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9 大气的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9 大气的运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5 15:45:57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9 大气的运动
一、单选题
(2022·浙江)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题。
1.能正确反映上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
A.春季的低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2.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4.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5.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2022·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6.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7.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①顺时针②逆时针③上升④下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江苏)下图为“某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大风速区相比,M地区风速较小,主要是因为(  )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B.水平地转偏向力较小
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大 D.气旋的中心气压较高
9.此时我国新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正值当地正午前后,太阳辐射较强
B.受降温过程影响小,天气晴朗少云
C.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空气下沉增温
D.位于天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10.此时下列站点上空最可能存在逆温的是(  )
A.长春 B.太原 C.呼伦贝尔 D.乌鲁木齐
(2021·湖南)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置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究成下面小题。
1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13.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2020·浙江)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A. B.
C. D.
(2)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A.A B.B C.C D.D
15.(2020·江苏)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地中,吹偏南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时①地最可能(  )
A.暴雨倾盆水难排
B.细雨蒙蒙衣难干
C.烈日炎炎似火烧
D.黄沙满天车难行
16.(2019·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辅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2)易形成这种大物理状况的是(  )
A.夏季白天的内陆 湖面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17.(2019·全国Ⅱ卷)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18.(2018·江苏)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图1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19.(2018·北京)下图为北年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小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二、综合题
20.(2018·全国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8,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三、图文分析题
21.(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风受上述两个力,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斜交)。
(2)风向画法: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第二步:掌心向上,四指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大拇指代表风向。(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3)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1.A、读图可知,自近地面到高空,纬向风速先变大,到对流层顶后达到最大,然后风速再变小,之后随高度增加,风速再变大,且风向有明显变化。读图可知,春季低纬度地区,20千米以下随海拔增加,风速先变大后变小,与上图不符,A错误;
B、夏季的中纬度地区,随海拔升高,风速先变大,再变小,等于0后,风速为负值,与上图相符,B正确;
CD、秋季的中纬度和冬季的高纬度,随海拔升高,风速的数值一直为正值,与上图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2.ABD、读图可知,从甲到乙到丙,风速在减小,但风向变化不明显,图①中丙为北风,图④中丙为南风,均没有明显的纬向风速;图②中三地风向差异大,故ABD错误;
C、图③中三地风向差异小,为西南风,符合题意,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3.C
4.D
5.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3.根据题干,一只氦气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说明在该时间近地面的风向为南风,随着高度增加,风向逐渐转变为东北风。因此在图中该地150米附近为南风,在1000米附近为东北风。符合要求的时间应该是在13时。C正确,故答案为:C。
4.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某地存在海陆风,该地一天中白天气温最高时盛行海风,气温最低时盛行陆风。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前后,最低气温存在日出前后,据图可知,该地在15时盛行海风—东南风,5—7时盛行陆风—偏北风,故可以判断 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西北方向。D正确,故答案为:D。
5.由图可知,该地在500—1000米的方向以偏北风为主,但风力(速)较小,说明当日该市气压场的特点是北高南低,气压梯度较小。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6.D
7.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低气压(气旋)
【解析】【点评】风的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 水平气
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
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
6.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 ,a与等压线垂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锐角,为风向;d与b方向相反,为摩擦力。
故答案为:D。
7.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乙,乙为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b为风向,向左偏,为南半球,水平方向气流顺时针向中心辅合,①③在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8.C
9.B
10.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低压形成气旋,气旋和锋面相伴随而出现,称为锋面气旋。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南北半球的气旋东部都为暖锋,西部为冷锋;冷锋的降水多分布在锋面附近及锋后,暖锋降水出现在锋前;风力大小看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8.A.读图可以看出,M地附近等压线密集程度较大风区大,故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区大,A错误;
B.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力大小,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中M地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秦岭山区南侧,地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崎岖,地面摩擦力大,是风速较小的主要原因,C正确;
D.气旋中心为低压中心,其气压较四周低,图中M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并不位于气旋中心位置,D错误;
故答案为:C。
9.A.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北京时间是14时,新疆的地方时大约在1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在地方时14时前后,A错误;
B.读图可知,内蒙古中东部刚经过一次冷锋过境,等压线密集,北风风力较大,降温明显,而新疆等压线稀疏,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气温较高,B正确;
C.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面积都较大,盆地内下沉气流不明显,C错误;
D.由图可知,在新疆的西北方向上的俄罗斯境内存在一高压中心,青藏高原上存在低压中心,受高压、低压影响,新疆的北疆地处上风向上,处于天山的迎风坡,南疆地处天山背风坡,D错误。
故答案为:B。
10.A.结合等压线分布图可知,长春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在竖直方向上气温是下热上冷,故在长春上空不可能出现逆温现象。A错误;
B.太原附近等压线状况相对单一,且等压线相对稀疏,此时为14点,为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刻,盛行上升气流,对流运动旺盛,在竖直方向上气温是下热上冷,故在太原上空不会出现逆温现象,B错误;
C.呼伦贝尔处于低压中心附近,近地面受大风影响,气温较低,暖湿气流上升高高空,上空受大风影响小,气温可能较高,在竖直方向上气温是下冷上热,易出现逆温,C正确;
D.乌鲁木齐正值正午,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对流运动旺盛,在竖直方向上气温是下热上冷,高空不易出现逆温,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1.B
12.A
13.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示北方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根据材料可知,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小海坨山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图示山峰及山脊线的东北侧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山脊线的东南侧为冬季风的背风坡,有来自东南方向渤海的暖湿气流与西北风越过山地的下沉气流相遇形成半山腰云。故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来自渤海),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由材料可知,小海坨山半山腰成云与爬坡湿润气流有关,所以大气相对湿度与成云密切相关,①正确。
在半山腰云形成的过程中,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相对冷干,爬坡湿润气流相对暖湿,二者相遇的交界面附近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较大,因此需要精准观测气温垂直分布,③错误,④正确。
气流的垂直运动可以引起山坡的气压变化,但气压的变化会导致水平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②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冷锋一般是西北季风南下造成。冬季冷锋过境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气球应该飘向东南方向,A正确,CD错误。B图先向西北后向东南,应该是冷锋过境前至过境后的变化,B错误。故答案为:A。(2)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A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因此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因此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气温、气压的变化判断冷、暖锋
①冷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②暖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15.【答案】(1)C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四个地点均位于北半球近地面,结合等压线的数值近地面风向的作图过程判断,①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南侧,风向为偏西风;②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侧,风向为偏北风;③地位于高压中心的西北侧,风向为偏南风;④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北侧,风向为偏北风。故答案为:C。(2)读图分析,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①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并且①地纬度低,气温高,因而最可能形成强对流天气,暴雨倾盆,A正确;细雨蒙蒙是暖锋天气的典型特征,B错误;烈日炎炎往往是受高压控制形成,C错误;此时①地降水多,植被生长茂盛,不会形成沙尘天气,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判断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16.【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等温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凹,说明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由于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是热力原因造成的,故选B。(2)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A错。冬季岩石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B错。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郊区为高压,下沉气流,C错。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D对。故选D。
【点评】气旋(低压),北半球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低压中心旋进,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中心气流上升;反气旋(高压),北半球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出,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中心气流下沉。冷锋降水多阵性降水,暖锋降水多为连续性降水。
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难以凝云致雨,其他晴朗;冷锋过境往往是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后冷气团占据了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雨过天晴。
17.【答案】(1)C
(2)D
(3)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A、“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可知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但是同样有下沉的冷空气,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在上升和下沉过程中相间分布,云与云之间是间隔的,形成的是间隔团块状,而不会形成连续层片状的层云,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鱼鳞状的云层多为层积云,B不符合题意;
D、条带状云层多为高层云,D不符合题意;
(2) A、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而寒温带针叶林地带纬度较高,全年气温较低,对流较弱,A不符合题意;
BC、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属于温带和亚热带,与热带地区相比,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少,对流不属于最旺盛的地区,BC不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地带位于赤道地区,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终年盛行上升气流,D符合题意。
(3)“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即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凝结高度越低。而在一天24小时中,温度最低的时间是在日出前后,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地表温度最低,其水汽凝结高度也就最低。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 ;(2)D ;(3)A
【点评】(1)积云: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积雨云: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很像耸立的高山,顶部已开始冻结,呈白色,轮廓模糊,有的有纤维般的结构。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下垂或伴有碎雨云。层积云:云块一般较大,在厚薄、形状上有很大差异,有的成条,有的成片,有的成团。常呈灰白色或灰色,结构比较松散,薄的云块可辨太阳的位置,厚的云块比较阴暗。云块常呈行或呈波状排列。层云:云体均匀成层,呈灰色很像雾,云底很低但不接触地面。雨层云:雨层云低而漫无定形,云体均匀成层,能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或灰白色,云底常伴有碎雨云。云层水平分布范围很广,常布满全天。中云:中云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有的高积云也可由单一的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层云常产生降水,薄的高积云一般无降水产生。高层云:云体成均匀分布,灰白色或灰色,云底常有条文结构,多出现在锋面云系中。
(2)把握题意:“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全球年太阳辐射量呈现由赤道到两极递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纬度低,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
(3)把握题意:“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即水汽凝结的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越低,意味着温度越低,全天当中日出前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较低,水汽凝结高度较低;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而日落前后和午夜,虽然温度有所较低,但是还未到一天中温度最低时期。
18.【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所述“无冬夏之异”,说明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再结合该地区“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以推断,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不会草木常茂,A项错误;
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项错误;
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为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故C项正确;
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不可能草木常茂。D错误。
(2)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9月这段时间,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1)C (2)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区域气候特征,季风环流。属于对南亚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考查。掌握季风环流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19.【答案】(1)B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分析】(1)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但北京为偏北风,故A错误;
甲地为低压中心可能会形成强降雨,故B正确;
判断气压数值不能看理论,应根据具体等压线数值,C错误;
回归线以内没有强低压,故无台风。故答案选B。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中部形成强高压,故推测应该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冬至日最适合。故选A。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本题以北半球某日气压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大气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本题以北半球某日气压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获取信息
关键信息
材料信息 从材料气压图,可以推断各地气压图的分布状况
地图信息 从图中气压高低可以判断天气情况,以及季节的变化。
20.【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的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低气压(气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龙卷风的特点。根据材料和图示龙卷风是湿热气团强烈抬升而产生,湿热气团应该来自墨西哥湾。根据锋面气团的特点,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冷气团相遇,暖气团由于密度较小,向上抬升。旋转的原因可根据气旋的原理分析:近地面形成低压,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气流辐合,受地转偏向力,气流旋转,形成龙卷风。
(2)本题考查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从地形对南北气流的影响分析:由于中部平原平坦开阔,有利于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也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长驱直下,在中部平原汇合;地势平坦,摩擦力小,对风的阻力小。
(3)本题考查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可从春季气温回升,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及墨西哥湾暖湿气流深入内陆;
(4)本题考查龙卷风的危害。可从龙卷风的形状、出现时间短、破坏性大方面分析。从地面至云端,壮观;生成速度快,来势猛,预测困难;破坏力大,龙卷风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故答案为:(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的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点评】本题组以美国龙卷风来考查龙卷风的形成,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结合课本的台风可类似分析回答,难度较大。
21.【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
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
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其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的信息可知,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澳大利亚大陆10月23日大部分地区被高压控制,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少。因此可以推测澳大利亚2002年4~10月气候异常是指气候异常干旱,降水少;当地气候异常干旱。分析干旱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主要从干旱的环境易形成沙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长期受高压影响,在春季利于出现大风或强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天气。
(2)由图可知,图中丙地位于高压及沙漠东侧,丙地以偏西风为主,且附近等压线较密集,风力较大,沙漠中的沙尘吹向丙地,故图中丙地在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
(3)根据南半球气旋(低压)运动方向(顺时针)可知,图中槽线(锋面)位置在10月22日月光在图中槽线的左侧,故可以推知在10月22日时高颜值中心位置图中高压的北侧,经历沙尘暴区域的风向大致为偏北风,受高压影响沙尘暴区域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图中显示经历沙尘暴的地区的风向为西南风,沙尘暴区域受锋面影响,多阴雨天气,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小;因此,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变化是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的变化是: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
(4)该题为观点陈述性的题目,探究人类是否干预沙尘暴,若同意干预,则从干预沙尘暴可以减轻灾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观点陈述, 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若反对人类对沙尘暴的干预,则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人类过多干预,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具体理由陈述应该是: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
【点评】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
1.判断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3.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东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特别提示无论南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是暖锋,西侧是冷锋。原因是西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是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的运动。东侧为暖锋,因为东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的运动。
(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1 / 1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9 大气的运动
一、单选题
(2022·浙江)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题。
1.能正确反映上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
A.春季的低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2.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风受上述两个力,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斜交)。
(2)风向画法: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第二步:掌心向上,四指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大拇指代表风向。(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3)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1.A、读图可知,自近地面到高空,纬向风速先变大,到对流层顶后达到最大,然后风速再变小,之后随高度增加,风速再变大,且风向有明显变化。读图可知,春季低纬度地区,20千米以下随海拔增加,风速先变大后变小,与上图不符,A错误;
B、夏季的中纬度地区,随海拔升高,风速先变大,再变小,等于0后,风速为负值,与上图相符,B正确;
CD、秋季的中纬度和冬季的高纬度,随海拔升高,风速的数值一直为正值,与上图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B。
2.ABD、读图可知,从甲到乙到丙,风速在减小,但风向变化不明显,图①中丙为北风,图④中丙为南风,均没有明显的纬向风速;图②中三地风向差异大,故ABD错误;
C、图③中三地风向差异小,为西南风,符合题意,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4.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5.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3.C
4.D
5.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3.根据题干,一只氦气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说明在该时间近地面的风向为南风,随着高度增加,风向逐渐转变为东北风。因此在图中该地150米附近为南风,在1000米附近为东北风。符合要求的时间应该是在13时。C正确,故答案为:C。
4.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某地存在海陆风,该地一天中白天气温最高时盛行海风,气温最低时盛行陆风。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前后,最低气温存在日出前后,据图可知,该地在15时盛行海风—东南风,5—7时盛行陆风—偏北风,故可以判断 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西北方向。D正确,故答案为:D。
5.由图可知,该地在500—1000米的方向以偏北风为主,但风力(速)较小,说明当日该市气压场的特点是北高南低,气压梯度较小。B正确,故答案为:B。
(2022·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6.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7.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①顺时针②逆时针③上升④下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6.D
7.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低气压(气旋)
【解析】【点评】风的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 水平气
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
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
6.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 ,a与等压线垂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锐角,为风向;d与b方向相反,为摩擦力。
故答案为:D。
7.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乙,乙为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b为风向,向左偏,为南半球,水平方向气流顺时针向中心辅合,①③在正确。
故答案为:A。
(2021·江苏)下图为“某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大风速区相比,M地区风速较小,主要是因为(  )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B.水平地转偏向力较小
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大 D.气旋的中心气压较高
9.此时我国新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正值当地正午前后,太阳辐射较强
B.受降温过程影响小,天气晴朗少云
C.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空气下沉增温
D.位于天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10.此时下列站点上空最可能存在逆温的是(  )
A.长春 B.太原 C.呼伦贝尔 D.乌鲁木齐
【答案】8.C
9.B
10.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低压形成气旋,气旋和锋面相伴随而出现,称为锋面气旋。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南北半球的气旋东部都为暖锋,西部为冷锋;冷锋的降水多分布在锋面附近及锋后,暖锋降水出现在锋前;风力大小看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8.A.读图可以看出,M地附近等压线密集程度较大风区大,故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区大,A错误;
B.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力大小,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中M地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秦岭山区南侧,地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崎岖,地面摩擦力大,是风速较小的主要原因,C正确;
D.气旋中心为低压中心,其气压较四周低,图中M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并不位于气旋中心位置,D错误;
故答案为:C。
9.A.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北京时间是14时,新疆的地方时大约在1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在地方时14时前后,A错误;
B.读图可知,内蒙古中东部刚经过一次冷锋过境,等压线密集,北风风力较大,降温明显,而新疆等压线稀疏,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气温较高,B正确;
C.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面积都较大,盆地内下沉气流不明显,C错误;
D.由图可知,在新疆的西北方向上的俄罗斯境内存在一高压中心,青藏高原上存在低压中心,受高压、低压影响,新疆的北疆地处上风向上,处于天山的迎风坡,南疆地处天山背风坡,D错误。
故答案为:B。
10.A.结合等压线分布图可知,长春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在竖直方向上气温是下热上冷,故在长春上空不可能出现逆温现象。A错误;
B.太原附近等压线状况相对单一,且等压线相对稀疏,此时为14点,为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刻,盛行上升气流,对流运动旺盛,在竖直方向上气温是下热上冷,故在太原上空不会出现逆温现象,B错误;
C.呼伦贝尔处于低压中心附近,近地面受大风影响,气温较低,暖湿气流上升高高空,上空受大风影响小,气温可能较高,在竖直方向上气温是下冷上热,易出现逆温,C正确;
D.乌鲁木齐正值正午,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对流运动旺盛,在竖直方向上气温是下热上冷,高空不易出现逆温,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1·湖南)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置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究成下面小题。
1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13.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1.B
12.A
13.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示北方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根据材料可知,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小海坨山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图示山峰及山脊线的东北侧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山脊线的东南侧为冬季风的背风坡,有来自东南方向渤海的暖湿气流与西北风越过山地的下沉气流相遇形成半山腰云。故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来自渤海),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由材料可知,小海坨山半山腰成云与爬坡湿润气流有关,所以大气相对湿度与成云密切相关,①正确。
在半山腰云形成的过程中,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相对冷干,爬坡湿润气流相对暖湿,二者相遇的交界面附近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较大,因此需要精准观测气温垂直分布,③错误,④正确。
气流的垂直运动可以引起山坡的气压变化,但气压的变化会导致水平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②错误。
故答案为:C。
14.(2020·浙江)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A. B.
C. D.
(2)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冷锋一般是西北季风南下造成。冬季冷锋过境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气球应该飘向东南方向,A正确,CD错误。B图先向西北后向东南,应该是冷锋过境前至过境后的变化,B错误。故答案为:A。(2)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A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因此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因此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气温、气压的变化判断冷、暖锋
①冷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②暖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15.(2020·江苏)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地中,吹偏南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时①地最可能(  )
A.暴雨倾盆水难排
B.细雨蒙蒙衣难干
C.烈日炎炎似火烧
D.黄沙满天车难行
【答案】(1)C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四个地点均位于北半球近地面,结合等压线的数值近地面风向的作图过程判断,①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南侧,风向为偏西风;②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侧,风向为偏北风;③地位于高压中心的西北侧,风向为偏南风;④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北侧,风向为偏北风。故答案为:C。(2)读图分析,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①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并且①地纬度低,气温高,因而最可能形成强对流天气,暴雨倾盆,A正确;细雨蒙蒙是暖锋天气的典型特征,B错误;烈日炎炎往往是受高压控制形成,C错误;此时①地降水多,植被生长茂盛,不会形成沙尘天气,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判断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16.(2019·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辅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2)易形成这种大物理状况的是(  )
A.夏季白天的内陆 湖面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等温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凹,说明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由于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是热力原因造成的,故选B。(2)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A错。冬季岩石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B错。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郊区为高压,下沉气流,C错。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D对。故选D。
【点评】气旋(低压),北半球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低压中心旋进,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中心气流上升;反气旋(高压),北半球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出,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中心气流下沉。冷锋降水多阵性降水,暖锋降水多为连续性降水。
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难以凝云致雨,其他晴朗;冷锋过境往往是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后冷气团占据了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雨过天晴。
17.(2019·全国Ⅱ卷)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1)C
(2)D
(3)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A、“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可知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但是同样有下沉的冷空气,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在上升和下沉过程中相间分布,云与云之间是间隔的,形成的是间隔团块状,而不会形成连续层片状的层云,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鱼鳞状的云层多为层积云,B不符合题意;
D、条带状云层多为高层云,D不符合题意;
(2) A、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而寒温带针叶林地带纬度较高,全年气温较低,对流较弱,A不符合题意;
BC、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属于温带和亚热带,与热带地区相比,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少,对流不属于最旺盛的地区,BC不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地带位于赤道地区,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终年盛行上升气流,D符合题意。
(3)“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即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凝结高度越低。而在一天24小时中,温度最低的时间是在日出前后,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地表温度最低,其水汽凝结高度也就最低。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 ;(2)D ;(3)A
【点评】(1)积云: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积雨云: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很像耸立的高山,顶部已开始冻结,呈白色,轮廓模糊,有的有纤维般的结构。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下垂或伴有碎雨云。层积云:云块一般较大,在厚薄、形状上有很大差异,有的成条,有的成片,有的成团。常呈灰白色或灰色,结构比较松散,薄的云块可辨太阳的位置,厚的云块比较阴暗。云块常呈行或呈波状排列。层云:云体均匀成层,呈灰色很像雾,云底很低但不接触地面。雨层云:雨层云低而漫无定形,云体均匀成层,能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或灰白色,云底常伴有碎雨云。云层水平分布范围很广,常布满全天。中云:中云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有的高积云也可由单一的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层云常产生降水,薄的高积云一般无降水产生。高层云:云体成均匀分布,灰白色或灰色,云底常有条文结构,多出现在锋面云系中。
(2)把握题意:“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全球年太阳辐射量呈现由赤道到两极递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纬度低,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
(3)把握题意:“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即水汽凝结的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越低,意味着温度越低,全天当中日出前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较低,水汽凝结高度较低;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而日落前后和午夜,虽然温度有所较低,但是还未到一天中温度最低时期。
18.(2018·江苏)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图1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所述“无冬夏之异”,说明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再结合该地区“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以推断,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不会草木常茂,A项错误;
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项错误;
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为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故C项正确;
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不可能草木常茂。D错误。
(2)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9月这段时间,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1)C (2)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区域气候特征,季风环流。属于对南亚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考查。掌握季风环流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19.(2018·北京)下图为北年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小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答案】(1)B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分析】(1)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但北京为偏北风,故A错误;
甲地为低压中心可能会形成强降雨,故B正确;
判断气压数值不能看理论,应根据具体等压线数值,C错误;
回归线以内没有强低压,故无台风。故答案选B。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中部形成强高压,故推测应该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冬至日最适合。故选A。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本题以北半球某日气压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大气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本题以北半球某日气压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获取信息
关键信息
材料信息 从材料气压图,可以推断各地气压图的分布状况
地图信息 从图中气压高低可以判断天气情况,以及季节的变化。
二、综合题
20.(2018·全国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8,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的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低气压(气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龙卷风的特点。根据材料和图示龙卷风是湿热气团强烈抬升而产生,湿热气团应该来自墨西哥湾。根据锋面气团的特点,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冷气团相遇,暖气团由于密度较小,向上抬升。旋转的原因可根据气旋的原理分析:近地面形成低压,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气流辐合,受地转偏向力,气流旋转,形成龙卷风。
(2)本题考查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从地形对南北气流的影响分析:由于中部平原平坦开阔,有利于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也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长驱直下,在中部平原汇合;地势平坦,摩擦力小,对风的阻力小。
(3)本题考查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可从春季气温回升,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及墨西哥湾暖湿气流深入内陆;
(4)本题考查龙卷风的危害。可从龙卷风的形状、出现时间短、破坏性大方面分析。从地面至云端,壮观;生成速度快,来势猛,预测困难;破坏力大,龙卷风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故答案为:(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的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点评】本题组以美国龙卷风来考查龙卷风的形成,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结合课本的台风可类似分析回答,难度较大。
三、图文分析题
21.(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
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
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其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的信息可知,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澳大利亚大陆10月23日大部分地区被高压控制,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少。因此可以推测澳大利亚2002年4~10月气候异常是指气候异常干旱,降水少;当地气候异常干旱。分析干旱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主要从干旱的环境易形成沙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长期受高压影响,在春季利于出现大风或强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天气。
(2)由图可知,图中丙地位于高压及沙漠东侧,丙地以偏西风为主,且附近等压线较密集,风力较大,沙漠中的沙尘吹向丙地,故图中丙地在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
(3)根据南半球气旋(低压)运动方向(顺时针)可知,图中槽线(锋面)位置在10月22日月光在图中槽线的左侧,故可以推知在10月22日时高颜值中心位置图中高压的北侧,经历沙尘暴区域的风向大致为偏北风,受高压影响沙尘暴区域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图中显示经历沙尘暴的地区的风向为西南风,沙尘暴区域受锋面影响,多阴雨天气,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小;因此,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变化是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的变化是: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
(4)该题为观点陈述性的题目,探究人类是否干预沙尘暴,若同意干预,则从干预沙尘暴可以减轻灾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观点陈述, 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若反对人类对沙尘暴的干预,则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人类过多干预,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具体理由陈述应该是: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
【点评】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
1.判断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3.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东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特别提示无论南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是暖锋,西侧是冷锋。原因是西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是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的运动。东侧为暖锋,因为东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的运动。
(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