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透镜
题组1 透镜类型的判断
1.如图所示,属于凸透镜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①②④
2.透镜分为两类:中央 、边缘 的是凸透镜,而中央 、边缘 的是凹透镜。如图所示的玻璃元件被分成五部分,其中为凸透镜的是 部分,
部分是凹透镜。
题后反思
两种方法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摸”:隔着薄绒布触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二“照”:将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地面上能出现最小、最亮光斑的是凸透镜,在地面上不能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而出现暗圈的是凹透镜。
题组2 透镜对光的作用
3.(2020株洲)炎炎夏日,汽车停在露天车场,若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留在车内,太阳光透过矿泉水瓶后可能把汽车内的易燃物引燃,这是因为这瓶水 ( )
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会聚光线
B.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发散光线
C.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会聚光线
D.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发散光线
4.如图所示是光通过透镜前后的光路图,据此判断图中表示光通过凹透镜的是 ( )
5.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透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透镜形成的光斑不同。如图所示,阳光通过透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透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透镜甲是 透镜,透镜乙是 透镜。
6.如图所示,两条光线会聚于b点,若在虚线框内放透镜甲,光将会聚于c点;若在虚线框内放透镜乙,光将会聚于a点。则透镜甲是 透镜,透镜乙是 透镜。
7.根据光的传播路径,在中的虚线框内,填入符合要求的透镜。
题后反思
选填透镜的方法
(1)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会聚了,即折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则该透镜为凸透镜。
(2)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发散了,即折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则该透镜为凹透镜。
题组3 焦点和焦距
8.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中操作最合理的是 ( )
9.如图所示,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10.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 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 位置。如图所示,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11.如图所示,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平面镜时,感觉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光束会聚处和M点的距离是 m,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m。
题后反思
如图图所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光到达焦点并且继续向前传播。
利用平行光测凸透镜的焦距时,若凸透镜远离白纸,光斑变大,则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后,焦距小于l;若凸透镜远离白纸,光斑变小,则说明光斑在焦点之前,焦距大于l(l表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题组4 透镜作图
12.如图所示,画出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将光路图补充完整。(O为光心,F为焦点)
13.如图所示,根据已知光线画出通过透镜A的入射光线和通过透镜B的折射光线。(两透镜焦距相同,焦点已在图中标出)
思维拓展 提升能力素养
14.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往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他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均选填“凸”或“凹”)
答案
第1课时 透镜
1.C
2.厚 薄 薄 厚 a、c、d、e b
3.A
4.C 解: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经过凸透镜后更靠近主光轴。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经过凹透镜后更远离主光轴。
5.凸 凹
6.凹 凸 解: 由图知,当光沿直线传播时,会聚到b点,经过透镜甲会聚到c点,说明透镜甲对光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经过透镜乙会聚到a点,说明透镜乙对光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
7.如图图所示
甲 乙
8.C 解: 利用会聚太阳光法测焦距时,要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白纸(光屏)置于另一侧,正对凸透镜,改变白纸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故C选项正确。
9.A 解: 由于白纸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l;若凸透镜远离白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而在光斑之前,因此f一定小于l,故A正确。
10.凸透 焦点 10.3
11.0.6 0.2 解: M点是光束会聚处在平面镜中的像,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光束会聚处和M点的距离是0.6 m;该凸透镜的焦距为0.5 m-0.3 m=0.2 m。
12.如图图所示
13.如图图所示
14.凸 凹
解: 圆柱形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比边缘厚,形成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将太阳光会聚成一条亮线。由于气泡的存在,气泡周边的水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在气泡下面对应的位置形成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