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京腔昆韵》
第一单元 《这一封书信来的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唱、演《这一封书信来的巧》和京剧知识问答,了解京剧行当、唱腔、板式、伴奏等相关知识。
二、学唱《这一封书信来的巧》西皮流水部分,并能做简单的身段表演,从中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和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
三、能积极参与听、唱、演、练等活动,增强对国粹京剧艺术的学习兴趣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和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
教学难点: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和身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女驸马》学生进入课堂,上课!
2、老师问一个问题,安徽地方戏曲大家知道哪些?(黄梅戏)唱一段怎么样?安徽除了黄梅戏还有庐剧、徽剧等,大家知道全国地方戏有多少吗?(360多种)。
2、就一种戏曲是我们国粹?(京剧)说到京剧我们安徽有密切的联系。(京剧的形成介绍。P44)
下面我们就走进传统京剧《定军山》选段《这一封书信来的巧》,来感受一下京剧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 《这一封书信来的巧》
背景介绍:《这一封书信来的巧》取材《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故事讲述了魏蜀交战,诸葛亮决定攻打定军山,调来老将黄忠,用激将法,让黄忠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十日拿下定军山。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在中原彪悍勇猛,威震中原,交战中夏侯渊把将黄忠的的部将擒去,黄忠抓了夏侯渊的侄子。于是夏侯渊派人给黄忠送来书信,约定阵前互换人质。黄忠大喜,便设一计,在互换人质时,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定军山》也是中国第一部电影。
(一)听一听:
1、初听思考:(1)《这一封书信来的巧》是传统戏咬字吐字不属于普通话的有?
(2)黄忠属于哪个行当
(3)唱腔特点?表达了黄忠怎样的心情?
2、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找出答案。
(1)学生回答,然后和老师一起念一念,这是京剧里面的古音、方言音,像小、前是上口音中“尖字”。 安徽湖北的方言差不多。
(2)黄忠行当 :靠把老生 (唱练做打并重) 唱和念白都是本嗓子,
高亢浑厚、苍劲 、有力。
老生:指中老年男子,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口戴胡子(髯口),又称须生,胡子颜色和年龄有关。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是京剧里的重要行当之一。
(3)西皮流水 (有板无眼)1/4拍这里表现黄忠想出妙计后的喜悦和得意
西皮散板 (自由节奏),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气势。
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二)唱一唱:
(1)下面我们学习课本中四通鼓这一段
A 老师范唱。
B 模仿教师学唱 (特别注意三通鼓开始力度加强,四通鼓回到前慢的力度。)表达黄忠发号军令的严肃和不容质疑
C 随范唱完整唱这一段,注意老生的唱腔韵味。
D 分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演唱,体验【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互换演唱,看哪一组演唱的更有韵味。
E 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一封书信来的巧》西皮流水唱段。学生唱四通鼓这一段,边打节拍。
(三)演一演:
(1)老师示范四通鼓这一段的身段动作,学生模仿。
(2)随范唱边演唱边表演。
(3)每一组请个同学展示一下,看看哪个动作、眼神、表情更到位。
(四)练一练:
京剧知识大比拼:分成两组抢答,看哪一组最厉害。
听辨题 :听戏曲片段完成1、2 小题 A《铡美案》B《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哪个是西皮流水唱腔 (A)
(西皮节奏紧凑,唱腔流畅、轻快、活泼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情绪
二黄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稳健、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
2、哪个是老生唱腔?(B)
(老生唱腔: 挺拔、苍劲。 正净唱腔:宽厚雄浑。)
3、以下哪个不是代表丑行的 (B) ( 正净称大花脸)
A 小花脸 B 大花脸 C三花脸
4、京剧伴奏文场包括以下哪个乐器?A (文场弦乐器 武场打击乐器)
A京胡 B板鼓 C小锣 D大锣
5、京剧板式中自由节奏的是?
A 流水板 B慢板
C 散板 D原板
6、京剧形成于哪个朝代 C (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
A宋朝 B 明朝 C清朝
(评价两组答题结果,最后随着儿童演唱视屏唱一遍《这一封书信来的巧》)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封书信来的巧》片段,并且了解了一些 京剧的知识,同学们下课搜集一下《唱脸谱》中有关京剧脸谱的一些知识,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和这些孩子一样,喜欢我国京剧艺术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