 s的停表,如图果小表盘上的指针没有超过半分钟刻度,那么大表盘上的读数应该对应“0~30 s”;如图果小表盘上的指针超过了半分钟刻度,那么大表盘上的读数应该对应“30~60 s”。
第三步:计算测量的时间。将大表盘读取的整分钟数和小表盘读取的秒数求和,即得到所测量的时间。
题组5 误差
        
13.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14.若甲、乙、丙、丁四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为8.38 cm、8.37 cm、8.38 cm、8.36 cm,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该物体的长度为
    cm。
15.小明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对同一物体进行了七次测量,结果分别记录为35 mm、35.0 mm、35.1 mm、35.2 cm、35.13 mm、3.51 cm、3.81 cm,其中记录或测量的数据一定错误的有     、     、     、     ,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mm。
思维拓展                提升能力素养
16.四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有一个测量数据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  )
A.260 mm B.26 cm C.2.6 dm D.0.26 m
答案
第1课时 长度与时间的基本测量
1.C
2.(1)200 2×103 2×104 2×105 2×108 2×1011
(2)40 4×10-2 4×10-3 4×10-4 4×10-5 4×10-8
解: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 km=103 m,1 m=10 dm=102 cm=103 mm=106 μm=109 nm。
3.C 解: 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5 mm,故A不符合实际;乒乓球的直径为4 cm,故B不符合实际;物理教科书的宽度约为18 cm=1.8 dm,故C符合实际;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0.8 m,故D不符合实际。
4.(1)μm (2)cm (3)μm (4)2 (5)2.5
5.B 解: 图A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图B中,刻度尺使用规范,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方法正确;图C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未紧贴被测物体;图D中,刻度尺没有放正,且有刻度的一边未紧贴被测物体。
6.B A C 5.20
7.1 3.25(3.24~3.26均可) 10 3.2(或3.3) A
8.3.00 解: 由图可知: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1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金属片左端与4.00 cm对齐,右端与7.00 cm对齐,故金属片的长度为7.00 cm-4.00 cm=3.00 cm。
9.21.3 dm 0.07 dm 1 cm
10.(1)510 8.5 (2)min 0.75 2700 (3)min (4)s (5)0.2 2×10-4
11.1 s 9 25 解: 图中钟表的秒针走过一个小格是1 s,即钟表的分度值为1 s,此时钟表显示的时刻为15 h 9 min 25 s。
12.337.5 20 58.88 1258.88
解: 如图图甲所示,小表盘显示的整分钟时间是5 min,合300 s,且小表盘指针已过半分钟刻度线,故大表盘显示的时间是37.5 s,则机械停表的示数为300 s+37.5 s=337.5 s。如图图乙所示,电子停表上的示数为0:20'58″88,其中“0”表示的是时,“20'”表示的是分,“58″”表示的是秒,“88”表示0.88 s,读数为20 min 58.88 s,合1258.88 s。
13.A
14.0.1 8.37 解: 刻度尺的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测量长度时最终的记录结果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目的是减小误差,且最终的记录结果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也应与其他数据保持一致,若除不尽,应“四舍五入”,故该物体的长度:L=≈8.37 cm。
15.35 mm 35.2 cm 35.13 mm 3.81 cm 35.1
解: 35 mm没有估读,35.2 cm可能单位记录错误,35.13 mm估读值多了一位,3.81 cm与其他数据偏差过大,可能数字记录错误;则35.0 mm、35.1 mm、3.51 cm这三个数据记录正确,这个物体的长度为≈35.1 mm。
16.A 解: 在长度测量中,记录的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不准确。记录的测量结果要能够正确反映刻度尺的分度值,“260 mm”反映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26 cm”“2.6 dm”“0.26 m”反映出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 dm,由于同一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所以记录的“260 mm”是错误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