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顾茅庐 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PPT)+教案+素材+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三顾茅庐 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PPT)+教案+素材+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21:35:42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新课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三顾茅庐
罗贯中
三 顾 茅 庐
拜访
茅草屋
文题解读
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顾”即“拜访”,茅庐“指”草庐“。描述的是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第一课时
新知认知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背景介绍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第三次拜访开始写起。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作者简介
拜谒  侥幸   拱立 半晌
纶巾 鹤氅 末胄 愧赧
谬举 迄无所就 箪食壶浆
倾颓 存恤 殆尽 疏懒
鄙贱 如雷贯耳  顿开茅塞
读一读
(yè)
(jiǎo)
(ɡǒnɡ)
(shǎnɡ)
(ɡuān)
(chǎnɡ)
(zhòu)
(nǎn)
(miù)
(qì)
(dān)
(tuí)
(xù)
(dài)
(lǎn)
(bǐ)
(guàn)
(sè)
如雷贯耳:
思贤如渴: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不胜愧赧 屏人促席:
奸臣窃命: 而不知存恤:
总揽英雄: 惟将军图之:
记一记
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比喻迫切地想寻求有才德的人。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因羞惭而脸红。
靠近。
篡夺国家权力。
爱惜,体恤。
广为延揽。
考虑。
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小说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2.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整体感知。
1.小说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刘备、诸葛亮、张飞。主要写刘备和诸葛亮。
2.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3.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4.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能成功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能成功。之所以三请能成功靠的是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5.再读课文,从总体印象上说说你了解到的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淡然处世、不慕荣利、雄才大略。
随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 ,名本,号________ ,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A.侥幸(jiǎo)  拱立(gǒng)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B.鹤氅(chǎng) 存恤(xù) 鄙贱(bǐ) 末胄(zhòu)
C.教诲(huì) 侍立(shì) 造逆(nì) 疏懒(lǎn)
D.纶巾(lún) 愧赧(n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D
2.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思贤如渴  玄德  衣襟  属咐
B.经事奇才  豪杰  造逆  谬举
C.如雷贯耳  拜揭  犹然  施礼
D.顿开茅塞  鼎足  荒芜  避席
D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文题解读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茅草屋。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顾”即“拜访”,茅庐“指”草庐“。描述的是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三、新知认知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四、预习交流
1.作品及作者。
《三顾茅庐》节选自《 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 即《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相关背景。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刘玄德)听徐庶(徐元直)和司马徽(司马德操)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事情。
3.关于人物。
(1)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字词检查。
(1)正音。
拜谒(yè)  侥幸(jiǎo)  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 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 倾颓(tuí)
存恤(xù) 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
(2)积累词语。
如雷贯耳: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寻求有才德的人。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句子翻译。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五、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小说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明确:刘备、诸葛亮、张飞。主要写刘备和诸葛亮。
2.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3.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4.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能成功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明确:能成功。之所以三请能成功靠的是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5.再读课文,从总体印象上说说你了解到的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淡然处世、不慕荣利、雄才大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三顾茅庐,留下一段佳话。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刘备是如何体现诚意的。
七、随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 ,名本,号________ ,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2.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侥幸(jiǎo)  拱立(gǒng)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B.鹤氅(chǎng) 存恤(xù) 鄙贱(bǐ) 末胄(zhòu)
C.教诲(huì) 侍立(shì) 造逆(nì) 疏懒(lǎn)
D.纶巾(lún) 愧赧(n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思贤如渴  玄德  衣襟  属咐 B.经事奇才  豪杰  造逆  谬举
C.如雷贯耳  拜揭  犹然  施礼 D.顿开茅塞  鼎足  荒芜  避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三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一读课文,读完后抓住重点词句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2.二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三国演义》介绍。
“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
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
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三国志》《三国演义》及本文故事的相关背景。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初步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故事情节。
4.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 ,名本,号________ ,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 )  纶巾( )  末胄( ) 愧赧( ) 倾tuí( ) 存xù( )
殆尽( ) 疏lǎn( ) bǐ( )贱 如雷guàn( )耳 顿开máo( )塞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 )
A.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5.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6.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7.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
2.理清文章脉络。(文中标记)
3.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能成功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明确:
4.再读课文,从总体印象上说说你了解到的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二、随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 ,名本,号________ ,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2.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侥幸(jiǎo)  拱立(gǒng)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B.鹤氅(chǎng) 存恤(xù) 鄙贱(bǐ) 末胄(zhòu)
C.教诲(huì) 侍立(shì) 造逆(nì) 疏懒(lǎn)
D.纶巾(lún) 愧赧(n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思贤如渴  玄德  衣襟  属咐 B.经事奇才  豪杰  造逆  谬举
C.如雷贯耳  拜揭  犹然  施礼 D.顿开茅塞  鼎足  荒芜  避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三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一读课文,读完后抓住重点词句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2.二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三国演义》介绍
“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
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
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三国志》《三国演义》及本文故事的相关背景。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3.初步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①):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②③):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④):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4.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 ,名本,号________ ,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
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鄙)贱 如雷guàn(贯)耳 顿开máo(茅)塞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C)
A.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解析:A项“光阴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是主谓短语,无法与介词“对”搭配成介宾短语。B项“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D项“箪食壶浆”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5.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兴复汉室,建立功业。
6.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7.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讲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草堂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的故事。
2.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3.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能成功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明确:能成功。之所以三请能成功靠的是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4.再读课文,从总体印象上说说你了解到的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淡然处世、不慕荣利、雄才大略。
二、随堂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 ,名本,号________ ,__________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2.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侥幸(jiǎo)  拱立(gǒng)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B.鹤氅(chǎng) 存恤(xù) 鄙贱(bǐ) 末胄(zhòu)
C.教诲(huì) 侍立(shì) 造逆(nì) 疏懒(lǎn)
D.纶巾(lún) 愧赧(n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思贤如渴  玄德  衣襟  属咐 B.经事奇才  豪杰  造逆  谬举
C.如雷贯耳  拜揭  犹然  施礼 D.顿开茅塞  鼎足  荒芜  避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