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通学任务单(一)(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通学任务单(一)(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7 18: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通学任务单(一)
学习任务 1.理解青春的价值,激发青春的热情。2.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梳理、探究诗歌中的青春内涵和表达特点
活动1 体味青春情怀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年代和当时的年龄,结合时代背景,完成下面表格。
篇名 写作时间 艺术形象(年龄) 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青春情怀
《沁园春·长沙》 1925年秋 ① 诗人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写 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919年秋 ③ 新文化运动的个性解放精神 ④
《红烛》 1923年 ⑤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奉献、牺牲精神 ⑥
《峨日朵雪峰之侧》 1962年 ⑦ 20岁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22岁被划为“右派” ⑧
《致云雀》 1820年 ⑨ 将自然人格化,寄托光明和自由 ⑩
2.请结合表格内容分析以上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青春特点与时代有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 分析、探究诗歌的表达特点
3.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诗歌一般通过意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欣赏这些诗作,理清作品的情感脉络,理解它们是如何借助丰富的意象得以表现的,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篇名 主要意象 主要思想感情
《沁园春·长沙》 ① 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③ ④
《红烛》 ⑤ ⑥
《峨日朵雪峰之侧》 ⑦ ⑧
《致云雀》 ⑨ ⑩
4.本单元第2课四首诗歌同属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与其抒发的情感有何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梳理、探究小说中的青春内涵和表达特点
活动1 体味青春情怀
1.《百合花》刻画了革命战争时代年轻人的形象,《哦,香雪》描写了改革开放之初山村青年的形象。结合小说中的时代背景等完成下面表格。
篇名 写作时间 艺术形象(年龄) 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青春情怀
《百合花》 1958年 ① 解放战争中个人生命19岁的真实表达 ②
《哦,香雪》 1982年 ③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④
活动2 分析、探究表达特点
2.《百合花》与《哦,香雪》在叙述视角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像诗歌一样,《百合花》与《哦,香雪》两篇小说也善于设置意象,请思考其中的百合花、铅笔盒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通学任务单(一)
学习任务 1.理解青春的价值,激发青春的热情。2.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梳理、探究诗歌中的青春内涵和表达特点
活动1 体味青春情怀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年代和当时的年龄,结合时代背景,完成下面表格。
篇名 写作时间 艺术形象(年龄) 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青春情怀
《沁园春·长沙》 1925年秋 ① 诗人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写 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919年秋 ③ 新文化运动的个性解放精神 ④
《红烛》 1923年 ⑤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奉献、牺牲精神 ⑥
《峨日朵雪峰之侧》 1962年 ⑦ 20岁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22岁被划为“右派” ⑧
《致云雀》 1820年 ⑨ 将自然人格化,寄托光明和自由 ⑩
答案 ①“我”32岁 ②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③“我”27岁 ④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⑤“我”24岁 ⑥爱国奉献与赤诚 ⑦“我”26岁 ⑧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⑨“我”28岁 ⑩对自由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2.请结合表格内容分析以上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青春特点与时代有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们的青春特点都打着典型的时代烙印。毛泽东、郭沫若和闻一多所处的时代,中国积贫积弱,他们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所以他们才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的赤子之情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昌耀在“文革”前夕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没有消沉,所以他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热爱。雪莱生活在英国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活动2 分析、探究诗歌的表达特点
3.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诗歌一般通过意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欣赏这些诗作,理清作品的情感脉络,理解它们是如何借助丰富的意象得以表现的,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篇名 主要意象 主要思想感情
《沁园春·长沙》 ① 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③ ④
《红烛》 ⑤ ⑥
《峨日朵雪峰之侧》 ⑦ ⑧
《致云雀》 ⑨ ⑩
答案 ①寒秋、湘江、万山、层林、江、舸、鹰、鱼、同学少年 ②对寒秋季节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 ③白云、北冰洋、太平洋、地球、洪涛 ④对创造力、改天换地的乐观进取精神的赞美 ⑤红烛 ⑥对牺牲和奉献精神的歌颂 ⑦雪峰、太阳、岩壁、蜘蛛 ⑧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昂扬向上的激情 ⑨云雀 ⑩歌颂生命,追求光明,蔑视现实世界,向往理想的世界
4.本单元第2课四首诗歌同属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与其抒发的情感有何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单元第2课四首诗歌虽同属现代诗作,但在结构、韵律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其中,《致云雀》格律较为严格,可划入现代格律诗的范畴。其他三首则可称为自由体诗。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几乎不讲究诗歌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的宣泄。全诗共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读者低吟浅唱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句式,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贯性,粗犷豪放的语言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径直坦陈的赤裸情感,更易于与读者交流,产生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2)《红烛》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整首诗诗行长短自由不齐,诗节大小不一,字数也不相同,但整体格局仍然大致是匀整均齐的,九小节中,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的反复吟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行节之间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可循,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发展轨道,诗歌的情感结构由此得以完美构建。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
(3)《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看作一首较典范的自由体诗。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
(4)《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收到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之美。
梳理、探究小说中的青春内涵和表达特点
活动1 体味青春情怀
1.《百合花》刻画了革命战争时代年轻人的形象,《哦,香雪》描写了改革开放之初山村青年的形象。结合小说中的时代背景等完成下面表格。
篇名 写作时间 艺术形象(年龄) 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青春情怀
《百合花》 1958年 ① 解放战争中个人生命19岁的真实表达 ②
《哦,香雪》 1982年 ③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④
答案 ①通讯员19岁 ②为正义事业献身,真诚、善良 ③香雪17岁 ④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活动2 分析、探究表达特点
2.《百合花》与《哦,香雪》在叙述视角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故事人物讲述出来的。
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作为一个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团员,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刚参军的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战斗任务艰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隐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的感彩的人物——一个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小通讯员形象。
综观全文,叙述者“我”无疑是“可信的叙述者”,作品较为明显地传达着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及其信念,即军民鱼水情如百合花般纯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众多庄严的战争题材中,《百合花》通过特定的叙事途径,更多地展示了人情美、人性美,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氛围,进而烘托出作品的深层含意。
(2)《哦,香雪》则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这就是所谓的“扇面展开”情节,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地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
这样的叙述角度从另一方面拆分又可一分为二:一是从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二是从台儿沟人的眼光来看外面的世界。开篇从大环境写起,逐渐缩小描写的范围,从写大山转到写山村里的姑娘们,再从姑娘们中分辨出特异的香雪,仿佛对台儿沟、对山民、对姑娘们和对香雪从陌生到认知、到亲近,这就是从外人的眼光来看台儿沟。再有,写台儿沟人忽然迎来“那绿色的长龙”,初见不识,惊惧恐慌,好像在黑暗中打开了一扇观看外面世界的明亮窗户,搅起心中一片波澜,生发出对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从台儿沟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这两种视界或两重叙述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意趣,给读者创造了情境感。
3.像诗歌一样,《百合花》与《哦,香雪》两篇小说也善于设置意象,请思考其中的百合花、铅笔盒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小说《百合花》中,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以及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人情美。
(2)《哦,香雪》用大量笔墨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它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