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7 10:30:2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荆州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2022·荆州)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隋朝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朝代是商朝,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2.(2022·荆州)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正确;
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没有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排除C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不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2·荆州)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
其余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2·荆州)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采煤技术的一幅插图,来自17世纪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正确;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农业著作,排除A项;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药学著作,排除C项;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农学著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22·荆州)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
A. 发动秋收起义 B.进行城市斗争
C.开展土地革命 D.举行工人暴动
【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据“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可知,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发动秋收起义,A项正确;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以农村为中心,排除B项;
开展土地革命不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工人暴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相关史实。
6.(2022·荆州)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些史实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  )
A.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B.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要前提
C.以地道战和地雷战为主要方式
D.是世界反法西所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些史实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所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要前提,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地道战和地雷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2·荆州)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选举法》。该《选举法》的颁布实施(  )
A. 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B.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
C.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D.标志着工业化建设开始
【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实施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选项B符合题意;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完成,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行标志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始,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选举法》的颁布实施的作用的相关史实。
8.(2022·荆州)“我们的朋友遍天下”,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外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答案】C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选项C符合题意;
我国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排除A;
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
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9.(2022·荆州)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可知,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沟通了东西方文化。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的相关史实。
10.(2022·荆州)1689年,英王威廉和玛丽在举行加冕仪式时,不得不宣誓:“按照议会批准的法令以及同样形成的法律和惯例实行统治。”这里的“法令”是指(  )
A. 《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689年,英王威廉和玛丽在举行加冕仪式时,不得不宣誓:按照议会批准的法令以及同样形成的法律和惯例实行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其中规定议会拥有最高权力,国王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
《独立宣言》是美国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是法国颁布的;所以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权利法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2·荆州)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据“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可知,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排除A项;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材料内容没有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的相关史实。
12.(2022·荆州)20世纪以来,世界工业生产一般经历了从“吨重型”产品(如造船、机械、化工)为主到“公斤型”产品(如电子计算机、家用电器)为主,再到“克重型”产品(如微电子、新材料)为主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  )
A.重工业始终作为先导型产业 B.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C.国家逐渐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世界工业生产向高精尖发展,这反映了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B项正确;
重工业始终作为先导型产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国家逐渐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确立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技的发展进步,正确分析材料得出正确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0分)
13.(2022·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1900年,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两次起义均遭到失败。孙中山后来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材料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如《民国新闻》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2个。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
——均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广州起义到惠州起义,中国民众对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答案】(1)由恐惧到支持,由反对到接受;人民对清政府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民族意识的觉醒。
(2)持赞赏、支持的态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等。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 1 )变化:根据材料一“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可得出变化是由恐惧到支持,由反对到接受。说明:根据题干中的两个时间点“1895”(广州起义失败后)和“1900”,前者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1898年)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在义和团运动(1899年)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已经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民族意识的觉醒。
( 2 )态度:根据材料二“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可得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清末,各国侵华战争爆发,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等,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
14.(2022·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计划”改为“规划”。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材料二: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评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3%,到如今连续多年超过30%。
——均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作出了哪些贡献?(回答2点)
【答案】(1)我国政策具有连续性,国家重视经济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可得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我国政策具有连续性;根据材料一“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知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根据材料二“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可得出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根据材料二“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评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3%,到如今连续多年超过30%。”可得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故答案为:(1)我国政策具有连续性,国家重视经济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的成就等相关史实。
15.(2022·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开始,阿姆斯特丹、伦敦、汉堡等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成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1500-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至少翻番的城市有18座,其中6座是港口城市。1600-1750年,欧洲人口翻番以上的城市有34座,其中11座是港口城市。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殖民者就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作奴隶。到1860年,美国南方共有黑奴400万,其中60%的黑奴在种植园劳动。1815-1914年,欧洲约有3500万人移民美国,85%是14岁至44岁的精壮劳动力,其中有一部分熟练工人,他们集中在美国的大城市,从事工厂劳动。美国因为移民而形成的附加资本积累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
——均摘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回答:16-18世纪,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外来人口大规模流向美国的历史影响。(回答2点)
【答案】(1)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发展最快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2)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阿姆斯特丹、伦敦、汉堡等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成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1500-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至少翻番的城市有18座,其中6座是港口城市。”表明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发展最快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促进了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根据材料“16世纪开始,殖民者就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作奴隶。到1860年,美国南方共有黑奴400万,其中60%的黑奴在种植园劳动。1815-1914年,欧洲约有3500万人移民美国,85%是14岁至44岁的精壮劳动力”再结合所学可知,外来人口大规模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1)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发展最快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2)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16﹣18世纪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和美国发展迅速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6.(2022·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将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等作为宗旨。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6年1月,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召开,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
1947年10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等,关贸总协定实施之后,成员国多次进行贸易谈判。1995年,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当代卷》
材料二:20世纪初,全球仅有200余个国际组织,到21世纪初超过5.8万个。它们既有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有民间团体成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的。19世纪中期,每年由政府间国际组织发起的国际会议不过两三个,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数字已达到4000个。据统计,2019年,全球共召开了13254个国际性会议。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等
(1)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的什么努力?(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进入21世纪,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增加说明了什么?(回答2点)
【答案】(1)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全球化。
(2)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宪章将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等作为宗旨。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等,关贸总协定实施之后,成员国多次进行贸易谈判。1995年,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可知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增加说明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1)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全球化。
(2)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荆州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2022·荆州)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隋朝
2.(2022·荆州)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3.(2022·荆州)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4.(2022·荆州)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采煤技术的一幅插图,来自17世纪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5.(2022·荆州)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
A. 发动秋收起义 B.进行城市斗争
C.开展土地革命 D.举行工人暴动
6.(2022·荆州)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些史实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  )
A.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B.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要前提
C.以地道战和地雷战为主要方式
D.是世界反法西所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7.(2022·荆州)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选举法》。该《选举法》的颁布实施(  )
A. 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B.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
C.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D.标志着工业化建设开始
8.(2022·荆州)“我们的朋友遍天下”,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外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9.(2022·荆州)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10.(2022·荆州)1689年,英王威廉和玛丽在举行加冕仪式时,不得不宣誓:“按照议会批准的法令以及同样形成的法律和惯例实行统治。”这里的“法令”是指(  )
A. 《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1.(2022·荆州)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12.(2022·荆州)20世纪以来,世界工业生产一般经历了从“吨重型”产品(如造船、机械、化工)为主到“公斤型”产品(如电子计算机、家用电器)为主,再到“克重型”产品(如微电子、新材料)为主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  )
A.重工业始终作为先导型产业 B.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C.国家逐渐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0分)
13.(2022·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1900年,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两次起义均遭到失败。孙中山后来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材料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如《民国新闻》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2个。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
——均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广州起义到惠州起义,中国民众对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14.(2022·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计划”改为“规划”。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材料二: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评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3%,到如今连续多年超过30%。
——均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作出了哪些贡献?(回答2点)
15.(2022·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开始,阿姆斯特丹、伦敦、汉堡等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成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1500-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至少翻番的城市有18座,其中6座是港口城市。1600-1750年,欧洲人口翻番以上的城市有34座,其中11座是港口城市。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殖民者就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作奴隶。到1860年,美国南方共有黑奴400万,其中60%的黑奴在种植园劳动。1815-1914年,欧洲约有3500万人移民美国,85%是14岁至44岁的精壮劳动力,其中有一部分熟练工人,他们集中在美国的大城市,从事工厂劳动。美国因为移民而形成的附加资本积累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
——均摘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回答:16-18世纪,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外来人口大规模流向美国的历史影响。(回答2点)
16.(2022·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将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等作为宗旨。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6年1月,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召开,联合国正式开始工作。
1947年10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等,关贸总协定实施之后,成员国多次进行贸易谈判。1995年,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当代卷》
材料二:20世纪初,全球仅有200余个国际组织,到21世纪初超过5.8万个。它们既有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有民间团体成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的。19世纪中期,每年由政府间国际组织发起的国际会议不过两三个,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数字已达到4000个。据统计,2019年,全球共召开了13254个国际性会议。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等
(1)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的什么努力?(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进入21世纪,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增加说明了什么?(回答2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朝代是商朝,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正确;
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没有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排除C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不发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
其余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正确;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农业著作,排除A项;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药学著作,排除C项;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农学著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据“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可知,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发动秋收起义,A项正确;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以农村为中心,排除B项;
开展土地革命不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工人暴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些史实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所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要前提,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地道战和地雷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实施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选项B符合题意;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完成,宣告了三大改造的完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行标志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始,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选举法》的颁布实施的作用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选项C符合题意;
我国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排除A;
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
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可知,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沟通了东西方文化。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689年,英王威廉和玛丽在举行加冕仪式时,不得不宣誓:按照议会批准的法令以及同样形成的法律和惯例实行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其中规定议会拥有最高权力,国王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
《独立宣言》是美国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是法国颁布的;所以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权利法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据“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750万吨”可知,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排除A项;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材料内容没有继承了新经济政策的思路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世界工业生产向高精尖发展,这反映了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B项正确;
重工业始终作为先导型产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国家逐渐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确立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技的发展进步,正确分析材料得出正确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1)由恐惧到支持,由反对到接受;人民对清政府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民族意识的觉醒。
(2)持赞赏、支持的态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等。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 1 )变化:根据材料一“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可得出变化是由恐惧到支持,由反对到接受。说明:根据题干中的两个时间点“1895”(广州起义失败后)和“1900”,前者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1898年)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在义和团运动(1899年)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已经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民族意识的觉醒。
( 2 )态度:根据材料二“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可得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清末,各国侵华战争爆发,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等,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
14.【答案】(1)我国政策具有连续性,国家重视经济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可得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我国政策具有连续性;根据材料一“1980-1985年的“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知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根据材料二“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可得出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根据材料二“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影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按照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评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3%,到如今连续多年超过30%。”可得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故答案为:(1)我国政策具有连续性,国家重视经济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的成就等相关史实。
15.【答案】(1)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发展最快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2)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阿姆斯特丹、伦敦、汉堡等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成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1500-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至少翻番的城市有18座,其中6座是港口城市。”表明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发展最快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促进了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根据材料“16世纪开始,殖民者就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作奴隶。到1860年,美国南方共有黑奴400万,其中60%的黑奴在种植园劳动。1815-1914年,欧洲约有3500万人移民美国,85%是14岁至44岁的精壮劳动力”再结合所学可知,外来人口大规模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1)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发展最快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2)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16﹣18世纪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和美国发展迅速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6.【答案】(1)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全球化。
(2)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宪章将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等作为宗旨。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等,关贸总协定实施之后,成员国多次进行贸易谈判。1995年,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可知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增加说明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1)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全球化。
(2)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