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教材第60-6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高与底。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三角形,感受直观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直观观察,动手实践等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对生活中数学的探究与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高与底,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找出各种类型三角形的高。
教法:
引导学习,直观演示。
学法:
自主探究,直观观察,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三角尺,教具。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请大家说一说。
二、创设情境
观看图片(金字塔、指挥架、电线杆等),你发现了哪种平面图形(三角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知识。
三、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画一个三角形。
同学们,你们画的三角形各种各样,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跟你的小组成员说一说吧。
(1)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2)学生自行标注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跟老师多媒体展示核对。
这里要注意角的标记符号“”
(3)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强调:这里围成是指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练一练:举例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4)引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今天我们还要再认识一下三角形的另外的知识点,就是它的高和底。
你能指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吗?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老师用身体做演示,斜着站,蹲着站,直立站,让学生判断哪一种才是真正的老师的高)
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从一个顶点出发,作的垂线与底相交的点为垂足,那么高就是从顶点到垂足的这条线段,顶点所对的这条边就是底。
以另两条边为底,找出剩下两条高。
四、合作交流
你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和底,请同学边说边板演画三角形的一条高,底下的同学补充,教师带领学生总结画高方法,特别注意高要用虚线表示,要标注出垂直符号。
在你刚才画的三角形上做出高,标上底,跟你的小组成员讨论讨论,随后请同学投影展示成果,并请同学评价。
五、拓展应用
为了表达方便,通常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为(文字写法)三角形ABC.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观察多媒体中展示的图片,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议一议,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运用学具进行实验,试着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发现了什么现象?
随后教师用教具分别演示三角形和四边形在实验中发生的变化: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练习:
1、教材第61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要注意所给出的底。
2、教材第62页做一做。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为什么。
六、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4
5
2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