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2.《三字经》中写道:“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材料中隋朝“一土宇”的标志是( )
A.推行汉化政策 B.开通大运河 C.杨坚建隋 D.隋朝灭陈
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 (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4.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5.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
A. 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 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 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6. 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7. “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而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发达。”材料表明科举制 ( )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流动
C.根据血缘关系选拔人才 D.会使名门望族败坏名声
8.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749年,官仓储粮量共有粟米9600多万石,长安、洛阳地区的官粮仓里粮食堆积如山,甚至达到‘陈腐不可较量’的地步。”材料说明了( )
A.“开元盛世”时的粮食丰收 B.武则天的横征暴敛
C.“开元盛世”时的经济繁荣 D.安史之乱时的官僚腐败
9. 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10. 河南卫视春晚中展现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的节目《唐宫夜宴》单个视频在微博有累计1000万次观看,“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话题在微博有近亿次阅读量。下列有关唐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开创了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 B.唐朝经济繁荣,已经出现了交子
C.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词曲创作的黄金时期 D.唐太宗统治期间被称为“贞观之治"
11. 柳宗元写道:“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这首诗反映出唐朝( )
A.经济发展迅速 B.民族关系和睦 C.科学技术发达 D.人口数量增加
12.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
A.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粉泊 B. 停杯共说远行期,人蜀经蛮远别离
C.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13.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
①听魏征的故事 ②读李白的诗 ③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④读《资治通鉴》
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
14. 黄仁宇认为,迄至武则天御驾归西之日,她的帝国没有面临到任何真实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武则天的统治起到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史称“武周之治”。这些评价主要是基于她( )
A.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发展 B.稳定朝政打击守旧势力
C.开创殿试选拔优秀人才 D.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展
15. 据史料记载: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材料反映出的社会现象是( )
A. 宦官专权 B. 外重内轻 C. 藩镇割据 D. 外戚乱政
16. 宋代人洪迈谈唐诗时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这表明唐诗繁荣的原因是( )
A. 时局动荡不安 B. 题材内容广泛 C. 创作氛围宽松 D. 诗人地位提高
17. 天宝末年,唐玄宗终日寻欢逐乐,把政事交与利欲熏心的权臣李林甫、杨国忠,把镇守北方三镇的兵权交与野心勃勃的安禄山,他们钩心斗角,争权夺利。这说明唐朝衰亡是因为( )
A. 宦官专权 B. 赋役繁重 C. 藩镇割据 D. 朝政腐败
18. 《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19. 1837年,英国人枯宁汉姆根据《大唐西域记》(根据玄奘口述编辑而成)法文译本,确认了在印度多地发现的石刻铭文是古代佛教的遗物。由此可知 ( )
A.唐代丝绸之路形成的推论得以证实 B.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最接近历史真相
C.文献史料与历史遗存可以相互印证 D.历史叙述应基于对历史遗存的研究
20. 《通典·食货上·历代盛衰户口》中记载:至开元十三年,“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益……远适数千里,不持刀刃。”出现上述盛世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重用贤人 B.重视生产 C.提倡节俭 D.强化皇权
21. 唐诗《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学者郭沫若写道“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些事件共同体现了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 B.中日关系友好 C.文化辐射周边 D.诗歌艺术高超
22. 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
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D.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
23. 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4. 某历史学习小组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史实整合成一个学习单元。该单元的学习主题应是唐朝的 ( )
A.建立与统一 B.巩固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兴盛与衰亡
25. 在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①统治腐朽,宦言专权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园苦 ③连年的灾荒 ④统治者实行暴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26题13分,27题分,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经济发展指数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一百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的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概括其对唐朝发展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因素。(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
材料一:文学览胜一:唐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文学览胜二:宋词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三:文学览胜三:元曲 --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2分)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2分)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2分)
(4)综上,你认为中国古代国家的繁盛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D 4.C 5.A 6. A 7.B 8.A 9.C 10.D 11.B 12.C 13.D 14.A
15.B 16.C 17.D 18.C 19.C 20.D 21.C 22.D 23.C 24.D 25.B
二、综合题:
26题
(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分)
(2)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3分)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2分)
(3)"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 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大进"和"大出"各答出一点,4分)
(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任答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27题:
(1)表现:①唐都长安城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②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市坊分开。 ③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商业区与居民区分开;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等。④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任意写出一点得2分)
(2)发展盛况:①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为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②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任意写出一点得2分)
原因:①由于南宋改都城为临安以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②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著名的商业城市;③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宋代杭商贸易发达等。(任意写出两点得2分)
(3)史实:①为加强对西藏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②为加强对台湾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标志着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任意举一例得2分)
共同认识:元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盛与汉唐。(意思相近得2分)
(4)启示: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坚持对外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④国力的强盛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促进国力的增强等。(任意写出两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