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提升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40分)
雾霾污染是PM2.5(粒径小于2.5um细颗粒物)浓度过高导致,已经成为跨区域的环境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PM2.5空间分布,该区域是我国工业集聚程度高,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峻的区域之一,雾霾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地处我国( )
A.环渤海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长株潭城市群
2.图示区域PM2.5浓度( )
①南高北低 ②南北差异小 ③南低北高 ④南北差异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下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3.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主要因为其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
①非洲板块
②亚欧板块
③印度洋板块
④太平洋板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日本东部海域(38.1°N,124.6°E)曾发生大地震,致使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污染物泄漏,根据该日风旗风向判断,该日受污染严重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当地3-6 日的天气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当地雷雨天气出现在 ( )
A.3日 B.4日 C.5日 D.6日
6.气温日较差是指——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据此判断这几日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
A.3日 B.4日 C.5日 D.6日
7.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
A.8时 B.12时 C.14时 D.16时
8.“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是( )
A.该地气温年较差大 B.该地气温月较差大
C.该地气温日较差大 D.该地气温年际变化大
下面是北半球某地区多年月平均降水量的资料,根据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 43 65 85 180 285 258 228 221 173 79 42 24
9.根据资料,下列对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全年降水少 B.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C.各月降水均匀 D.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10.根据表中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读北半球某地某年各月降水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际东量(mm) 29 43 46 39 83 183 216 215 120 43 53 63
11.从降水的季节变化上分析,该地属于( )
A.全年多雨型 B.全年少雨型 C.夏季多雨型 D.冬季多雨型
1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中纬度大陆东岸 C.温带地区大陆西岸 D.南极地区
下图是四地的气温曲线和年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四地均位于( )
A.南半球 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西半球
14.图中丁地( )
A.比丙地年降水量多 B.夏季比乙地凉爽
C.夏季比甲地降水少 D.比丙地气温年较差大
15.某中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春节时赏雪观灯;盛夏时节,树木葱茏,三伏天听雨纳凉。”由此判断能反映该气候特点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16.因高温干燥而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世界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7.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温和湿润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18.导致热带雨林气候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B.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C.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D.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20.据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甲气流比乙气流干燥 B.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分布没有差异
C.①、②两地气温相差约15℃ D.②地比①地气温低,原因是降水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解答题(60分)
2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每天都在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下面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制作的天气情况记录表(部分),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表中1月5日该地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天气情况记录表中,有雷阵雨天气的日期是________。
(3)表示3月25日风向、风力的符号是( )
A. B. C. D.
(4)根据天气情况记录表中5月7日的天气状况,推测该地区在卫星图上的颜色为________(填“绿”或“白”)。
(5)根据如表中天气情况,请你设计出一个最合理的户外活动项目,(包括日期、活动名称)________。
22.下图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____(填“递增”或“递减”),这一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是____。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
(2)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____,这是因为____。
(3)受海陆性质的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____(填“海洋”或“陆地”)气温高,冬季____(填“海洋”或“陆地”)气温高。
(4)由图可知,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其原因是南半球____。
A.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海洋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5)图中A、B两处纬度相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
23.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区的年降水量,可以发现甲地降水____(多、少),乙地降水____(多、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
(2)比较A、B两地的年降水量,可以发现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__________(多、少),大陆西岸降水_________(多、少)。
(3)图中C、D、E三地纬度相近,但年降水量差异显著,表现为沿海地区降水______(多、少),内陆地区降水________(多、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4)气象工作者在下图中山脚处(海拔1200米)测得的气温是24.8℃,则山顶处(海拔3000米)的气温是______℃;该山脉甲、乙两坡降水较多的是 _______坡。
24.读美国洛杉矶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月份 1 2 3 4 s 6 7 8 9 10 11 12
气湛℃ 12.8 13.6 14.9 16.4 18.9 19.9 22.5 22.7 21.7 19.2 16.7 14.1
降水mm 60 86 60 30 7 2 0 1 7 13 26 19
(1)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2)根据所绘图像,说出气温和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特点。
(3)说出该地气候类型名称,指出它的一般分布规律。
25.某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亚洲的气候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请发挥你的才智,积极参与他们的研究。(15分)
(1)小芳的发现:亚洲气候类型多样,但缺失______气候和_____气候;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代号及名称)。
(2)一个奇特的现象:小玲发现大致处于同纬度的⑦和⑨,在同一季节竟然出现近30℃的温差,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3)①④⑥地区气候方面的共同特征是______,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是______。
(4)下列表示②地气候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是( )
(5)小华的收集:下面是小华收集到的亚欧大陆地区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示意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的差异 B.宗教信仰的差异
C.气温的差异 D.降水的差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提升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40分)
雾霾污染是PM2.5(粒径小于2.5um细颗粒物)浓度过高导致,已经成为跨区域的环境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PM2.5空间分布,该区域是我国工业集聚程度高,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峻的区域之一,雾霾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地处我国( )
A.环渤海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长株潭城市群
2.图示区域PM2.5浓度( )
①南高北低 ②南北差异小 ③南低北高 ④南北差异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2.C
【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的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可知,该区域是长三角城市群 ,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是B。
2.根据上图图例可知,该区域北部PM2.5浓度比南部高,南北差异大。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 答案是C。
读下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3.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主要因为其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
①非洲板块
②亚欧板块
③印度洋板块
④太平洋板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日本东部海域(38.1°N,124.6°E)曾发生大地震,致使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污染物泄漏,根据该日风旗风向判断,该日受污染严重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D4.C
【解析】3.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由于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故答案选D。
4.日本东部海域(38.1°N,124.6°E)曾发生大地震,致使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污染物泄漏,根据该日风旗风向判断,该日是北风为六级,受污染严重的的地点是 ③地,故答案选C。
下图是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当地3-6 日的天气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当地雷雨天气出现在 ( )
A.3日 B.4日 C.5日 D.6日
6.气温日较差是指——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据此判断这几日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
A.3日 B.4日 C.5日 D.6日
7.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
A.8时 B.12时 C.14时 D.16时
【答案】5.C6.C7.C
【解析】5.根据常用天气符号判断,3日为小雨天气,4日为多云天气,5日为雷雨天气,6日为晴朗天气,C正确。故选C。
6.读图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可知,3日温差为10℃,4日温差为10℃,5日温差为14℃,6日温差为8℃,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5日,C正确。故选C。
7.根据气象学家多次测量结果得知,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C正确。故选C。
8.“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是( )
A.该地气温年较差大 B.该地气温月较差大
C.该地气温日较差大 D.该地气温年际变化大
【答案】C
【解析】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早穿皮袄午穿纱”,形象的说明该地区早晚温差大,即该地区气温日较差大,C正确,故选C。
下面是北半球某地区多年月平均降水量的资料,根据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 43 65 85 180 285 258 228 221 173 79 42 24
9.根据资料,下列对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全年降水少 B.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C.各月降水均匀 D.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10.根据表中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9.B10.D
【解析】9.
根据1月和7月的降水判断出该地的降水季节变化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故选:B。
10.A是全年少雨;B是全年降水较均匀;C是夏季少雨,冬季多雨;D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D选项符合。故选:D。
读北半球某地某年各月降水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际东量(mm) 29 43 46 39 83 183 216 215 120 43 53 63
11.从降水的季节变化上分析,该地属于( )
A.全年多雨型 B.全年少雨型 C.夏季多雨型 D.冬季多雨型
1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中纬度大陆东岸 C.温带地区大陆西岸 D.南极地区
【答案】11.C12.B
【解析】11.读图可知,该地区降水最多的月份是7、8月份,集中在夏季,属于夏季多雨型。根据题意选C。
12.根据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可指,赤道附近全年多雨,中纬度大陆东部属于夏季多雨型。温带大陆西岸属于冬季多雨型,南极地区属于全年少雨。故根据题意选B。
下图是四地的气温曲线和年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四地均位于( )
A.南半球 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西半球
14.图中丁地( )
A.比丙地年降水量多 B.夏季比乙地凉爽
C.夏季比甲地降水少 D.比丙地气温年较差大
15.某中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春节时赏雪观灯;盛夏时节,树木葱茏,三伏天听雨纳凉。”由此判断能反映该气候特点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16.因高温干燥而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13.B14.A15.C16.A
【解析】13.由图可知,四地最热月在7月,为北半球气温,南半球季节和北半球相反,故A不正确;四地四季分明,为温带气候,故B选项正确;寒带地区气候终年寒冷,故C不正确;东、西半球的划分与气候差异没有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4.由图可知,丁地全年降水量加起来大于丙地,故A选项正确;由图可知,丁地夏季气温比乙地高,应比乙地炎热,故B选项错误;由图可知,丁地夏季降水量明显高于甲地降水量,故C选项错误;与丙相比,夏季气温差异很小,但是丁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丙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以下,丙地气温年较差更大,故D选项不正确。故选A。
15.由图可知,甲图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故A不正确;乙图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四季降水均匀,故B不正确;丙图冬季寒冷少雨、夏季炎热多雨,故C选项正确;丁图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故D不正确。故选C。
16.由图可知,甲地夏季高温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故A选项正确;乙地夏季气温不高,且全年降水均匀,故B选项不正确;丙、丁夏季高温多雨,故C、D选项不正确。故选A。
世界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7.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温和湿润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18.导致热带雨林气候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答案】17.A18.A
【解析】17.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A正确;全年温和湿润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错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是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的是热带季风气候,D错误。故选A。
18.热带雨林气候多分布在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寒带气候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极地地区,导致两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与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B.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C.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 D.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20.据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甲气流比乙气流干燥 B.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分布没有差异
C.①、②两地气温相差约15℃ D.②地比①地气温低,原因是降水多
【答案】19.B20.C
【解析】19.南坡濒临海洋,是迎风坡,暖湿气流在爬升过程中,慢慢冷却成云致雨、降水多;北坡是背风坡,暖湿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慢慢蒸发,降水少,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故选B。
20.甲气流比乙气流湿润,A结论错误;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不同,植被分布有很大差异,B结论错误;在山地和丘陵,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①、②两地海拔相差2500米,据此可推知两地气温相差约15℃,C结论正确;②地比①地气温低,原因是②地比①地海拔高,D结论错误。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解答题(60分)
2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每天都在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下面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制作的天气情况记录表(部分),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表中1月5日该地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天气情况记录表中,有雷阵雨天气的日期是________。
(3)表示3月25日风向、风力的符号是( )
A. B. C. D.
(4)根据天气情况记录表中5月7日的天气状况,推测该地区在卫星图上的颜色为________(填“绿”或“白”)。
(5)根据如表中天气情况,请你设计出一个最合理的户外活动项目,(包括日期、活动名称)________。
【答案】 (1)﹣7 3 (2)7月21日 (3) B (4)绿 (5)1月5日的天气符号表示大雪,可以堆雪人
【解析】(1)表中1月5日该地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是﹣7摄氏度和3摄氏度。
(2)由图中天气情况记录表可以看出,有雷阵雨天气的日期是7月21日。
(3)由记录表可知, 3月25日是北风5级,其风向、风力的符号是,故选B。
(4)根据天气情况记录表中5月7日的天气状况,这一天是晴天,可推测该地区在卫星图上的颜色为绿色。
(5)比如1月5日的天气符号表示大雪,可以堆雪人。
22.下图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____(填“递增”或“递减”),这一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是____。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
(2)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____,这是因为____。
(3)受海陆性质的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____(填“海洋”或“陆地”)气温高,冬季____(填“海洋”或“陆地”)气温高。
(4)由图可知,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其原因是南半球____。
A.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海洋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5)图中A、B两处纬度相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
【答案】(1) 递减 A
(2) 低 海拔高,气温低
(3) 陆地 海洋
(4)C
(5)A
【解析】(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一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热量多,气温高;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热量少,气温低,A正确。跟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人为因素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低,这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平均海拔超4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气温低。
(3)受海陆性质的影响,海洋吸热和放热的速度都比陆地慢,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
(4)由图可知,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其原因是南半球大部分是海洋,海洋广阔,陆地面积较小,C正确。跟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和受太阳光热均匀的因素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图中A、B两处纬度相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A,A地年平均气温大于20℃。B地年平均气温10-20℃之间。
23.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区的年降水量,可以发现甲地降水____(多、少),乙地降水____(多、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
(2)比较A、B两地的年降水量,可以发现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__________(多、少),大陆西岸降水_________(多、少)。
(3)图中C、D、E三地纬度相近,但年降水量差异显著,表现为沿海地区降水______(多、少),内陆地区降水________(多、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4)气象工作者在下图中山脚处(海拔1200米)测得的气温是24.8℃,则山顶处(海拔3000米)的气温是______℃;该山脉甲、乙两坡降水较多的是 _______坡。
【答案】 (1)多 少 纬度位置 (2)多 少 (3)多 少 海陆位置 (4)14 甲
【解析】(1)由图中甲、乙两地降水量可以看出,甲地的降水量比乙更多,主要是因为甲地的纬度较低,而乙地纬度高,气温低,气压高,降水少。
(2)从A、B两地降水量可以看出,位于大陆东岸的A地降水量多于位于大陆西岸的B地,说明在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图中C、D、E三地纬度相近,但年降水量差异显著,表现在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离海近的地区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明显,降水多,而内陆地区则受影响小,降水少。
(4)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会影响气候之外,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显著,通常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千米气温会下降6℃,如图海拔是1200米处的气温是24.8℃,则3千米的山顶气温会比山脚处低10.8℃,是14℃;图中山脉中甲、乙两山坡降水量较多的是位于暖湿气流迎风坡的甲地。
24.读美国洛杉矶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月份 1 2 3 4 s 6 7 8 9 10 11 12
气湛℃ 12.8 13.6 14.9 16.4 18.9 19.9 22.5 22.7 21.7 19.2 16.7 14.1
降水mm 60 86 60 30 7 2 0 1 7 13 26 19
(1)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2)根据所绘图像,说出气温和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特点。
(3)说出该地气候类型名称,指出它的一般分布规律。
【答案】(1)
(2)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3)地中海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考生根据当地的气温数据和降水数据绘制即可;
(2)由该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可知,该地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3)由图可资料可知,该地属于冬雨夏干型的地中海气候,一般是分布在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25.某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亚洲的气候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请发挥你的才智,积极参与他们的研究。(15分)
(1)小芳的发现:亚洲气候类型多样,但缺失______气候和_____气候;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代号及名称)。
(2)一个奇特的现象:小玲发现大致处于同纬度的⑦和⑨,在同一季节竟然出现近30℃的温差,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3)①④⑥地区气候方面的共同特征是______,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是______。
(4)下列表示②地气候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是( )
(5)小华的收集:下面是小华收集到的亚欧大陆地区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示意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的差异 B.宗教信仰的差异
C.气温的差异 D.降水的差异
【答案】 (1) 热带草原 温带海洋性 ⑧温带大陆性气候 (2)地形因素 (3)全年高温 ④ (4)B (5)C
【解析】(1)受海陆位置、地形、纬度的影响,亚洲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但缺失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⑧表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图中 ⑨位于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所以与同纬度的⑦相比气温更低,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3)图中①位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④是位于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⑥是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所以①④⑥地区气候方面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高温,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是④。
(4)②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图A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图B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图C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图D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故B符合题意。
(5)亚欧大陆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自西向东距离大西洋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就越来越小,气温就更低,温差更大,传统民居的墙也就越来越厚,所以墙壁越来越厚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