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7 16: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第二单元检测题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1.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 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2. 宋太祖时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路。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据此宋代转运使
A.总揽地方军事、财政大权 B.中央设置的监察地方的职官
C.其职责变化表明地方权力增大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 《宋史》载:“元昊虽数胜,然死亡疮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材料所述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宋夏之间的战争 B.宋辽之间的战争 C.澶州之战的后果 D.澶渊之盟的影响
4.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5.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中的“胡虏”“匈奴”指的是(  )
A.西夏 B.辽 C.蒙古 D.金
6. 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其原因有(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②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引进了日本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 《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这段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
①占城稻传入中国 ②朝廷指导农民种植占城稻
③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 ④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9.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10. 2017 版《射雕英雄传》第一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教丘处机得知郭、杨二人妻子均怀有身孕,将随身带的匕首当做见面礼,并为孩子们赐名:郭靖、杨康。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勿忘靖康之耻,这是指哪一事件?( )
A.金灭北宋 B.金灭南宋 C.辽灭北宋 D.辽灭南宋
11.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A.

在五代十国后统一中国
B.

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
C.

是在12世纪被

灭亡的
D.



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12. 如图为五代十国至元朝历史的演变示意图,对图中①②所示朝代解释准确的是( )
1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选项不能佐证该文观点的是( )
A. 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 B. 都城开封城内外遍布商店铺席
C. 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D.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14. 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 )
A.手工业区域分工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海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15. 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6. 《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 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 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 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 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17. 《元史·地理志》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了(  )
A.元的建立结束了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
B.行省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C.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D.元朝的大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与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18. 海上丝路盛于宋元,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从科技角度看,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  )
①指南针的应用  ②造船业发达 ③“交子”在市场上流通 
④政府的鼓励政策 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19. 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
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 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 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20. 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这段材料说明(  )
A.宋朝时期,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B.元朝时期,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C.宋朝时期,政府已经开始对台湾地区进行管辖
D.元朝时期,福建晋江县归属于澎湖巡检司管辖
21. 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C.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22.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史书的典范。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 )
23.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革新很难推广和服务于社会,如北宋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而15世纪末,印刷术传人欧洲后,大量印刷人文思想著作和大众文学,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如鲁迅所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落后保守的思想 B.行业之间的隔绝 C.分散的小农经济 D.封闭的技艺传承
24. “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这里,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 )
A.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 D.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25.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装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二、综合题(26题13分,27题12分,共25分)
26. 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召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高帝纪下》
材料二:中国古代入仕群体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东晋南北朝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 地理志》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所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个少数民族?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5分)
(2)根据表格分析中国古代统治阶层中出现的重要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政治原因。(4分)
(3)材料三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指的是什么?为加强对超越“汉、隋唐、宋”幅员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元朝统治者设置了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请你举1例说明。 (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
北方 974 149 492 466
南方 262 65 405 1038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 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开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 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城有哪些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4分)
(4)如果你选用以上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你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ACD 6—10 CAABA 11—15 CCDAD 16—20 AADDC 21—25 DBCAA
二、综合题:
26题:
(1)鲜卑族。(1分)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联汉姻等。(列举两个即可得2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分)
(3)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分)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掌管西藏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等地。(列举一例即可得2分)
27题
(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
(2)特点:人口稠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区与居住区交错,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商品交易时间延长等。
(3)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达,物产丰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船上装有指南针;地理知识的进步;等等。
(4)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