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学科:语文课时: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古人写“思乡”的诗词。(3)自学本诗,理解诗中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课题: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古典诗歌教学要紧扣“怎样读,怎样领悟,怎样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怎样读”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在《天净沙 秋思》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人手,领悟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表达出离别时那种缠绵悱恻之情,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日撷英”这一模块中的一首曲。内容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更是元曲名篇,也正是因为这首曲为马致远赢得了“秋思之祖”的美誉。本曲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曲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全曲运用“意象并列”“寓情于景”等手法把抽象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学习本曲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鉴赏诗词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曲的语言,赏析诗词曲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曲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学情分析:《天净沙·秋思》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文章。而语文课只有充满诗意,才能还原出语文的真正味道。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对于诗中的意象本身把握不了,就很难入到诗的意境之中,诗意的情感更难体会到。因此,让诗意飞扬于语文课之中也应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相信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灵活多变的课堂设计,远比教师一板一眼地讲解要有趣得多,也会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曲中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本曲意象并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在了解曲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品味这首曲的意境。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曲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搜索《天净沙·秋思》片段和图片,并搜索《天净沙·秋思》的相关课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搜索《天净沙·秋思》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教学的重难点,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方法。3、搜索课文的朗读录音,准备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运用任务型教学。自然导入,层层递进。注重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想统一,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激励。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2、诗句接龙:回顾学过的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1、欣赏歌曲。2、自由发言。以游戏的方式,从学生学过的诗句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元曲及作者马致远简介。2、播放课文视频。3、范读课文。 1、认真聆听,自由朗读课文。2、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文本。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令内容: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语句抒发了什么情?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4、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介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阅读课文,思考品味,交流读后感受。前三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作者描绘的景色。 抓住“枯”“老”“昏”,“古”“西风”“瘦”等词语分析意象——引出意象并列,探讨其作用。 诗眼:“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游子思乡图“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引导学生抓住小令中的关键词,细细品味,领悟意境,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比较阅读赏析领悟1、出示表格(后附)。2、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两首小令进行比较。3、课堂小结。4、播放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1、全班齐背《天净沙·秋思》。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3、各组选派组员交流发言。4、背诵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的能力。通过与《天净沙·秋思》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作业布置基础题:朗读背诵。提高题:把小令改写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拓展题:阅读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分层作业的布置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五、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秋--------------------思寓情于景枯藤、老树、昏鸦 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六、教学反思:古典诗歌是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诗歌的语言典雅、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首先,我在这节语文课上着重引导学生读,强调学生写,启发学生悟,将诗歌的涵咏,体悟真实如实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引导学生能真正走入词的意境、词人表达的情感之中。其次,本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在生活与学习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会使学生对所学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知识有所认识。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诱导和启发思维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把新旧知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定会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扎实有效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所以,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本节课我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编写小小说,然后对照脚本进行表演,让学生享受浓浓的审美乐趣。
后附:
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
《天净沙·秋》 白朴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描写的景物
画面呈现的色彩
给画面配一名称
作者表达的情感
两首曲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