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琥、珀、嗡”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拭”等15个生字,会写“松脂、怒吼”等15个词语。流利地朗读课文。
从不同角度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解决。解决核心问题:“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出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能清楚地说出推测的依据。(重难点)
能提炼信息,借助信息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重点)
将课文和“阅读链接”对比阅读,了解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认识“琥、珀”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生字,会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教学难点
读准多音字“扎”;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单元入课,整体把握
这个单元,有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生动故事,有“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也有对前
沿科技纳米技术的介绍,我们将随着课文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科技的精彩。我们走进第一篇课文《琥珀》。
【设计意图】作为单元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上课伊始简要叙述整组课文的内容,揭示主题,便于学生从内容角度整体感知。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一)出示生字词,指导易错音形。
出示:
同桌合作轮流认读,老师范写“餐、划”,指导关键笔画的写法。指导读准“脂、划、晌、渗、挣扎”的读音。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老师只指导难写的字形和易错的读音。
(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预设:在课文里,蜘蛛正要吃掉苍蝇时,一滴松脂滴下来,把它们包裹住了,它们挣扎
着,松脂继续滴下来,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很多年,陆地下沉,森林被淹没,松脂球在地下变成了化石,也就是琥珀。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板书:松脂——松脂球——化石
【设计意图】既是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也培养学生读文后梳理信息的能力,更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作铺垫。
(三)交流学生疑问,明确核心问题
学习本单元,要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们在预习时从课文内容、文章写法、联系生活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很多问题,记录在预学单上,我们一起看看。
出示:
序号 问 题 提问角度
1 是不是每块琥珀里都有小昆虫? 联系生活
2 为什么它们的腿的周围有几圈黑色的圆环? 课文内容
3 为什么是松树林,不是别的什么树林?
4 作者怎么知道在蜘蛛离小苍蝇越来越近时,一滴松脂滴了下来,把它们包裹住了?
5 作者是怎么推测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6 几万年前的故事作者不可能看到,怎么能写得这么详细?
7 “约莫”是什么意思?
8 为什么课文把松脂称作“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 文章写法
9 为什么不像“阅读链接”那样用简短的文字介绍这块琥珀的形成?
……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非常可贵。“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在同学们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它最有价值,最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它的同时就能顺便解决其他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从那块琥珀,能推测出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又起到主导作用,在众多问题中明确核心问题。课前运用问题单收集学生的问题,既节省课堂时间,又便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问。
三、提炼信息,简要复述
(一)学习1——9自然段
1.课文的哪些段落写的是那个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1——9自然段)
轻读这一部分,读完后给你觉得这部分写得怎么样?
(学生轻读课文交流感受:写得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
2.老师以“松脂”作为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合不合适?
(不合适,太简单了,过于概括了。)
3.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在文中圈出关键词句,帮助老师扩展小标题,把“松脂”扩展为三个或四个小标题,好不好?
(生默读圈画,老师巡视)
预设:
生1:我圈出的句子是“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我概括为“苍蝇停落”。
生2:接着就是蜘蛛爬过来想把小苍蝇当美餐,概括为“蜘蛛捕食”。
生3:正好一大滴松脂滴下来,包住了它们。(师帮助提炼:松脂滴落,包住它们)
生4:松脂继续滴下,把它们重重包裹住了。(师帮助提炼:继续滴下,重重包裹)
4.(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小标题)谢谢同学们,帮助老师丰富了小标题。现在我们对照着黑板上的小标题,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这个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
(学生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课文1——9自然段时感受故事生动的语言风格,同时,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提取关键信息,为练习简要复述做准备。这部分教学体现教师的“扶”。
(二)学习10——12段
自读课文10——12段,与同桌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将“松脂球”和“琥珀”也像上面那样扩展为小标题。
(生自读后交流:松脂球被埋入泥沙、松脂球成了化石)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之前的学习方法,继续提取提炼信息,形成小标题,体现教学的“放”。
(三)借助板书,简要复述
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小标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把琥珀形成的过程说一说。(学生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提炼形成板书,让板书成为学生练习简要复述的扶手。自读——提炼——交流——板书——练说,分解内容,分步实施,降低难度,争取人人达标。
四、寻找依据,学习“推测”
(一)提供支架,尝试“推测”
1.琥珀形成于几万年以前,这么久远的事情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课文中有个词叫——(“推测”)
2.什么是“推测”?(根据已知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3.已知的是什么呢?(那块琥珀的样子,出示相关语句,齐读。)
4.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像作者那样推测几万年前发生的事。
出示一: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厚厚的松脂,写得那么具体,那么详细,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试着选择一处,用上“因为……所以……”句式来说,也可以说“根据……推测……”。
出示二:
课前有同学提问:为什么一大滴松脂刚好在蜘蛛刚扑过去时滴下来,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推测的依据是?
【设计意图】以课后习题中的两句为例,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从一处到一句,练习推测。
(二)自选句子,练习“推测”
现在请同学们在讲述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自选一句,试着说说推测的依据。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一处,到一句,再到自由找句子说出推
测的依据,再次体现举一反三的设计理念和“教——扶——放”的教学过程。
五、对比阅读,回应核心问题
1.同样是写琥珀的形成过程,课文和课后的“阅读链接”相比,同学们更喜欢哪个呢?(学生发言,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
2.同学们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有不同的感受。读完这样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我们再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出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呢?
生:我们推测的主要依据是这块琥珀的样子和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既是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也利用这两个文本再次回到核心问题,让学生明白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琥珀形成的一般过程(科学知识)。
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松脂球————琥珀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内容略)。
2.推荐阅读:本文选自德国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这是一部以童话形式介绍自然科学常识的科普著作集,一共有15个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