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7 11:3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2022·河南)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2.(2022·河南)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A. B.
C. D.
3.(2022·河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2022·河南)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
A.秦朝疆域 B.秦朝制度 C.秦朝工程 D.秦朝暴政
5.(2022·河南)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6.(2022·河南)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7.(2022·河南)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确立 D.宋词的繁荣
8.(2022·河南)如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
A.坊市界限分明 B.对外贸易扩大
C.城市商业兴盛 D.人口数量增加
9.(2022·河南)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广东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民众(  )
A.对清政府的失望 B.反抗侵略的决心
C.变法维新的思想 D.反帝救国的主张
10.(2022·河南)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11.(2022·河南)观察如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  )
A.城市生活近代化 B.通信设施标准化
C.交通工具多样化 D.照明设备电气化
12.(2022·河南)1947年年底,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
A. 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3.(2022·河南)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4.(2022·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15.(2022·河南)查士丁尼被誉为“文明世界的立法者”。使他获此殊荣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 D.《拿破仑法典》的推行
16.(2022·河南)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再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西方传承了一种文明特质。这一“特质”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契约精神 C.法律至上 D.分权制衡
17.(2022·河南)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该观点强调“光荣革命”(  )
A.维护了君主专制 B.避免了流血牺牲
C.杜绝了王朝复辟 D.改变了英国制度
18.(2022·河南)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完成
19.(2022·河南)1991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宣称,要“争取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企图未能实现;2004年,日本又改变了“入常”策略,最后也归于失败。这些“入常”行为说明日本(  )
A.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反省历史融入世界
C.致力维护世界和平 D.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20.(2022·河南)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影响很大,哪个成员国或地区不执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小组的决定,就会受到相应制裁。这一机制(  )
A.协调了世界经济秩序 B.解决了地区军事冲突
C.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D.缓和了两极对峙局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21.(2022·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境内地名来源众多。以河南为例,武陟和修武的县名与武王伐纣有关;鹤壁和宝丰的地名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民国时期,商丘境内设民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二七区、红旗区、新华区等区名……这些地名的由来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地名的命名原则或方式。
(2)请再举一例河南地名,并说明其来源。
22.(2022·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权,保护人民财产等;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社会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等;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12-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材料一中的改革措施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主要体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请列举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史实。
23.(2022·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变化表
时间 火电(%) 水电(%) 核电(%)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
1978年 69.7 30.3 0 0
1987年 70.7 29.3 0 0
1997年 75.7 23.5 0.8 0
2007年 77.4 20.6 1.2 0.7
2017年 62.2 19.2 2.0 16.5
——摘编自高世宪《电力改革开放40年成就辉煌》
材料二:2007年,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2017年,中共十九大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士义等《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07年以来我国电力能源发展变化的原因。
(3)黄河是“美丽中国”的丝带。请你为“生态黄河”拟一条宣传标语。
24.(2022·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世纪后期起,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北美传播。美国交通运输体系中最重要的是铁路。1830年,美国只有100英里铁路,到1865年已经达到了3.5万英里。
——摘编自威廉姆 J杜克等《简明世界史》
材料二:美国内战后,全国以4英尺8.5英寸为标准轨距的统一铁路线迅速增加,到19世纪末已占到全美铁路总长度的87%。政府为铁路的修建提供大量土地;私人公司也资助铁路修建,有时还有来自欧洲银行家的贷款。随着一体化铁路网的实现,美国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美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铁路交通对国内市场发展的作用。
25.(2022·河南)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德国士兵的日记片段,请你阅读并体验战争亲历者的感受。结合世界现代史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10月22日。部队未能突破工厂。我们损失了不少人,每一步都是踏着战友的尸体前进…… 11月10日。今天收到了艾尔莎的信。人人都期盼能尽早凯旋。 12月3日,我们饥肠辘辘,等着元首许诺的补给…… 12月14日。每个人都饿得虚弱无力。冻僵的土豆就是最好的美食,从冰雪覆盖的冻土里挖出它们可非易事…… 12月26日。士兵们如同行尸走肉,寻找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他们再也不躲避炮弹;他们没力气走路、逃跑和隐藏。诅咒战争! ——摘编自德国士兵日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和黄帝姓氏的占99%,由此可知炎帝黄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故B符合题意;
百家姓氏,皆自炎黄,说法过于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与拓土开疆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夏之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二里头出土的铜爵。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故B符合题意;ACD器物与酒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3.【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老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主张一切事情都有对立面,双方问题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4.【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得出是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故B符合题意;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故A不符合题意;
秦朝工程主要有长城和灵渠,故C不符合题意;
秦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苛捐杂税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5.【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CD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开发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统治者采取劝课农商,奖励耕织,兴修水利等措施。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了各国使者拜见大唐皇帝的壮观场景,故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对外关系。故C符合题意;
题干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风气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
7.【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广很快。故B符合题意;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西汉时期,改进于东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宋词的繁荣与出版事业的兴盛没有直接的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印刷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8.【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盛世滋生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体现了城市商业的兴盛,以赞乾隆盛世。故C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出坊市界限分明,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与对外贸易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人口的增加,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城市商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清代城市商业兴盛,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9.【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广东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民众反抗侵略的决心,故B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反映出对清政府的失望的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
变法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与鸦片战争时期的事件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任务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0.【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可知,这类企业属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又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故D符合题意;ABC属于军事工业,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城市生活的近代化,故A符合题意;
煤气路灯与通信、交通工具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煤气路灯反映了近代城市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电气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8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国项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19世纪60年代,煤气灯在上海出现,最初仅用于街道和商店、茶楼、戏院等公共场所,后来才用于居家照明。19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采用电灯照明。
12.【答案】A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所以1947年年底,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开展农村土地革命。故A符合题意;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不能直接说明为了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故C不符合题意;
1950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解放区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13.【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4.【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信息技术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现在社会也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15.【答案】C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撰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会篆》,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撰为《新法典》,以上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故C符合题意;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故A不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拿破仑法典》的推行与拿破仑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民法大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6.【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即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再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西方传承了一种文明特质。这一“特质”的内涵是人文精神,故A符合题意;
选项B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文主义精神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表达了对天主教的厌恶,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
17.【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该观点强调“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制度。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权。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经济政策实施。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农业上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是在1918——1920年,故A不符合题意;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在1928——1937年,故C不符合题意;
农业集体化完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19.【答案】D
【知识点】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题干这些“入常”行为说明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故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强调日本国际地位的提升,故A不符合题意;
BC说法错误,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20.【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据“哪个成员国或地区不执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小组的决定,就会受到相应制裁”可知,这一机制协调了世界经济秩序,故A符合题意;
世贸组织的成立与军事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说法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世贸组织的成立与两级对峙局面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贸组织的成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成立,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世贸组织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
21.【答案】(1)与重大事件有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等。
(2)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
【知识点】春秋争霸;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河南为例,武陟和修武的县名与武王伐纣有关;鹤壁和宝丰的地名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民国时期,商丘境内设民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二七区、红旗区、新华区等区名……这些地名的由来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可知,中国地名的命名原则或方式与重大事件有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等。
(2)如济源,其来源是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地名的命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地名的命名充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2.【答案】(1)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的思想。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
(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改革措施与中国近代中华民国成立有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改革措施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改革,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
(3)根据材料二“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史实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五四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23.【答案】(1)火电占比下降、核电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占比上升。
(2)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3)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拒绝过度开发黄河等。
【知识点】中共十七大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变化表”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的发展变化是火电占比下降,核电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占比上升。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7年以来我国电力能源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3)黄河是“美丽中国”的丝带。我为“生态黄河”拟的宣传标语是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拒绝过度开发黄河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共十七大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促了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24.【答案】(1)主要集中在东北部。
(2)政府和私人公司的支持、欧洲银行家的贷款等。
(3)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等。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美国铁路发展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东北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政府为铁路的修建提供大量土地;私人公司也资助铁路修建,有时还有来自欧洲银行家的贷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美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包括政府和私人公司的支持、欧洲银行家的贷款等。
(3)综上所述可知,铁路交通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经济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从19世纪初起,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法国、德国、美国等国扩展。工业革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5.【答案】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古往今来战争不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到今天,地区性战争的星火仍然没有停息。战争是当前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之一,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各国应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对话协商、谈判解决矛盾和分歧,反对付诸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士兵们如同行尸走肉,寻找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他们再也不躲避炮弹;他们没力气走路、逃跑和隐藏。诅咒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拟定题目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古往今来战争不断。在古代,战争充满着强与弱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碰撞。在近代,战争充满着血雨腥风,对人民来说是一场无穷的灾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到今天,地区性战争的星火仍然没有停息。战争是当前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之一,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各国应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对话协商、谈判解决矛盾和分歧,反对付诸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带来空前破环和灾难。战争教育了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2022·河南)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和黄帝姓氏的占99%,由此可知炎帝黄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故B符合题意;
百家姓氏,皆自炎黄,说法过于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与拓土开疆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夏之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2022·河南)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二里头出土的铜爵。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故B符合题意;ACD器物与酒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3.(2022·河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老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主张一切事情都有对立面,双方问题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4.(2022·河南)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
A.秦朝疆域 B.秦朝制度 C.秦朝工程 D.秦朝暴政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得出是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故B符合题意;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故A不符合题意;
秦朝工程主要有长城和灵渠,故C不符合题意;
秦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苛捐杂税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5.(2022·河南)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CD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开发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统治者采取劝课农商,奖励耕织,兴修水利等措施。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6.(2022·河南)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阊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了各国使者拜见大唐皇帝的壮观场景,故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对外关系。故C符合题意;
题干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风气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
7.(2022·河南)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确立 D.宋词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广很快。故B符合题意;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西汉时期,改进于东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宋词的繁荣与出版事业的兴盛没有直接的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印刷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8.(2022·河南)如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
A.坊市界限分明 B.对外贸易扩大
C.城市商业兴盛 D.人口数量增加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盛世滋生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体现了城市商业的兴盛,以赞乾隆盛世。故C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出坊市界限分明,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与对外贸易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人口的增加,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城市商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清代城市商业兴盛,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9.(2022·河南)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广东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民众(  )
A.对清政府的失望 B.反抗侵略的决心
C.变法维新的思想 D.反帝救国的主张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广东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民众反抗侵略的决心,故B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反映出对清政府的失望的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
变法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与鸦片战争时期的事件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任务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0.(2022·河南)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可知,这类企业属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又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故D符合题意;ABC属于军事工业,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1.(2022·河南)观察如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  )
A.城市生活近代化 B.通信设施标准化
C.交通工具多样化 D.照明设备电气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城市生活的近代化,故A符合题意;
煤气路灯与通信、交通工具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煤气路灯反映了近代城市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电气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8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国项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19世纪60年代,煤气灯在上海出现,最初仅用于街道和商店、茶楼、戏院等公共场所,后来才用于居家照明。19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采用电灯照明。
12.(2022·河南)1947年年底,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
A. 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A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所以1947年年底,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开展农村土地革命。故A符合题意;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工作不能直接说明为了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故C不符合题意;
1950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解放区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13.(2022·河南)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4.(2022·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信息技术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现在社会也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15.(2022·河南)查士丁尼被誉为“文明世界的立法者”。使他获此殊荣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 D.《拿破仑法典》的推行
【答案】C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撰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会篆》,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撰为《新法典》,以上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故C符合题意;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故A不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拿破仑法典》的推行与拿破仑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民法大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6.(2022·河南)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再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西方传承了一种文明特质。这一“特质”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契约精神 C.法律至上 D.分权制衡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即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再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西方传承了一种文明特质。这一“特质”的内涵是人文精神,故A符合题意;
选项B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文主义精神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表达了对天主教的厌恶,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
17.(2022·河南)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该观点强调“光荣革命”(  )
A.维护了君主专制 B.避免了流血牺牲
C.杜绝了王朝复辟 D.改变了英国制度
【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该观点强调“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制度。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权。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2022·河南)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完成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经济政策实施。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农业上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是在1918——1920年,故A不符合题意;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在1928——1937年,故C不符合题意;
农业集体化完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19.(2022·河南)1991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宣称,要“争取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企图未能实现;2004年,日本又改变了“入常”策略,最后也归于失败。这些“入常”行为说明日本(  )
A.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反省历史融入世界
C.致力维护世界和平 D.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D
【知识点】战后日本的崛起
【解析】【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题干这些“入常”行为说明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故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强调日本国际地位的提升,故A不符合题意;
BC说法错误,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20.(2022·河南)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影响很大,哪个成员国或地区不执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小组的决定,就会受到相应制裁。这一机制(  )
A.协调了世界经济秩序 B.解决了地区军事冲突
C.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D.缓和了两极对峙局面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据“哪个成员国或地区不执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小组的决定,就会受到相应制裁”可知,这一机制协调了世界经济秩序,故A符合题意;
世贸组织的成立与军事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说法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世贸组织的成立与两级对峙局面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贸组织的成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成立,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世贸组织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21.(2022·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境内地名来源众多。以河南为例,武陟和修武的县名与武王伐纣有关;鹤壁和宝丰的地名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民国时期,商丘境内设民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二七区、红旗区、新华区等区名……这些地名的由来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地名的命名原则或方式。
(2)请再举一例河南地名,并说明其来源。
【答案】(1)与重大事件有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等。
(2)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
【知识点】春秋争霸;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河南为例,武陟和修武的县名与武王伐纣有关;鹤壁和宝丰的地名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民国时期,商丘境内设民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二七区、红旗区、新华区等区名……这些地名的由来反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可知,中国地名的命名原则或方式与重大事件有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等。
(2)如济源,其来源是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地名的命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地名的命名充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2.(2022·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权,保护人民财产等;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社会生活方面,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等;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12-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材料一中的改革措施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主要体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请列举材料二中“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史实。
【答案】(1)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的思想。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
(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改革措施与中国近代中华民国成立有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改革措施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改革,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
(3)根据材料二“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史实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五四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23.(2022·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变化表
时间 火电(%) 水电(%) 核电(%)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
1978年 69.7 30.3 0 0
1987年 70.7 29.3 0 0
1997年 75.7 23.5 0.8 0
2007年 77.4 20.6 1.2 0.7
2017年 62.2 19.2 2.0 16.5
——摘编自高世宪《电力改革开放40年成就辉煌》
材料二:2007年,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2017年,中共十九大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士义等《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07年以来我国电力能源发展变化的原因。
(3)黄河是“美丽中国”的丝带。请你为“生态黄河”拟一条宣传标语。
【答案】(1)火电占比下降、核电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占比上升。
(2)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3)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拒绝过度开发黄河等。
【知识点】中共十七大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结构变化表”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能源的发展变化是火电占比下降,核电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占比上升。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7年以来我国电力能源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中共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3)黄河是“美丽中国”的丝带。我为“生态黄河”拟的宣传标语是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拒绝过度开发黄河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共十七大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促了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24.(2022·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世纪后期起,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北美传播。美国交通运输体系中最重要的是铁路。1830年,美国只有100英里铁路,到1865年已经达到了3.5万英里。
——摘编自威廉姆 J杜克等《简明世界史》
材料二:美国内战后,全国以4英尺8.5英寸为标准轨距的统一铁路线迅速增加,到19世纪末已占到全美铁路总长度的87%。政府为铁路的修建提供大量土地;私人公司也资助铁路修建,有时还有来自欧洲银行家的贷款。随着一体化铁路网的实现,美国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美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铁路交通对国内市场发展的作用。
【答案】(1)主要集中在东北部。
(2)政府和私人公司的支持、欧洲银行家的贷款等。
(3)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等。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美国铁路发展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东北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政府为铁路的修建提供大量土地;私人公司也资助铁路修建,有时还有来自欧洲银行家的贷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美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包括政府和私人公司的支持、欧洲银行家的贷款等。
(3)综上所述可知,铁路交通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经济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从19世纪初起,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法国、德国、美国等国扩展。工业革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5.(2022·河南)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德国士兵的日记片段,请你阅读并体验战争亲历者的感受。结合世界现代史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10月22日。部队未能突破工厂。我们损失了不少人,每一步都是踏着战友的尸体前进…… 11月10日。今天收到了艾尔莎的信。人人都期盼能尽早凯旋。 12月3日,我们饥肠辘辘,等着元首许诺的补给…… 12月14日。每个人都饿得虚弱无力。冻僵的土豆就是最好的美食,从冰雪覆盖的冻土里挖出它们可非易事…… 12月26日。士兵们如同行尸走肉,寻找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他们再也不躲避炮弹;他们没力气走路、逃跑和隐藏。诅咒战争! ——摘编自德国士兵日记
【答案】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古往今来战争不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到今天,地区性战争的星火仍然没有停息。战争是当前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之一,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各国应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对话协商、谈判解决矛盾和分歧,反对付诸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士兵们如同行尸走肉,寻找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他们再也不躲避炮弹;他们没力气走路、逃跑和隐藏。诅咒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拟定题目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古往今来战争不断。在古代,战争充满着强与弱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碰撞。在近代,战争充满着血雨腥风,对人民来说是一场无穷的灾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到今天,地区性战争的星火仍然没有停息。战争是当前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之一,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各国应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对话协商、谈判解决矛盾和分歧,反对付诸战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带来空前破环和灾难。战争教育了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