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两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两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17: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文言文二则
本课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讲的是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的故事。《书戴嵩画牛》则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会组词并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伯牙鼓琴》。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文中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伯牙鼓琴》:体会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书戴嵩画牛》:要认真观察生活,做事不能凭空想象。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背诵《伯牙鼓琴》。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交流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除了唐诗宋词,除了元曲杂剧,还有一种篇幅短小的故事散文在文学宝库中大放异彩。它们有的已经浓缩为今天的一个成语,意涵丰富,有的则借故事告诉人们某些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篇短小精悍、蕴含丰富的小文章,借此来体会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诵读要求: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读准文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节奏。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伯牙鼓琴》
1.文中怎样描述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擅长听琴的?(文中多次用比喻来写伯牙“善”弹琴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用比喻来写锺子期“善”听琴的感受。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都很生动形象,从而突出了弹琴者与听者之间达到的“知音”的境界。无论伯牙如何弹奏,锺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文中哪句话能表现两人的友情?(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书戴嵩画牛》
1.第1自然段写杜处士十分珍爱戴嵩的那幅《牛》有什么作用?(与下文形成对比。杜处士把那幅画当成宝物,十分珍爱,越是如此,当下文写出画中不妥当之处时,就越有讽刺效果。)
2.牧童为什么能看出画的问题?(因为牧童平日放牛,对牛的习性十分熟悉,同时也说明牧童是一个十分细心的孩子,平日注意观察,所以才能发现画的问题。这对人是一个启示。)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伯牙鼓琴》通过写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的事,赞扬二人之间真挚的友情。
《书戴嵩画牛》通过写牧童指出“戴嵩《牛》”中的问题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课堂小结
本课包含两篇课文,一篇是《伯牙鼓琴》,一篇是《书戴嵩画牛》。由于作文年代离我们比较远,所以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帮学生进行文意疏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进行点拨,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由此步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明确故事要说明的道理。从而给学生以教育和启示。
附译文:
《伯牙鼓琴》: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本文是两篇文言文,都与艺术有关,《伯牙鼓琴》是音乐,《书戴嵩画牛》是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诵读时,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学会断句,把握好节奏。在教学《伯牙鼓琴》时,重在方法的传授,让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知晓方法,理解文意;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重在让学生自学质疑,通过交流讨论,探究文章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时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给予适当的点拨,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有创意地叙述故事,既深化理解,又促进识记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