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教学目标: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
3.掌握常用的多义虚词的词义。
教学重难点:1.虚词的表意功能。2. 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践法、练习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讽刺袁世凯之作,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以虚字入联,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联。如山东济宁子路祠联: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课堂活动之一——“好!”与“好了!”
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分析见书本。) (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二、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三、课堂活动之二
(一)介词PK连词
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和”是介词还是连词?
①我和他都去过 。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
(二)介词PK动词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或“把”,也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 ②抓了一把米。 ③请把灯关了。
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四、方法指津
一、找准位置
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经过他长达三年的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不仅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无副作用。
二、注意搭配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今年要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并未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理清关系
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雪,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科技进步表明:人类的发展不仅是等速度运动,而且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
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四、切勿滥用或误用
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淮河水变得又臭又黑,许多水生物、植物大量减少和灭绝。
五、避免残缺或赘余
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经专家鉴定,这一只明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铜罐价值至少在三万元以上。
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1) 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3)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解析:
例(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
例(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例(3)“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
六、拓展延伸(分组讨论,自主回答)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是否一样:
①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
②在哪儿工作呢?不在图书馆。
③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
④跟谁说过话呢?跟着这个人。
⑤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
⑥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
⑦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
⑧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
⑨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
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
2、判断“没有/没”的词性。
①这里没有人。这里没人。
(没有+名词)
方法:否定 肯定 :这里有人。
(“没有/没”是对“有”的否定,是动词)
② 他没有去。 他没去。
他没有成功。 他没成功。
(没有+动词/形容词)
方法:否定 肯定:他去了。他成功了。
(“没有/没”是对“动词/形容词+了”的否定,是副词。)
七、总结及作业布置
揣摩下列句中虚词的运用妙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和共?)
2.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 游泳》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因为两字虚词“才”、“又”而使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正是由于“才”、“又”这两个字才突显出当年毛主席治国的时间紧迫感,以及领袖那种日理万机,为国奔忙的身影都尽现出来了。假如去掉这两个虚词变成“饮长沙水,食武昌鱼”,那就只能看出到这里吃,到那里还是吃的俗气。)
3.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其词曰:广而告之。(平滑、舒缓,读了后总觉得余音缭绕,意韵无穷,且颇具教育、感化普天下人的作用)
八、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