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2 地图的选择与判读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2 地图的选择与判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5 15:02:11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2 地图的选择与判读
一、单选题
(2021·湖南)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置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究成下面小题。
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3.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地图的选择与阅读
【解析】【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示北方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根据材料可知,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小海坨山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图示山峰及山脊线的东北侧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山脊线的东南侧为冬季风的背风坡,有来自东南方向渤海的暖湿气流与西北风越过山地的下沉气流相遇形成半山腰云。故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来自渤海),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由材料可知,小海坨山半山腰成云与爬坡湿润气流有关,所以大气相对湿度与成云密切相关,①正确。
在半山腰云形成的过程中,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相对冷干,爬坡湿润气流相对暖湿,二者相遇的交界面附近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较大,因此需要精准观测气温垂直分布,③错误,④正确。
气流的垂直运动可以引起山坡的气压变化,但气压的变化会导致水平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②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0·全国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故答案为:C。(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再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5.(2020·浙江选考)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面小题。
(1)T1、T2在(  )
①7月70°N,都较小
②1月30°N,都较小
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A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地图的选择与阅读
【解析】【分析】(1)7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温,70°N昼长时间长,光照时间长,海陆间水循环活跃,海陆温差小,因此70°N,T1、T2都较小,①正确。7月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陆地气温高,T2较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T1较小,③错误。1月为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3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3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低温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②正确。1月5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附近有暖流经过,温和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1月5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寒冷干燥,附近有寒流经过,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④错误。A正确。(2)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①错误。45°N以北亚欧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可以增加西部海岸温度,减小海陆温差,②正确。大陆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大了东岸的冬季陆地的寒冷程度,增加了东岸温差,③错误。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东部陆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海陆温差大,④正确。C正确。
【点评】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6.(2019·北京)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下图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读图,回答小题。
(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  )
A.建桥成本低 B.水运条件缺乏
C.交通需求量大 D.人口迁移频繁
(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  )
A.50千米 B.200千米 C.500千米 D.2000千米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图的选择与阅读;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A、该区域位于港珠澳地区,东部沿海,需在海洋中修建大桥,技术要求高,修建成本高,A不符合题意;
B、处于优良港湾地区,海运便利,B不符合题意;
C、该区域经济发达,贸易量大,交通需求量大,C符合题意;
D、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人口迁移较少,D不符合题意;
(2)据题意,经线处处相等,我国南北纬度跨度约为50°,经线跨纬度1°约等于111km,所以我国南北实际距离约为50°×111=5550km,而图中南北距离为30cm,所以图中1cm约等于实际距离185km,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 ;(2)B
【点评】(1)本题关键在于区域定位,该区域位于港珠澳地区,属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贸易量较大,属于优良避风海港,国内外货物运输量较大,海运条件便利,市场需求量大;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2)在经纬网图中,经线处处相等,而纬线的长度则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经线跨纬度1°=111km,而纬线跨经度1°=111km×cosα(α为当地纬度数)。
7.(2018·江苏)图6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答案】(1)C
(2)C
【知识点】地图的选择与阅读;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2002年~2015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A项错误;
2005年后人均GDP继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B项错误;
该地区人均GDP一直呈增长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前不断增加,2005年以后排放量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
2005年后,人均GDP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说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D项错误。
(2)读图可知,2005年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突然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故C项正确。
根据人均GDP曲线,2005年后,其增长速度反而增大,A项错误;
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无关,B项错误;
人均GDP不断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并没有萎缩,D项错误。
故答案为:(1)C (2)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地理图表的判读,社会经济岩石对废水排放的影响。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8.(2018·全国Ⅱ卷)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小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答案】(1)C
(2)C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山丘及高程、道路名称分析,其东南方向离山丘最远,且道路平直,规划整齐。说明是填海造地后规划的。故选C。
(2)根据材料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说明道路受地形影响,坡度较大,不利于自行车骑行。故选C。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本题组以澳门街道及布局等为背景材料,以澳门海岸线的推移、老城区自行车少见为切入点,考查地图基本知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组难度不大,属于生活化地理,是对解题者的基本地理素养技能的考查。
9.(2018·北京)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读图6,与下面信息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知识点】地图的选择与阅读
【解析】【分析】做题关键点要抓图文信息,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从比例关系和描述上A最符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某行政村基建为载体,考查地图的相关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判读、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题
10.(2018·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第一大粗钢生产国,2015年粗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0%,但高端钢材生产不足。图17为“2015年世界铁矿石主要流向及流量略图”。
材料二 有研究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粗钢需求增幅与人均GDP有一定的相关性。2015年、2017年中国人均GDP分别为7990美元和8836美元。图18为“人均粗钢需求增幅与人均GDP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 产能利用率是指行业发挥生产能力的程度,是实际产量与设计产能的比率。一般认为,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处于78%~83%时较为合理,低于75%则为产能严重过剩。图19为“我国2010年~2015年粗钢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统计图”。
(1)我国铁矿石进口最主要的源地是   ,从该地进口铁矿石在运输上的优势是   。
(2)推测我国未来粗钢需求量将出现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3)我国粗钢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4)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粗钢生产领域的应对策略是   。
【答案】(1)澳大利亚;运输成本低(距离相对较近)
(2)先升后降;经济水平提高;产业升级转型
(3)产能过剩;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经济效益低;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
(4)去产能;多种途径保障原料供给;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保力度。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传统工业区;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分析】(1)根据图17可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最多的源地为澳大利亚(65600.9万吨);与其他几个进口源地相比,澳大利亚距离我国较近,交通运输成本较低。
(2)结合图18可知,在人均GDP达到6000~7000美元之前,人均粗钢需求量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在人均GDP达到6000~7000美元之后,人均粗钢需求量与人均GDP呈负相关。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所以我国人均粗钢需求量呈下降趋势,但我国人口数量短期内是增长的,所以粗钢需求量短期内是上升的,结合粗钢利润低,可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产业升级转型,粗钢需求量应该下降。
(3)我国粗钢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三关于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和粗钢产能的变化,从产能、对原料和市场的依赖性、经济效益、技术水平、能耗及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
(4)我国粗钢生产领域的应对策略主要是针对以上的问题逐条进行整治。如去产能、拓宽原料进口渠道、加强技术研究、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环保力度等。
故答案为:(1)澳大利亚 运输成本低(距离相对较近)
(2)先升后降 经济水平提高;产业升级转型
(3)产能过剩;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经济效益低;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
(4)去产能;多种途径保障原料供给;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保力度。
【点评】本题以钢铁产业为载体,考查世界地理特点、钢铁生产的区位条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1.(2018·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2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3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   。
【答案】(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地形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关中: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结合图3可以很容易判断,夏季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南坡,冬季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北坡。(2)关中地区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为秦岭山脉,关中平原地势较低;且夏季盛行东南风,关中地区处于夏季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晋陕边界为黄河,黄河河谷地区由于海拔较低,散热慢,气温较高,所以24℃等温线向北凸出,其影响因素为地形。(3)结合材料二可知,陕南为汉中谷地和大巴山、秦岭,以山地和平原为主,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明显。关中主要为渭河平原(或渭河谷地),主要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为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由于降水减少,植被为温带草原(或森林草原)。(4)陕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谷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广大山区适合发展林业,所以陕南的农业发展方向为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汉中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适合发展旱作种植业。陕北高原降水偏少,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农业发展方向为农牧业结合。
故答案为:(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关中: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 陕北:农林牧结合
【点评】本题以陕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载体,考查地理图表判读、气温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 1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2 地图的选择与判读
一、单选题
(2021·湖南)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置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究成下面小题。
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3.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2020·全国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5.(2020·浙江选考)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面小题。
(1)T1、T2在(  )
①7月70°N,都较小
②1月30°N,都较小
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9·北京)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下图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读图,回答小题。
(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  )
A.建桥成本低 B.水运条件缺乏
C.交通需求量大 D.人口迁移频繁
(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  )
A.50千米 B.200千米 C.500千米 D.2000千米
7.(2018·江苏)图6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8.(2018·全国Ⅱ卷)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小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9.(2018·北京)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读图6,与下面信息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10.(2018·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第一大粗钢生产国,2015年粗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0%,但高端钢材生产不足。图17为“2015年世界铁矿石主要流向及流量略图”。
材料二 有研究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粗钢需求增幅与人均GDP有一定的相关性。2015年、2017年中国人均GDP分别为7990美元和8836美元。图18为“人均粗钢需求增幅与人均GDP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 产能利用率是指行业发挥生产能力的程度,是实际产量与设计产能的比率。一般认为,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处于78%~83%时较为合理,低于75%则为产能严重过剩。图19为“我国2010年~2015年粗钢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统计图”。
(1)我国铁矿石进口最主要的源地是   ,从该地进口铁矿石在运输上的优势是   。
(2)推测我国未来粗钢需求量将出现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3)我国粗钢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4)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粗钢生产领域的应对策略是   。
11.(2018·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2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3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地图的选择与阅读
【解析】【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示北方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根据材料可知,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小海坨山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图示山峰及山脊线的东北侧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山脊线的东南侧为冬季风的背风坡,有来自东南方向渤海的暖湿气流与西北风越过山地的下沉气流相遇形成半山腰云。故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来自渤海),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由材料可知,小海坨山半山腰成云与爬坡湿润气流有关,所以大气相对湿度与成云密切相关,①正确。
在半山腰云形成的过程中,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相对冷干,爬坡湿润气流相对暖湿,二者相遇的交界面附近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较大,因此需要精准观测气温垂直分布,③错误,④正确。
气流的垂直运动可以引起山坡的气压变化,但气压的变化会导致水平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②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1)D
(2)C
(3)B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故答案为:C。(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再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5.【答案】(1)A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地图的选择与阅读
【解析】【分析】(1)7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温,70°N昼长时间长,光照时间长,海陆间水循环活跃,海陆温差小,因此70°N,T1、T2都较小,①正确。7月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陆地气温高,T2较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T1较小,③错误。1月为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3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3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低温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②正确。1月5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附近有暖流经过,温和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1月5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寒冷干燥,附近有寒流经过,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④错误。A正确。(2)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①错误。45°N以北亚欧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可以增加西部海岸温度,减小海陆温差,②正确。大陆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大了东岸的冬季陆地的寒冷程度,增加了东岸温差,③错误。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东部陆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海陆温差大,④正确。C正确。
【点评】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6.【答案】(1)C
(2)B
【知识点】地图的选择与阅读;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A、该区域位于港珠澳地区,东部沿海,需在海洋中修建大桥,技术要求高,修建成本高,A不符合题意;
B、处于优良港湾地区,海运便利,B不符合题意;
C、该区域经济发达,贸易量大,交通需求量大,C符合题意;
D、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人口迁移较少,D不符合题意;
(2)据题意,经线处处相等,我国南北纬度跨度约为50°,经线跨纬度1°约等于111km,所以我国南北实际距离约为50°×111=5550km,而图中南北距离为30cm,所以图中1cm约等于实际距离185km,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 ;(2)B
【点评】(1)本题关键在于区域定位,该区域位于港珠澳地区,属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贸易量较大,属于优良避风海港,国内外货物运输量较大,海运条件便利,市场需求量大;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2)在经纬网图中,经线处处相等,而纬线的长度则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经线跨纬度1°=111km,而纬线跨经度1°=111km×cosα(α为当地纬度数)。
7.【答案】(1)C
(2)C
【知识点】地图的选择与阅读;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2002年~2015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A项错误;
2005年后人均GDP继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B项错误;
该地区人均GDP一直呈增长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前不断增加,2005年以后排放量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
2005年后,人均GDP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说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D项错误。
(2)读图可知,2005年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突然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故C项正确。
根据人均GDP曲线,2005年后,其增长速度反而增大,A项错误;
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无关,B项错误;
人均GDP不断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并没有萎缩,D项错误。
故答案为:(1)C (2)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地理图表的判读,社会经济岩石对废水排放的影响。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8.【答案】(1)C
(2)C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山丘及高程、道路名称分析,其东南方向离山丘最远,且道路平直,规划整齐。说明是填海造地后规划的。故选C。
(2)根据材料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说明道路受地形影响,坡度较大,不利于自行车骑行。故选C。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本题组以澳门街道及布局等为背景材料,以澳门海岸线的推移、老城区自行车少见为切入点,考查地图基本知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组难度不大,属于生活化地理,是对解题者的基本地理素养技能的考查。
9.【答案】A
【知识点】地图的选择与阅读
【解析】【分析】做题关键点要抓图文信息,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从比例关系和描述上A最符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某行政村基建为载体,考查地图的相关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判读、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0.【答案】(1)澳大利亚;运输成本低(距离相对较近)
(2)先升后降;经济水平提高;产业升级转型
(3)产能过剩;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经济效益低;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
(4)去产能;多种途径保障原料供给;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保力度。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传统工业区;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分析】(1)根据图17可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最多的源地为澳大利亚(65600.9万吨);与其他几个进口源地相比,澳大利亚距离我国较近,交通运输成本较低。
(2)结合图18可知,在人均GDP达到6000~7000美元之前,人均粗钢需求量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在人均GDP达到6000~7000美元之后,人均粗钢需求量与人均GDP呈负相关。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所以我国人均粗钢需求量呈下降趋势,但我国人口数量短期内是增长的,所以粗钢需求量短期内是上升的,结合粗钢利润低,可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产业升级转型,粗钢需求量应该下降。
(3)我国粗钢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三关于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和粗钢产能的变化,从产能、对原料和市场的依赖性、经济效益、技术水平、能耗及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
(4)我国粗钢生产领域的应对策略主要是针对以上的问题逐条进行整治。如去产能、拓宽原料进口渠道、加强技术研究、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环保力度等。
故答案为:(1)澳大利亚 运输成本低(距离相对较近)
(2)先升后降 经济水平提高;产业升级转型
(3)产能过剩;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经济效益低;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
(4)去产能;多种途径保障原料供给;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保力度。
【点评】本题以钢铁产业为载体,考查世界地理特点、钢铁生产的区位条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1.【答案】(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地形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关中: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结合图3可以很容易判断,夏季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南坡,冬季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北坡。(2)关中地区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为秦岭山脉,关中平原地势较低;且夏季盛行东南风,关中地区处于夏季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晋陕边界为黄河,黄河河谷地区由于海拔较低,散热慢,气温较高,所以24℃等温线向北凸出,其影响因素为地形。(3)结合材料二可知,陕南为汉中谷地和大巴山、秦岭,以山地和平原为主,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明显。关中主要为渭河平原(或渭河谷地),主要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为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由于降水减少,植被为温带草原(或森林草原)。(4)陕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谷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广大山区适合发展林业,所以陕南的农业发展方向为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汉中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适合发展旱作种植业。陕北高原降水偏少,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农业发展方向为农牧业结合。
故答案为:(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关中: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 陕北:农林牧结合
【点评】本题以陕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载体,考查地理图表判读、气温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