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8 大气的受热过程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8 大气的受热过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5 15:41:54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8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单选题
(2022·广东)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
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季风环流;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1.根据材料可知,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一天中午后气温最高,地面蒸发旺盛,汞最容易挥发,而变为气态汞,且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大气汞的来源较丰富,白天受山谷风影响,盛行谷风,气流有谷地流向山顶,大气汞易在山顶集聚,因此,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对流雨多发,为阴雨天气,气温较低,汞不易挥发,且对流雨不一定都出现在午后;植物蒸腾较弱,汞不易挥发,C正确,故答案为:C。
2.根据上题的分析,大气汞的主要来源于液态汞的挥发,气温高,蒸发强,有利于大气汞的形成,气温低,不利于汞的挥发,大气汞不易形成。南岭地区冬季受频繁南下冷空气影响,夜晚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大气汞变幅较大;夏季昼夜温差较小,大气汞变幅较小。工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汞排放不具有冬季多,夏季少的特点,植被的覆盖度对大气汞变化没有直接影响,华南准静止锋出现在春夏季节。B正确,故答案为:B。
(2022·浙江选考)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3.B
4.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的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和吸收,此外还有散射。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①③、读图晴天和阴天在北京时间12-14点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北京时间12-14点大气温度高,北京时间12-14点为该城市中午,说明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正相关,夏季太阳高度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
②④、读图阴天比大气散射辐射强,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说明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大气透明度负相关。城市比郊区污染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②错误,④正确;
故答案为:B
4.①大气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①符合题意
②日出日落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穿越大气的路程长,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等被散射掉了,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符合题意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③不符合题意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雪后晴天云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大气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5.(2021·全国甲)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问题。
(1)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2)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答案】(1)A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1)A.屋顶的面积越大,反射率越高,文教区、密度低的居住区和工业区相比高密度区安装反射率高,A选项正确;
B.文教区面积较小,房屋面积相对住宅区较小,B选项错误;
C.低密度住宅区,屋顶面积较小,反射率较低,C选项错误;
D.工业区空气质量较差,反射率较低,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2)A.高反射屋顶对城市气温影响最明显的时间应该是晴朗天气、气温较高的天气,冷锋过境时以阴雨天气为主,A选项错误;
B.低压控制的天气以阴雨天气为主,屋顶的反射率较低,B选项错误;
C.暖风过境以持续性降水天气为主,屋顶的反射率较低,C选项错误;
D.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屋顶的反射率较高,有利于降低城市气温。
故答案为:D。
【点评】(1)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绿化环境: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
减少排放: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城市规划: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2021·广东)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列雄小题。
6.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7.黄河源地区逆温辐射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8.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答案】6.C
7.D
8.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有效辐射,贴近地面的气层很快降温,远离地面的气层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随着地面有效辐射的不断继续,逆温层逐渐增厚,黎明时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近地面气层受地面影响,也开始增温,于是逆温便自下而上地消失。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而暖气团在锋面上方,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
6.A.山峰地势高,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空气对流运动旺盛,不利于逆温形成,A不符合题意;
B.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且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冬季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谷底暖空气被迫上升,乙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温层,C符合题意;
D.丘陵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高空气温高,空气对流运动不畅,是一种稳定的天气。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最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易形成逆温;日落前后,大风呼啸不利于逆温形成;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气温较高,高空气温低,不易形成逆温;午夜时分,浓云迷雾,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不易形成逆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A.锋面气旋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近地面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黄河河源区冬季不易形成逆温,A不符合题意;
B.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冬季地面温度低,气流冷却下沉,下沉气流盛行,地面冷空气堆积,导致辐射逆温多发,B符合题意;
C.准静止锋的形成是冷暖气团相遇且势均力敌而形成的锋面,青藏高原上冬季没有准静止锋形成,C不符合题意;
D.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空气对流运动(热力对流)较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1·全国乙卷)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图1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10.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答案】9.A
10.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点评】我国的雨带推移规律:大约四、五月夏季风在我国华南地区登陆(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9.A.城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因此造成在相同气温的高度,在城区中距地面的高度高于郊区,由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空气实际水汽压郊区高于城区,A符合题意;
B.城区中绿地面积较郊区少,且地面硬化,因此城区较郊区的蒸发(腾)作用弱,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城区内污染较郊区严重,空气中的凝结核较郊区多,且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气流上升,因此城区较郊区降水量大,C不符合题意;
D.城区受城市化的影响,地面硬化,绿地面积较郊区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由图可知,该地7月份相对湿度最大,说明该地7月份降水量最大,空气湿度最大,达到90°%。据我国各地的降水季节性差异可知,新疆乌鲁木齐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空气湿度较小,上海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空气湿度相对较小,广州的雨季在4、5月份空气湿度最大的季节应该在4、5月份;而北京地处华北地区,雨季在7月份,空气湿度较大,因此该城市可能是北京。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2021·浙江)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紫外线照射 B.处在逆温层之中
C.处在强烈对流中 D.受冷锋云系挤压
(2)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冷锋;暖锋;锋面气旋
【解析】【分析】(1)飞机尾气即所凝结的云带需要在空气温度接近或达到饱和,同时大气比较稳定时才能产生。处在逆温层中,大气稳定,飞过暖锋前缘又有充足的水汽。而受强烈紫外线照射时气温较高空气对流旺盛,大气不稳定,受冷锋云系挤压,多阴雨天气,大气不稳定。B符合题意。
(2)由图可知,图中甲的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甲地处于暖气团影响,气压较低,附近气流辐合。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上升高度较大,云层面积较小;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在冷气团上爬升,暖气团上升高度较小,云层面积较大。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③图。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C
【点评】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特征比较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
与风向 向中心辐合 向四周辐散
气流形成
(北半球)
风向 逆时针流向中心 顺时针流向四周
北半球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南半球 顺时针流向中心 逆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
形成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天气
状况
过境前后
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
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
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12.(2020·浙江)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面小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分析】(1)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答案为:B。(2)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13.(2020·浙江)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A. B.
C. D.
(2)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冷锋一般是西北季风南下造成。冬季冷锋过境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气球应该飘向东南方向,A正确,CD错误。B图先向西北后向东南,应该是冷锋过境前至过境后的变化,B错误。故答案为:A。(2)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A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因此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因此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气温、气压的变化判断冷、暖锋
①冷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②暖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14.(2020·浙江)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
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温度高会导致海冰融化,左图8、9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8、9月份气温高,应该北极附近;右图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2月份气温高,应该是南极附近。据图分析北极附近海冰3月份达到13百万km2,9月份达到5百万km2,6个月消融了8百万km2;南极附近海冰9月份达到16百万km2,2月份达到2百万km2,7个月消融了14百万km2;对比可知,应该是南极附近海冰消融速度快,AB错误。北极附近是海洋,南极附近是大陆,南极附近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导致海冰消融快,C正确。南极附近有臭氧层空洞,若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少,太阳辐射应该比南极较弱,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陆地的比热容较海洋小,近地面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能量,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当近地面释放能量时,陆地降温较海洋快,气温低于海洋,因此陆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于海洋。
15.(2020·全国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1)C
(2)A
(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答案为:C。(2)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3)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16.(2020·浙江选考)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面小题。
(1)T1、T2在(  )
①7月70°N,都较小
②1月30°N,都较小
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A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1)7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温,70°N昼长时间长,光照时间长,海陆间水循环活跃,海陆温差小,因此70°N,T1、T2都较小,①正确。7月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陆地气温高,T2较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T1较小,③错误。1月为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3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3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低温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②正确。1月5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附近有暖流经过,温和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1月5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寒冷干燥,附近有寒流经过,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④错误。A正确。(2)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①错误。45°N以北亚欧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可以增加西部海岸温度,减小海陆温差,②正确。大陆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大了东岸的冬季陆地的寒冷程度,增加了东岸温差,③错误。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东部陆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海陆温差大,④正确。C正确。
【点评】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7.(2019·浙江会考)夏至日前后,俄罗斯圣彼得堡(60y)会出现夜晚不黑现象,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  )
A.折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散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夏至日前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由于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尽管该城市没有极昼现象,但其夜长较短,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出现白夜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所谓白夜,是在纬度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中高纬,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在我国最北端漠河附近,夏季接近夏至日时,会发生白夜现象。
18.(2019·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辅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2)易形成这种大物理状况的是(  )
A.夏季白天的内陆 湖面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等温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凹,说明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由于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是热力原因造成的,故选B。(2)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A错。冬季岩石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B错。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郊区为高压,下沉气流,C错。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D对。故选D。
【点评】气旋(低压),北半球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低压中心旋进,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中心气流上升;反气旋(高压),北半球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出,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中心气流下沉。冷锋降水多阵性降水,暖锋降水多为连续性降水。
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难以凝云致雨,其他晴朗;冷锋过境往往是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后冷气团占据了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雨过天晴。
19.(2019·全国Ⅱ卷)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1)C
(2)D
(3)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A、“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可知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但是同样有下沉的冷空气,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在上升和下沉过程中相间分布,云与云之间是间隔的,形成的是间隔团块状,而不会形成连续层片状的层云,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鱼鳞状的云层多为层积云,B不符合题意;
D、条带状云层多为高层云,D不符合题意;
(2) A、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而寒温带针叶林地带纬度较高,全年气温较低,对流较弱,A不符合题意;
BC、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属于温带和亚热带,与热带地区相比,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少,对流不属于最旺盛的地区,BC不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地带位于赤道地区,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终年盛行上升气流,D符合题意。
(3)“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即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凝结高度越低。而在一天24小时中,温度最低的时间是在日出前后,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地表温度最低,其水汽凝结高度也就最低。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 ;(2)D ;(3)A
【点评】(1)积云: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积雨云: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很像耸立的高山,顶部已开始冻结,呈白色,轮廓模糊,有的有纤维般的结构。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下垂或伴有碎雨云。层积云:云块一般较大,在厚薄、形状上有很大差异,有的成条,有的成片,有的成团。常呈灰白色或灰色,结构比较松散,薄的云块可辨太阳的位置,厚的云块比较阴暗。云块常呈行或呈波状排列。层云:云体均匀成层,呈灰色很像雾,云底很低但不接触地面。雨层云:雨层云低而漫无定形,云体均匀成层,能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或灰白色,云底常伴有碎雨云。云层水平分布范围很广,常布满全天。中云:中云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有的高积云也可由单一的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层云常产生降水,薄的高积云一般无降水产生。高层云:云体成均匀分布,灰白色或灰色,云底常有条文结构,多出现在锋面云系中。
(2)把握题意:“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全球年太阳辐射量呈现由赤道到两极递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纬度低,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
(3)把握题意:“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即水汽凝结的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越低,意味着温度越低,全天当中日出前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较低,水汽凝结高度较低;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而日落前后和午夜,虽然温度有所较低,但是还未到一天中温度最低时期。
20.(2019·海南)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如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答案】(1)C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由图文信息可知,“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图中显示, 11点以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 A符合题意。
(2)“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则形成山风”,意味着晚上,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图中显示晚上以南风为主,白天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附近南面为高坡,北面为低谷,得出山谷呈东西走向,且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D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二、图文分析题
21.(2021·辽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祁连山西部某山的雪线高度约为4600米。该地区云含水量(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可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图1为该山所在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遥感卫星探测的5000米高度处夏季平均云含水量纬度变化图。
(1)依据图1等降水量线,概括该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征。
(2)分析图2中云含水量两个峰值的形成原因。
(3)如果该地区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将产生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湖泊和冰川处降水较多。
(2)两个峰值区对应的下垫面为湖泊或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海拔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
(3)预防森林大火;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大体分布可知,该地区降水量东南部降水量数值在240mm以上,越往西北降水量逐渐降低,到西北部降水量降到135mm以下,因此该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但在冰川、湖泊附近的等降水量线具有明显的凸低的特点,说明受湖泊、冰川影响降水稍多。
(2)对比图1和图2可知,图2中云量两个峰值出现在湖泊和冰川附近,说明湖泊、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冰川处海拔高度较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向大气中提供的水汽较多。因此在湖泊、冰川附近的上空5000米高空的云量形成两个峰值。
(3)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产生的生态效益,主要从降水增加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可以增加大气降水,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预防森林大火的发生。
【点评】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
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1 / 1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8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单选题
(2022·广东)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
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2022·浙江选考)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1·全国甲)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问题。
(1)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2)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2021·广东)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列雄小题。
6.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7.黄河源地区逆温辐射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8.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2021·全国乙卷)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图1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10.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11.(2021·浙江)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紫外线照射 B.处在逆温层之中
C.处在强烈对流中 D.受冷锋云系挤压
(2)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0·浙江)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面小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13.(2020·浙江)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A. B.
C. D.
(2)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A.A B.B C.C D.D
14.(2020·浙江)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
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
15.(2020·全国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16.(2020·浙江选考)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面小题。
(1)T1、T2在(  )
①7月70°N,都较小
②1月30°N,都较小
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19·浙江会考)夏至日前后,俄罗斯圣彼得堡(60y)会出现夜晚不黑现象,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  )
A.折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散射作用
18.(2019·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辅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2)易形成这种大物理状况的是(  )
A.夏季白天的内陆 湖面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19.(2019·全国Ⅱ卷)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20.(2019·海南)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如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二、图文分析题
21.(2021·辽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祁连山西部某山的雪线高度约为4600米。该地区云含水量(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可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图1为该山所在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遥感卫星探测的5000米高度处夏季平均云含水量纬度变化图。
(1)依据图1等降水量线,概括该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征。
(2)分析图2中云含水量两个峰值的形成原因。
(3)如果该地区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将产生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季风环流;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1.根据材料可知,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一天中午后气温最高,地面蒸发旺盛,汞最容易挥发,而变为气态汞,且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大气汞的来源较丰富,白天受山谷风影响,盛行谷风,气流有谷地流向山顶,大气汞易在山顶集聚,因此,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对流雨多发,为阴雨天气,气温较低,汞不易挥发,且对流雨不一定都出现在午后;植物蒸腾较弱,汞不易挥发,C正确,故答案为:C。
2.根据上题的分析,大气汞的主要来源于液态汞的挥发,气温高,蒸发强,有利于大气汞的形成,气温低,不利于汞的挥发,大气汞不易形成。南岭地区冬季受频繁南下冷空气影响,夜晚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大气汞变幅较大;夏季昼夜温差较小,大气汞变幅较小。工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汞排放不具有冬季多,夏季少的特点,植被的覆盖度对大气汞变化没有直接影响,华南准静止锋出现在春夏季节。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3.B
4.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的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和吸收,此外还有散射。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①③、读图晴天和阴天在北京时间12-14点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北京时间12-14点大气温度高,北京时间12-14点为该城市中午,说明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正相关,夏季太阳高度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
②④、读图阴天比大气散射辐射强,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说明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大气透明度负相关。城市比郊区污染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②错误,④正确;
故答案为:B
4.①大气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①符合题意
②日出日落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穿越大气的路程长,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等被散射掉了,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符合题意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③不符合题意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雪后晴天云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大气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5.【答案】(1)A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1)A.屋顶的面积越大,反射率越高,文教区、密度低的居住区和工业区相比高密度区安装反射率高,A选项正确;
B.文教区面积较小,房屋面积相对住宅区较小,B选项错误;
C.低密度住宅区,屋顶面积较小,反射率较低,C选项错误;
D.工业区空气质量较差,反射率较低,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2)A.高反射屋顶对城市气温影响最明显的时间应该是晴朗天气、气温较高的天气,冷锋过境时以阴雨天气为主,A选项错误;
B.低压控制的天气以阴雨天气为主,屋顶的反射率较低,B选项错误;
C.暖风过境以持续性降水天气为主,屋顶的反射率较低,C选项错误;
D.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屋顶的反射率较高,有利于降低城市气温。
故答案为:D。
【点评】(1)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绿化环境: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
减少排放: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城市规划: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答案】6.C
7.D
8.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有效辐射,贴近地面的气层很快降温,远离地面的气层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随着地面有效辐射的不断继续,逆温层逐渐增厚,黎明时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近地面气层受地面影响,也开始增温,于是逆温便自下而上地消失。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而暖气团在锋面上方,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
6.A.山峰地势高,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空气对流运动旺盛,不利于逆温形成,A不符合题意;
B.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且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冬季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谷底暖空气被迫上升,乙形成下冷上暖的逆温层,C符合题意;
D.丘陵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高空气温高,空气对流运动不畅,是一种稳定的天气。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最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易形成逆温;日落前后,大风呼啸不利于逆温形成;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气温较高,高空气温低,不易形成逆温;午夜时分,浓云迷雾,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不易形成逆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A.锋面气旋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近地面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黄河河源区冬季不易形成逆温,A不符合题意;
B.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冬季地面温度低,气流冷却下沉,下沉气流盛行,地面冷空气堆积,导致辐射逆温多发,B符合题意;
C.准静止锋的形成是冷暖气团相遇且势均力敌而形成的锋面,青藏高原上冬季没有准静止锋形成,C不符合题意;
D.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空气对流运动(热力对流)较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9.A
10.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点评】我国的雨带推移规律:大约四、五月夏季风在我国华南地区登陆(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9.A.城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因此造成在相同气温的高度,在城区中距地面的高度高于郊区,由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空气实际水汽压郊区高于城区,A符合题意;
B.城区中绿地面积较郊区少,且地面硬化,因此城区较郊区的蒸发(腾)作用弱,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城区内污染较郊区严重,空气中的凝结核较郊区多,且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气流上升,因此城区较郊区降水量大,C不符合题意;
D.城区受城市化的影响,地面硬化,绿地面积较郊区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由图可知,该地7月份相对湿度最大,说明该地7月份降水量最大,空气湿度最大,达到90°%。据我国各地的降水季节性差异可知,新疆乌鲁木齐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空气湿度较小,上海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空气湿度相对较小,广州的雨季在4、5月份空气湿度最大的季节应该在4、5月份;而北京地处华北地区,雨季在7月份,空气湿度较大,因此该城市可能是北京。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冷锋;暖锋;锋面气旋
【解析】【分析】(1)飞机尾气即所凝结的云带需要在空气温度接近或达到饱和,同时大气比较稳定时才能产生。处在逆温层中,大气稳定,飞过暖锋前缘又有充足的水汽。而受强烈紫外线照射时气温较高空气对流旺盛,大气不稳定,受冷锋云系挤压,多阴雨天气,大气不稳定。B符合题意。
(2)由图可知,图中甲的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甲地处于暖气团影响,气压较低,附近气流辐合。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上升高度较大,云层面积较小;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在冷气团上爬升,暖气团上升高度较小,云层面积较大。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③图。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C
【点评】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特征比较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
与风向 向中心辐合 向四周辐散
气流形成
(北半球)
风向 逆时针流向中心 顺时针流向四周
北半球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南半球 顺时针流向中心 逆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
形成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天气
状况
过境前后
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
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
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12.【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分析】(1)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答案为:B。(2)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13.【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冷锋一般是西北季风南下造成。冬季冷锋过境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气球应该飘向东南方向,A正确,CD错误。B图先向西北后向东南,应该是冷锋过境前至过境后的变化,B错误。故答案为:A。(2)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A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因此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因此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气温、气压的变化判断冷、暖锋
①冷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②暖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14.【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温度高会导致海冰融化,左图8、9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8、9月份气温高,应该北极附近;右图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2月份气温高,应该是南极附近。据图分析北极附近海冰3月份达到13百万km2,9月份达到5百万km2,6个月消融了8百万km2;南极附近海冰9月份达到16百万km2,2月份达到2百万km2,7个月消融了14百万km2;对比可知,应该是南极附近海冰消融速度快,AB错误。北极附近是海洋,南极附近是大陆,南极附近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导致海冰消融快,C正确。南极附近有臭氧层空洞,若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少,太阳辐射应该比南极较弱,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陆地的比热容较海洋小,近地面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能量,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当近地面释放能量时,陆地降温较海洋快,气温低于海洋,因此陆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于海洋。
15.【答案】(1)C
(2)A
(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答案为:C。(2)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3)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16.【答案】(1)A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1)7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温,70°N昼长时间长,光照时间长,海陆间水循环活跃,海陆温差小,因此70°N,T1、T2都较小,①正确。7月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陆地气温高,T2较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T1较小,③错误。1月为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3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3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低温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②正确。1月5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附近有暖流经过,温和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1月5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寒冷干燥,附近有寒流经过,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④错误。A正确。(2)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①错误。45°N以北亚欧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可以增加西部海岸温度,减小海陆温差,②正确。大陆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大了东岸的冬季陆地的寒冷程度,增加了东岸温差,③错误。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东部陆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海陆温差大,④正确。C正确。
【点评】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7.【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夏至日前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由于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尽管该城市没有极昼现象,但其夜长较短,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出现白夜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所谓白夜,是在纬度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中高纬,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在我国最北端漠河附近,夏季接近夏至日时,会发生白夜现象。
18.【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等温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凹,说明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由于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是热力原因造成的,故选B。(2)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A错。冬季岩石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B错。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郊区为高压,下沉气流,C错。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D对。故选D。
【点评】气旋(低压),北半球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低压中心旋进,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中心气流上升;反气旋(高压),北半球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出,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中心气流下沉。冷锋降水多阵性降水,暖锋降水多为连续性降水。
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难以凝云致雨,其他晴朗;冷锋过境往往是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后冷气团占据了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雨过天晴。
19.【答案】(1)C
(2)D
(3)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A、“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可知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但是同样有下沉的冷空气,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在上升和下沉过程中相间分布,云与云之间是间隔的,形成的是间隔团块状,而不会形成连续层片状的层云,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鱼鳞状的云层多为层积云,B不符合题意;
D、条带状云层多为高层云,D不符合题意;
(2) A、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而寒温带针叶林地带纬度较高,全年气温较低,对流较弱,A不符合题意;
BC、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属于温带和亚热带,与热带地区相比,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少,对流不属于最旺盛的地区,BC不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地带位于赤道地区,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终年盛行上升气流,D符合题意。
(3)“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即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凝结高度越低。而在一天24小时中,温度最低的时间是在日出前后,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地表温度最低,其水汽凝结高度也就最低。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 ;(2)D ;(3)A
【点评】(1)积云: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积雨云: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很像耸立的高山,顶部已开始冻结,呈白色,轮廓模糊,有的有纤维般的结构。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下垂或伴有碎雨云。层积云:云块一般较大,在厚薄、形状上有很大差异,有的成条,有的成片,有的成团。常呈灰白色或灰色,结构比较松散,薄的云块可辨太阳的位置,厚的云块比较阴暗。云块常呈行或呈波状排列。层云:云体均匀成层,呈灰色很像雾,云底很低但不接触地面。雨层云:雨层云低而漫无定形,云体均匀成层,能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或灰白色,云底常伴有碎雨云。云层水平分布范围很广,常布满全天。中云:中云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有的高积云也可由单一的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层云常产生降水,薄的高积云一般无降水产生。高层云:云体成均匀分布,灰白色或灰色,云底常有条文结构,多出现在锋面云系中。
(2)把握题意:“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全球年太阳辐射量呈现由赤道到两极递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纬度低,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
(3)把握题意:“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即水汽凝结的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越低,意味着温度越低,全天当中日出前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较低,水汽凝结高度较低;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而日落前后和午夜,虽然温度有所较低,但是还未到一天中温度最低时期。
20.【答案】(1)C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由图文信息可知,“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图中显示, 11点以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 A符合题意。
(2)“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则形成山风”,意味着晚上,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图中显示晚上以南风为主,白天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附近南面为高坡,北面为低谷,得出山谷呈东西走向,且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D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21.【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湖泊和冰川处降水较多。
(2)两个峰值区对应的下垫面为湖泊或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海拔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
(3)预防森林大火;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大体分布可知,该地区降水量东南部降水量数值在240mm以上,越往西北降水量逐渐降低,到西北部降水量降到135mm以下,因此该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但在冰川、湖泊附近的等降水量线具有明显的凸低的特点,说明受湖泊、冰川影响降水稍多。
(2)对比图1和图2可知,图2中云量两个峰值出现在湖泊和冰川附近,说明湖泊、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冰川处海拔高度较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向大气中提供的水汽较多。因此在湖泊、冰川附近的上空5000米高空的云量形成两个峰值。
(3)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产生的生态效益,主要从降水增加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可以增加大气降水,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预防森林大火的发生。
【点评】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
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