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4单元 亚洲弦歌《☆樱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4单元 亚洲弦歌《☆樱花》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7-07 17:0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本《樱花》教学设计
一、创新整合点;
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的工具,指导和引导学
生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子白板多种功能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不断地挑战学习情境
中掌握音乐歌曲的表现力,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预习、自
学、自评和互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通过亚洲有特色的音乐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民族、自然风光等知识体现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要求。本节内容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深入发展,探究亚洲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年龄特点上来看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但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探索知识的欲望强.虽然学生们是首次接触日本音乐,对日本音乐的特点并不了解,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声里面的自然美与余韵美,再结合日本的风土人情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日本音乐在其影响下所表现的性格特征,进而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法分析:
1、情景法: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处于富有乐趣的情景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表现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2、视觉图象法:
通过用视觉图像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又能直观地欣赏画面,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形式。
3、启发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和评价,并掌握音乐中的各要素,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把握歌曲《樱花》的风格和特点。
2、能够用舒缓、平稳的速度演唱歌曲。
3、了解日本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以及半音及全音的区分。
4、日本音乐追求的“余韵美”、少装饰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1)了解日本都节调式的音乐特点。
(2)运用好日本歌曲中“余韵美”的使用。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1、硬件环境
电子白板(单白板),无线网络,教学服务器。
2、教学平台:
腾讯云平台,创新智慧教学平台,基于无线网络教学终端。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环节:
1、预习检测
(1)欣赏3首音乐,并分辨出三首音乐所属的国家。
【师】请同学欣赏三首音乐,请为三首音乐进行分辨并连线。
【生】三首音乐分别是中国的《茉莉花》、韩国的《大长今》、日本的《千与千寻》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听辨三段音乐,感受不同国家音乐的类型,由学生回答音乐的国家以及风格特点,从而更能清晰地分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类型。
(2)出示预习检测试题,由学生总结出正确答案。
【师】下面检查同学们课下预习情况,并将检测试题的正确回答出来。
【生】所有试题都全部回答正确。
【设计意图】:预习检测环节意在检测学生课外自主预习情况。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增强了探索知识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预习的好习惯。
(3)出示亚洲版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亚洲国家有哪些 并结合“考眼力”感受亚洲国家在形象上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观察亚洲版图,并能准确的画出日本的所在位置。
【设计意图】:出示亚洲版图,让学生清楚地标明日本所在的地理位置。这个环节通过学科整合获得更多相关知识,也增进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4)考眼力: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片,并根据服装服饰特点找出正确的国家。
【师】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中的服饰,说出她们的国家。
【生】分别有:中国、越南、缅甸、印度、朝鲜、韩国、日本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服饰图片分辨分属的国家。同时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透镜功能,既让学生进行辨析,又能直观地掌握亚洲国家服饰的特点。
(5)了解日本民俗风情中的多元文化。
【师】日本这个国家有许多著名的多元文化,请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樱花文化、寿司文化、插花文化、动漫文化、和服文化、茶道文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们感知日本的多元文化,感知每一种文化引申的意义。学生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文化内容展开拓展,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2、质疑探究
(1)激情导入
欣赏樱花图片,并结合聆听《樱花》器乐演奏,感受《樱花》这首音乐的乐器使用,并结合中日器乐进行对比拓展。
【师】日本的乐器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加工,演奏方式尽不相同,下面我们来仔细对比一下。
【生】日本乐器中古筝、三味线、尺八等。特征与中国乐器相似,但演奏方式不同。
【设计意图】:对比中日两国的乐器和表演方式,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传统乐器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加工。学生在学习时更要能清楚地分辨乐器的不同的表现力,进而热爱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2)学唱歌曲:
A、聆听音乐;
【师】请同学们认真欣赏音乐旋律,并牢记音乐特点。
B、学唱音乐:
【师】这首音乐旋律简单,请学生们跟随音乐进行逐句的练唱歌曲。
C、演唱处理:
【师】这首歌曲展现着日本的民歌特点,带有句尾拉直演唱的方式,请同学们认真学唱,并找出谱曲中的半音。
【设计意图】:学唱质疑探究环节中采用先欣赏,再学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再反复地结合日本带有“余韵美”的演唱风格进行练唱。在运用句尾拉直的演唱方式进行时,运用了电子白板中的划线功能,找出句尾拉直的半音do和si,mi和fa,加深了解半音的运用方式。
(3)作品分析:
A、都节调式的特点:
【师】日本都节调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同学们要认真观察调式的变化。
【生】由两个相同的小二度加大三度的四度音列构成
B、了解和分析区分全音和半音的使用。
【师】同学们根据出示的小键盘图示,注意3.4 7.1半音在键盘上的位置。
C、《樱花》歌曲的音乐特点:
【师】通过乐曲的分析,同学们能不能分析出歌曲的音乐特点呢?
【师】《樱花》是一首非对称性结构的歌曲,前两小节是引子,具有呼唤性,接下来的四小节是主句,然后主句重复一遍,最后四小节是尾声,整首作品前后呼应。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都节调式”。通过出示的键盘图片,让学生掌握音阶中3.4.7.1中半音的位置,进而掌握五声音阶以及都节调式非对称结构的运用,在教学中使用白板笔圈画出琴键上的半音和全音,并让学生进行区分和辨认。学生可以通过半音的学习,掌握五声音阶的特点。
3、检测延伸
(1)检测交流:
【师】各小组同学练习歌曲,并汇报演唱歌曲的成果,同时并进行小组练唱自评和互评,并结合评价结果填写到相应的表格内。
【生】学生练唱,小组抽签演唱的方式进行自我的评价和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要进行小组合作练习练唱,并由小组集体演唱,点唱的方式进行歌曲的比赛,调动了各小组间的积极性。同时也做到了生生互动。演唱后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的要求进行点评。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学会提升。
(2)拓展延伸:
欣赏日本《四季歌》和中国民歌《龙船调》两首音乐,对比两种民族性音乐的特点。
【师】两首音乐的风格都存在五声调式,同学们在进行对比赏析时,区分两国的音乐特点。
日本民族音乐特点:传统音乐中有半音的使用,带有明显的凄凉和忧伤之感。
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延续传统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1.2.3.5.6的使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进行拓展延伸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掌握中日两国民歌特点的不同。学生通过听辨、分析,不仅拓展了思维模式,还能提高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4)听辨解析:
【师】结合之前了解的亚洲国家的人物形象考听力,区分亚洲国家音乐特点,并根据音乐将相对应的国家填入表格内。
【生】正确答案分别为韩国、越南、中国、泰国、日本、缅甸
【设计意图】:此环节也是拓展延伸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辨析不同国家的音乐,将听辨的答案用电子白板的容器功能来判断答案的正误。这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分析和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更好地区分亚洲国家的音乐特点。
4、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制定的学习目标,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日本多元文化、日本民歌的音乐特点,都节调式的运用,并认真演唱好歌曲。
(2)布置作业:
A、创意性作业:
请同学们用mi音开始由低到高排列成音阶,自己编创音乐旋律。
B、复习性作业:
复习歌曲《樱花》,并使用余韵美的演唱方式,有感情地背唱。
C、预习性作业:
预习并了解印度的民俗风情,音乐文化及音乐特点。
教师寄语
音乐不分国家,音乐不分国界,音乐的魅力就在于你倾心感受时与你产生共鸣的那一抹心动和灵动。
六、《樱花》教学反思
《樱花》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以教材为基点,借助信息技术形成的整合课。这节课不仅突破了教材,而且突破了学科,是一堂生动地音乐课。
本节课我确定了两个目标:
一是唱好这首歌曲,掌握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
二是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了解日本都节调式的音乐特点,以及“余韵美”的使用。
这两个目标既是符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范围,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唱练习的积极性。所以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定的内容为主线贯穿始终。
这节课我在课程建设上也有了很明显地突破,在内容上,补充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在实施上,增加了自学,预习,创作等内容,使课堂生动而富有弹性。
在音乐课堂中,我始终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关注学生本体。
这节课无论是哪个问题的提出,我首先考虑,这个问题提得有没有价值,学生能不能听明白,学生是否愿意跟着你的问题思路走。平时同学们听到日本歌曲时,大家一“耳”便能听出是哪个国家的,但是怎么听出来的,大家也许都没仔细考虑过,所以本节课我就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后面的环节中,通过对歌曲的讲解,通过对比分析的一些手法,引领学生深入歌曲,不但领略到作品不同的风格美,更教会他们学习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是关注音乐本体。
无论是教唱歌曲的过程还是欣赏歌曲的过程,我都引导同学们从音乐要素出发,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解决余韵美特点、句尾拉直的唱法以及半音和全音的区别等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同时,也为将来他们自己进行创编奠定基础。本节课我精心挑选了日本的《四季歌》和中国的《龙船调》两首风格迥异的歌曲作为对比,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的调式对歌曲风格的影响。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诸多的不完美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例如:一是对学生演唱或者展示中评价语言过于简单,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展示环节,每个小组4名学生演唱后,教师没有给予更专业地评价语言;二是在对歌曲本身情感上处理的还不是很到位,主要体现在演唱中,句尾拉直的演唱处理指导地不够透彻,余韵美的演唱特点表现地不明显,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处理好情感;三是教师的语言不太精炼,会有习惯性口音。主要体现在总是把学生当孩子哄,所以总会出现习惯性的尾音,会影响学生感受语言的感知力;四是拓展延伸环节,没有给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对比欣赏了中日两国民族音乐五声音阶和五声调式上一味地讲授,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创作,让这两种音乐类型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创作更好地展现出来。
虽然这节课很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但正是因为有遗憾,才能激励自己一次次地学习和实践。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给自己更多反思和提升的空间,让我的课堂更和谐、更融洽、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