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年级 高一 学科 美术 主题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任课教师 王学全
课型 问题展示解决课 课时 1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是高中美术教材外国美术鉴赏部分第五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文艺复兴美术》,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课选择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即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欧洲美术中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艺术流派: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法国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加以介绍。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
教学要求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支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导出课程知识;
教学目标 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作品赏析,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突出重点。
难点:本课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通过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全面比较、深入了解以突破难点。
关键问题
教学方法 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要素)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新课二、结合已学的知识得结论 师:大家学习历史都知道,我们的社会需要不断变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进步。艺术也是这样,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美术继续沿着以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为基础的写实美术传统发展和创新,在17-19世纪先后出现了巴洛克风格、荷兰市民绘画、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流派。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美术作品赏析
(1)(意)贝尔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1655年-1667年)
贝尔尼尼(1598年-1680年)是17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师和戏剧家、画家,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刻,如《阿波罗与达芙妮》,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在建筑艺术上,也有出色的创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便是他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杰作。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大教堂,它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伟大的纪念碑。它始建于1506年,由于教堂中央的大圆顶几经修改,最后由米开朗基罗修改后,于1626年全部竣工,前后历时120年。大教堂从地面到顶点,高达137.8米,是罗马全城的最高建筑。教堂前面的广场以一座古埃及的方尖碑为中心,呈横向椭圆形,长轴长198米,面积为3.5公顷。它和教堂之间用一个梯形广场相接,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以便教皇在教堂前为教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整个广场气势宏伟,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两侧的宏伟的柱廊。贝尔尼尼之所以设计这一组柱廊,是有他独特的构思的:就是以广场两侧的柱廊象征基督伸开的两只手臂,教堂中央的大圆顶则象征着基督的头。广大的基督教徒们一进入教堂前的广场,就像进入了基督的怀抱。从宗教宣传的角度来讲,贝尔尼尼的这一构想及其实际效果,是十分成功的。尤其是两侧柱廊由284根多立克式柱子组成,檐头顶上还有98尊圣徒和殉道者雕像。两侧柱廊都分别由四排柱子组成,造成了柱廊内部的错综复杂的明暗变化。唯一的缺陷是,人们站在广场上无法看到大教堂著名的圆顶,这是贝尔尼尼当初没有考虑到的。
(2)《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油画,222×209厘米,约1617年作,现藏慕尼黑美术馆)
鲁本斯(1577年-1640年)是17世纪佛兰德斯(今比利时)最著名的画家。擅长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和风景画。是17世纪欧洲绘画艺术成就最大的画家之一。在宗教信仰和政治上,鲁本斯是守旧派。但他的绘画艺术,努力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就,包括其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加上他极富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鲜明画风。从其人物形象的夸张的活力和强烈的对比效果来看,鲁本斯的绘画属于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油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孪生子劫夺迈锡尼国王的孪生姊妹的故事。鲁本斯感兴趣的并不在于情节本身的描写,而在于通过劫夺与反劫夺的戏剧性的激烈斗争,把两男两女和两匹骏马组成了一个他最喜欢且最善于表现的复杂而又有强烈动势的构图。同时,色彩在这一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匹烈马的浓重的棕黑、青灰色,与女子白皙的肌肤的明亮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3)委拉斯凯兹《宫女》(油画,276×318厘米,1656年作,现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委拉斯凯兹(1599年-1660年)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与鲁本斯、伦勃朗合称17世纪欧洲三大油画家。他出身于西班牙南部的工商业城市塞维拉。12岁进入当地著名画家埃雷拉画室学画,不久改从博学善教的画家帕契柯学习,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写实能力。尤其是后来两次去意大利,深受文艺复兴盛期诸美术家,特别是提香的影响,艺术更臻完美。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应教皇要求画了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他终身在宫廷工作,担任宫廷首席画师,直到宫廷总管。最后在繁杂的事务中劳累而死。
委拉斯凯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神话故事、风俗画。其中《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宫女》和《纺织女》是他的代表作品。
三、自主预习新知,小组合作探究分享知识并进行展示四、知识拓展总结 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回到教材,学生看书,回到课本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本课小结:对流派的了解,要抓住主要代表作者的艺术表现风格。最好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观看专题视频:《BBC艺术大师系列·伦勃朗》;
课外拓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专家评价
课程简介:
本课选择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即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欧洲美术中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艺术流派: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法国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加以介绍。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