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学案+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学案+同步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21:37:26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三顾茅庐》同步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5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ǎn。”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汉室末胄( )  晋谒( )  愧nǎn(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疏”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 ( )(2分)
A.分散  B.事物间距离大  C.疏忽,粗疏
(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   描写,并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推睡不起(推动,移动)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B.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C.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D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B.南阳野人,疏懒性成 C.刘璋非立业之主 D.身未升腾思退步
4.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亮乃一耕夫耳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 B.先生之言 此非聘大贤之礼
C.而智术浅短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 D.挟天子以令诸侯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们。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B.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C.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D.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特朗普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商业合同和双向投资协议总金额超过2500亿美元以上,刷新世界经贸合作新纪录。
B.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C.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D.中国不仅有践行“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8.对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比喻)
B.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比喻)
C.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反问)
D.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比喻)
9.从分句间语义关系看,下列复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③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④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挟天子以令诸侯。 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B.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C.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译文: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信义等著作在四海发行。
D.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11.对文章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重点写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
D.本文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如张飞脾气暴躁的特点,可以通过第一段中张飞的话“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看出来。
12.填空题。(8分)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人,小说家。《三国演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请你写出四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三顾茅庐》的内容,运用对联知识,写出下联。(2分)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B.古人的“名”是出生后父母取的,而“字”则一般是成年后取的。但字与名在意义上通常存在一定的联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意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
C.古人称自己时常用恭谦之辞。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等。
D.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赤壁之战,其中“周郎”指的是周瑜,“铜雀”指的是刘备修建的铜雀台,“二乔”指的是大乔和小乔。
14.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5分)
(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3分)
(2)由《三国演义》衍生出一些歇后语,请你补写下面的歇后语,并任选一个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5分)
①刘备借荆州——(      )
②徐庶进曹营——(      )
③张飞穿针——(      )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著作,一直为历代文人骚客所评说。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回味经典。(4分)
①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_______之战,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
②杜甫在《蜀相》中曾这样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歌颂的是诸_________。请写出有关此人最感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中,大家对“桃园结义”津津乐道,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3分)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10分)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侯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1.选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张飞莽撞的性格特征?(2分)
2.诸葛亮明知刘备在阶下等候,为什么“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2分)
3.诸葛亮醒后所吟诗的末句中“迟迟”两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①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②徐徐、缓慢的样子。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恰当?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3分)
4.选文中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等候,当时刘备想些什么呢?(50字左右)(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同 学
邓洪卫
①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宰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还让许攸叫他宰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宰相呢 许攸很难受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操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
②多年以后曹操果然做了宰相。许攸呢 在曹操手下做一个谋士。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是称曹操为阿瞒。不光私下里这么叫,在许多公共场合也这么叫。有一次,曹操为一件棘手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在相府开一个高级政治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官员,气氛十分严肃。这时,许攸走到曹操跟前,拍着曹操的胳膊说,阿瞒,你怎么这么笨呢,简直是一头猪,你只需这么做,准能解决问题。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
③谋士程昱来见曹操。程昱说,我听说,一个人的小名,只有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才能使用,而这小名应由他的父母兄弟来称呼。许攸不过是您的一个同学,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您的小名,这无异于羞辱丞相。您为什么不怪罪于他呢 曹操说,许攸不仅仅是我的同窗好友,而且是我的救命恩人。小时候,我特别顽皮,有一次,爬到树上去摘桑葚吃,一不小心,跌到树下的污水塘里,是许攸把我从塘里拉出来,才救了我一命。许攸对我有救命之恩,我怎么能因为他叫我的小名,就治罪于他呢
④程昱说,自三皇五帝开始,礼仪一直传到今天。您作为一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许攸虽然跟您交谊深厚,但他只是您的一个下属而已,下级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上级,而不能因为救过您的命就可以随意冒犯您的威严。请丞相尽快制止他这种行为。
⑤曹操说,一年有四个季节,四季有它不同的特点。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习惯。许攸叫我的小名,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习惯而已,这丝毫不影响他给我带来许多有益的一面。我记得当年我与袁绍战于官渡,两军相持不下。当时,我的粮草只够维持三天,是许攸从袁绍那里过来投奔我,给我出谋划策,才使我一鼓作气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如果当初没有许攸的计策,我早已被袁绍所灭,就不会有我今天宰相的职位,更谈不上宰相的威严。与许攸的功劳相比,他叫我的小名是多么不足一论呀!
⑥程昱不再说什么,只好退了出去。
⑦许褚、张辽等许多武将也多次来找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劝退。
⑧这一年,许都大旱,粮食歉收。曹操问许攸该怎么办。许攸说,一方面,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另一方面,达官显贵家里却用成堆的粮食酿酒,造成许多粮食浪费。当务之急,应该禁止这种浪费粮食的事情发生。曹操立刻传令,全城即日起禁止饮酒,违令者斩。曹操还令许褚、张辽等武将昼夜巡逻,如遇饮酒之人,就地正法。
⑨晚上,曹操悄悄把许攸领进相府,说,别人不准喝酒,老同学例外,今日得闲,咱俩好好叙叙旧。
⑩许攸晃晃摇摇离开相府,已是深夜。天空一轮明月虚悬,许都城的街道清清白白。许攸伸了伸胳膊,微风拂面,许攸关关节节都舒坦。
忽地,马蹄声疾。大将许褚奉丞相之命巡夜。许褚令军校将饮酒之人拿下。
许攸叫,我跟阿瞒饮酒,何罪之有
许褚抬手,长枪一抖。许先生像秋天的树叶,飘落在地上。
许攸的葬礼在一天清晨举行。全城百姓都聚拢来争看这位据说是丞相的绝顶聪明的老同学。响器班在哀伤地吹打,城中最好的歌手在动情地唱着挽歌。曹丞相哭得最悲伤,几欲昏过去,旁边的侍从看到他的嘴在不停蠕动着,终于努力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还有谁叫我阿瞒呀!
曹操被侍从努力拉出灵堂,文武百官也跟了出来。
最后走的是行军主簿杨修。
杨修拍了拍许攸的棺木,叹道,你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呀!
杨修还说,丞相的话,你怎么能当真呢
(有删改)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2分)
2.小说中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3分)
3.品析下面描写曹操的句子。(两句中任选一句)(3分)
(1)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
(2)旁边的侍从看到他的嘴在不停蠕动着,终于努力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还有谁叫我阿瞒呀!
4.文中多次写许攸和曹操的关系以及许攸对曹操的贡献,这对刻画曹操的形象和性格有什么作用 (3分)
5.这篇小说以“同学”为题有什么深意 可以改为“许攸之死”吗 (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9分)
体裁:传记 作者:陈寿
选篇理由:在《三顾茅庐》里,诸葛亮洞察时势,高瞻远瞩,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对策,让我们见识了他的卓越才华。而下面的《诸葛亮传》选段中,作者叙述了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挽救了蜀军的故事。《三顾茅庐》艺术性强,《诸葛亮传》史实性浓。
先主①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②,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③’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删改)
【注】①先主:即刘豫州,刘备。②芟夷大难:消灭主要敌人。③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弩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之末连细绢也穿不透。弩,用机括发射箭矢的弓;鲁缟,产自鲁国的一种很薄的白细绢。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不如早与之绝 绝:________
(2)若事之不济 济:________
(3)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 遣: ________
(4)引军归邺 引: ________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权勃然曰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B.与曹操并争天下 安能复为之下乎
C.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D.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是怎样说服孙权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的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
1.(1)Zhòu yè 赧 (2)头带纶巾 头戴纶巾  (3)C (4)肖像 比喻
2.A解析:推:装作,假装。
3.C解析:A.所以:古义,用来……,表依据;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野人:古义,生活在乡间的人;今义,未开化的人。C.立业:建立事业。D.退步:古义,引退;今义,落后。
4.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虚词的能力。A项,是/就;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表转折,可是/表顺承;D项,连词,来/介词,把。
5.C解析:“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与语境不符。
6.C 解析:句中分号均应改为冒号,表示下句是总结得出的结论。
7.D 解析:A.词语重复,“超过”与“以上”去掉一个。B.语序不当,改为“推举、讨论、表决”。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措施”。
8. C
9.B解析:①为转折关系,②③为假设关系,④为因果关系。
10. C 解析:正确的翻译是: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
11.B解析: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论述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12.(1)罗贯中 本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三国矛盾斗争 通俗 简练 明快
(2)(示例)三顾茅庐 鼎足三分 舌战群儒 锦囊妙计
(3)刘玄德三顾茅庐
13.D
14.(1)【示例】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等。(任选三个即可)
(2)①有借无还 ②一言不发 ③大眼瞪小眼
故事情节略
(3)①赤壁 曹操、周瑜
②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示例:刘备、关羽、张飞是为了“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而桃园结义的。今天,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也需要交志同道合、有崇高理想的朋友,不能无原则,意气用事。
二、
(一)
1.要用麻绳缚来诸葛亮;要去屋后放火
2.是为了考验刘备的诚心和耐性。
解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从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而不得见可看出,诸葛亮有考验其诚心和耐性的意味。
3.(示例1)①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了出来。
(示例2)②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含意。诗的意思是:谁在大梦中最先觉醒,今生的事情我自己知道。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光慢慢地移动。该诗刻画出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4.(示例)诸葛亮是当今的大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得到他将得到天下。古人曾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诚心诚意一定会打动他。
解析:根据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来揣摩他此时的心理,要写出他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意图。
(二)
1.曹操的小名
2.虚伪、狠毒、虚荣。
3.(1)曹操的“哈哈大笑”表面上看,显示了其宽广的胸怀,实则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和不快,此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他虚伪的个性。
(2)曹操的话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表面上是痛惜失去同学,实质上是表明:今后谁还敢对我不敬呀!
4.多次写许攸和曹操的情谊深厚以及许攸的贡献,突出了曹操最终对许攸的无情、狠毒,凸显出曹操的阴狠与虚伪。
5.以“同学”为题,既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关系,更体现出曹操和许攸关系的不一般,这样,更能表现曹操的狠毒之极、虚伪之至。若改为“许攸之死”则表达不出这种强调的效果了。
(三)
1.(1)决裂 (2)成功 (3)派遣 (4)带领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项,……的样子/连词,表转折,然而;B项,下面/下属;C项,均为“抵挡”;D项,侍奉/事情。
3.(1)将军您估量自己的军力来看如何对待目前的局面:如果能够凭借吴、越的军队去和中原(的曹操)对抗,不如早点儿和他决裂;如果不能够抵挡的话,为什么不放下兵器,捆束铠甲,向北面称臣去侍奉他? (2)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罢了,尚且守住道义(而自杀),不辱自己的志节,何况刘豫州这汉朝王室的后代,(他的)杰出的才能举世无双,众多士人仰慕他,就像水流向大海一般。
4.首先要求孙权打定主意,抗衡曹操或者俯首称臣,不能犹豫;其次分析自己的实力,又指出曹操的劣势。这样,孙权终于下决心,联合刘备抗曹。
5.诸葛亮是一个能洞悉形势做出英明决策的人,具有卓越的辩才和远大的政治眼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第二课时
人物解读。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

课文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刘备的?
“诚心诚意”是什么意思?
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刘备: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4.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思考: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直接描写:
a.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外貌,表现诸葛亮的卓尔不群;
b.通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表现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及不贪恋富贵功名,知恩图报的特点;
c.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动作,表现诸葛亮处世持守谨慎的特点。
侧面烘托:
a.通过写后人所作诗句,侧面烘托了诸葛亮才华横溢的形象特点。
b.通过写刘备的礼贤下士,表现了诸葛亮卓尔不群。
曹操战胜了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江东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但君主昏庸。
将军您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5.合作翻译《隆中对》节选
6.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哪些内容?强调了什么问题?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强调人谋的重要性。
有政治头脑,有见识,雄才大略。
7.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受刘皇叔之恩,不容不出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知恩图报
淡泊名利
诸葛亮: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若非刘备一片赤诚,他绝不出山,可见其本心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备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从文中找出描写关羽、张飞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在拜见诸葛亮的途中是怎样表现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虽反对拜谒,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和修养。说明他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反对拜谒,语言粗俗不堪,不计后果。说明他暴躁、鲁莽。
2.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前,为什么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张飞无礼
通过鲜明对比:凸显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点。
关公反对
玄德
欲见大贤
玄德
怒叱责备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思考,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作了铺垫。
2.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3.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4.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邀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5.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
宜之计。
6.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7.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涉及史料,
难以用白话演绎。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优美、典雅、精练的特点。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8.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
示例:是金子总会发光,终老山林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成就,孔明学富五车,其他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也许躲在山里写写文章、谱谱曲子,也能够光芒万丈。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形象鲜明。
如对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谒诸葛亮,刘备的态度与关公及张飞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关公和张飞都不太同意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但是两人的不同反应也体现出两人性格的不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关公稳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也表现了张飞性格暴躁、鲁莽的形象特点。
作者在文章前两段着重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求见诸葛亮的经过,并未从正面对诸葛亮作过多的描写,这样既使得文章情节充满了张力,给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蒙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而第三段则主要记述了刘备面见诸葛亮求赐教,诸葛亮隆中出对策,突出了诸葛亮的惊世才干和宏谋伟略,而对其他次要人物则未作过多描述。第四段则简略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巧设铺垫。
教师寄语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事业发达,国家兴旺。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旷达胸襟,修身养性,提升自我,
做社会的栋梁之材。
随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 作用何在?
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诸葛亮的外貌描绘,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飘然如同神仙的非凡气质。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3.“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美玉”指司马德操、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
4.读《隆中对》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请概括。
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2)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人谋的重要性。
(3)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有政治头脑、有见识、有雄才大略等。
5.“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作业布置
进行一次小练笔,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描写一个《三国演义》中你熟知又感兴趣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若渴 志向远大
关羽:委婉劝阻 顾全大局
张飞: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诸葛亮: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衬托
礼贤下士,得旷世奇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刘备用诚心感动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还请诸葛亮出山为其效力,接下来继续分析文章内容。
二、人物解读
(一)刘备形象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课文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刘备的?
明确:“诚心诚意”
4.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结: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诸葛亮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思考: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1)直接描写:
a.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外貌,表现诸葛亮的卓尔不群;
b.通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表现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及不贪恋富贵功名,知恩图报的特点;
c.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动作,表现诸葛亮处世持守谨慎的特点。
(2)侧面烘托:
a.通过写后人所作诗句,侧面烘托了诸葛亮才华横溢的形象特点。
b.通过写刘备的礼贤下士,表现了诸葛亮卓尔不群。
2.合作翻译《隆中对》节选。
曹操战胜了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江东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但君主昏庸。
将军您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3.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哪些内容?强调了什么问题?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强调人谋的重要性。
有政治头脑,有见识,雄才大略。
4.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受刘皇叔之恩,不容不出→知恩图报;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淡泊名利
小结: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若非刘备一片赤诚,他绝不出山,可见其本心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备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三)关羽和张飞
1.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明确:虽反对拜谒,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和修养。说明他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确:反对拜谒,语言粗俗不堪,不计后果。说明他暴躁、鲁莽。
2.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前,为什么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明确:通过鲜明对比:凸显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点。
三、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思考,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作了铺垫。
2.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
明确: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3.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4.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邀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5.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6.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7.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明确: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优美、典雅、精练的特点。
8.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明确: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四、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
示例:是金子总会发光,终老山林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成就,孔明学富五车,其他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也许躲在山里写写文章、谱谱曲子,也能够光芒万丈。
五、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六、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形象鲜明。
如对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谒诸葛亮,刘备的态度与关公及张飞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关公和张飞都不太同意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但是两人的不同反应也体现出两人性格的不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关公稳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也表现了张飞性格暴躁、鲁莽的形象特点。
详略得当,巧设铺垫。
作者在文章前两段着重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求见诸葛亮的经过,并未从正面对诸葛亮作过多的描写,这样既使得文章情节充满了张力,给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蒙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而第三段则主要记述了刘备面见诸葛亮求赐教,诸葛亮隆中出对策,突出了诸葛亮的惊世才干和宏谋伟略,而对其他次要人物则未作过多描述。第四段则简略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七、教师寄语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事业发达,国家兴旺。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旷达胸襟,修身养性,提升自我,做社会的栋梁之材。
八、随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 作用何在?
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诸葛亮的外貌描绘,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飘然如同神仙的非凡气质。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3.“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美玉”指司马德操、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
4.读《隆中对》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请概括。
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2)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人谋的重要性。
(3)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有政治头脑、有见识、有雄才大略等。
5.“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九、作业布置
进行一次小练笔,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描写一个《三国演义》中你熟知又感兴趣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三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一读课文,读完后抓住重点词句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2.二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人物解读
(一)刘备形象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
2.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批注)
明确:
(1)体现在语言上: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3.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课文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刘备的?
明确:
4.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小结: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诸葛亮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思考: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1)直接描写:
a.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外貌,表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
b.通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表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动作,表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侧面烘托:
a.通过写后人所作诗句,侧面烘托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通过写刘备的礼贤下士,表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
2.合作翻译《隆中对》节选。
3.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哪些内容?强调了什么问题?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4.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小结: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若非刘备一片赤诚,他绝不出山,可见其本心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备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三)关羽和张飞
1.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明确: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确:
2.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前,为什么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明确:
二、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思考,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什么作用?
明确:
2.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
明确:
3.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4.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邀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5.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
6.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
7.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明确:
8.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明确: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三、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2.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
示例:是金子总会发光,终老山林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成就,孔明学富五车,其他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也许躲在山里写写文章、谱谱曲子,也能够光芒万丈。
四、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对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谒诸葛亮,刘备的态度与关公及张飞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关公和张飞都不太同意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但是两人的不同反应也体现出两人性格的不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关公稳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也表现了张飞性格暴躁、鲁莽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章前两段着重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求见诸葛亮的经过,并未从正面对诸葛亮作过多的描写,这样既使得文章情节充满了张力,给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蒙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而第三段则主要记述了刘备面见诸葛亮求赐教,诸葛亮隆中出对策,突出了诸葛亮的惊世才干和宏谋伟略,而对其他次要人物则未作过多描述。第四段则简略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六、随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 作用何在?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4.读《隆中对》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请概括。
(2)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3)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5.“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七、作业布置
进行一次小练笔,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描写一个《三国演义》中你熟知又感兴趣的小故事。
【课后导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1.文中的“玄德”指的是刘备,“关、张”分别指的是 ,文中第二段中画线句子隐含一个成语,即“ ”。
2.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3.其实曹操心中对天下英雄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玄德来品评?玄德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4.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玄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三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一读课文,读完后抓住重点词句同桌相互复述故事。
2.二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人物解读
(一)刘备形象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课文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刘备的?
明确:“诚心诚意”
4.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结: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诸葛亮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思考: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1)直接描写:
a.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外貌,表现诸葛亮的卓尔不群;
b.通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表现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及不贪恋富贵功名,知恩图报的特点;
c.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动作,表现诸葛亮处世持守谨慎的特点。
(2)侧面烘托:
a.通过写后人所作诗句,侧面烘托了诸葛亮才华横溢的形象特点。
b.通过写刘备的礼贤下士,表现了诸葛亮卓尔不群。
2.合作翻译《隆中对》节选。
曹操战胜了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江东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但君主昏庸。
将军您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3.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哪些内容?强调了什么问题?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强调人谋的重要性。
有政治头脑,有见识,雄才大略。
4.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受刘皇叔之恩,不容不出→知恩图报;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淡泊名利
小结: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若非刘备一片赤诚,他绝不出山,可见其本心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备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三)关羽和张飞
1.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明确:虽反对拜谒,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和修养。说明他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确:反对拜谒,语言粗俗不堪,不计后果。说明他暴躁、鲁莽。
2.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前,为什么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明确:通过鲜明对比:凸显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点。
二、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思考,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作了铺垫。
2.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
明确: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3.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4.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邀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5.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6.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7.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明确: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优美、典雅、精练的特点。
8.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明确: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三、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
示例:是金子总会发光,终老山林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成就,孔明学富五车,其他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也许躲在山里写写文章、谱谱曲子,也能够光芒万丈。
四、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形象鲜明。
如对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谒诸葛亮,刘备的态度与关公及张飞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关公和张飞都不太同意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但是两人的不同反应也体现出两人性格的不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关公稳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也表现了张飞性格暴躁、鲁莽的形象特点。
详略得当,巧设铺垫。
作者在文章前两段着重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求见诸葛亮的经过,并未从正面对诸葛亮作过多的描写,这样既使得文章情节充满了张力,给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蒙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而第三段则主要记述了刘备面见诸葛亮求赐教,诸葛亮隆中出对策,突出了诸葛亮的惊世才干和宏谋伟略,而对其他次要人物则未作过多描述。第四段则简略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六、随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 作用何在?
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诸葛亮的外貌描绘,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飘然如同神仙的非凡气质。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3.“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美玉”指司马德操、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
4.读《隆中对》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请概括。
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2)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人谋的重要性。
(3)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有政治头脑、有见识、有雄才大略等。
5.“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七、作业布置
进行一次小练笔,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描写一个《三国演义》中你熟知又感兴趣的小故事。
【课后导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1.文中的“玄德”指的是刘备,“关、张”分别指的是 ,文中第二段中画线句子隐含一个成语,即“ ”。
关羽、张飞 ; 望梅止渴
2.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是,只是为了试探刘备。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
3.其实曹操心中对天下英雄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玄德来品评?玄德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才略过人,将来是否会变成他的对手。刘备所说的英雄不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刘备是故意装拙,以图骗过曹操,让曹操不对他起疑心。
4.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备十分惊慌并且将筷子掉在地上,且说是因为打雷而害怕。由此可见刘备是一个反应极快、心计更胜曹操一筹的人。
[解析] 第一问在曹操这句话的后面可找到答案;第二问根据刘备的语言和“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这句话来思考。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玄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备是一个为人低调,城府很深,工于心计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