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好朋友
第二单元第三课学唱《一对好朋友》
教学对象:一年级
教时:第一课时
课型:唱歌课
教材分析: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带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2/4拍,徽调式。歌曲曲调优美,旋律活泼,节奏跳跃紧凑,歌词简单易懂,风趣地刻画出两位小朋友结伴一起劳动,一起回家的欢乐情景,歌颂了小朋友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
设计说明: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儿童教材的来源之一,是真正的儿童游戏和儿歌。“两纲”教育的“生命教育”理念中也提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能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友谊的意义,能够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学习与他人合作。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除了在平时的课里帮他们养成良好的上唱游课的常规习惯外,还顺应了二期课改的潮流,通过积极地分析教材、从教材里挖掘“两纲”的内涵,在隐性的活动、唱游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接受“两纲”理念的熏陶。这一做法在本课中的体现,主要就是从“一对好朋友”出发,整节课的设计都抓住了“合作”、“友情的快乐”等关键词,通过形象的情景创设、有趣的游戏,生动的儿歌,师生、生生互动合作等形式,将歌曲教学、“两纲”中“生命教育”理念的渗透、即兴创作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音乐的丰富多彩,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的过程中,感受歌曲带来的喜悦之情,体会好朋友之间的友谊,感悟同学间合作的快乐,并学会与大家分享快乐。
2. 初步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尝试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连贯地演唱歌曲,基本学会倾听音乐,并能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即兴表演。
3. 以师生对唱、生生对唱等方法以及游戏、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等方式学唱歌曲,初步掌握歌曲的演唱形式,乐于主动与同伴合作。
教学重点:
尝试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教学难点:
1. 能用清晰的吐字来唱好一字多音的旋律和倚音。
2. 和小伙伴一起合作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
教学用具:
钢琴、动物头饰、玩偶等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音乐声中师生问好
3.讨论:请小朋友们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并找找好朋友的优点。
4.出示《一对好朋友》伴奏音乐的幻灯片。
设计说明: 在这里出示图片和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乡村田野的情境中,视听结合,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5.请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老师加以引导学唱。
设计说明: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逐渐引入对“呷呷呷、哞哞哞”象声词的学唱,既有趣味性,同时,又为后面的学唱奠定了基础。
2、 感受音乐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2.老师范唱,学生听记歌词。
设计说明: 教师用小玩偶边范唱边表演,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找找自己喜欢的歌词,既训练了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3、 初学歌曲
1.多媒体呈现歌曲,学生学唱。
设计说明: 多媒体中两个人物形象“小伢伢”和“小妞妞”的配合教唱,增添了歌曲学唱的趣味性,通过学唱让学生体会到拥有友情的快乐!
2.跟着钢琴伴奏,连贯地演唱歌曲。
3.用多种方式演唱歌曲,如:师生对唱、生生对唱等。
设计说明: 师生对唱、生生对唱,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贯彻了“两纲之生命教育”理念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合作”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相互合作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
1.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能跟着歌曲音乐简单地做一些律动。
设计说明: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演歌曲,围绕“合作”、“友情”展开,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合作表演歌曲。
2.合作展示:分组展示合作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设计说明: 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展示合作成果,感受和好朋友合作成功之后的一种自豪感,体会到“合作”带来的愉悦之情!
3.学生自主评价,老师加以总结。
五、揭示主题
1.请小朋友们为我们这首歌取个好听的名字。
2.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设计说明: 总结其实是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一种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 在《一对好朋友》的音乐中,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手拉手走出教室。
4. 教学流程图:
一对好朋友
创设情境 感受音乐 学习歌曲 拓展延伸 点题总结
律动进教室 营造歌曲意境 感受歌曲情绪 熟悉歌曲歌词 初步学 唱歌 曲 多种方式演唱 体会感知快乐 合作表演展示 揭示歌曲主题 总结学习反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