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26 19:1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作者:丁卫军 徐杰 周汉平
设计一
【思路综述】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和知识。云与天气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作者却把它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分类别和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由此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熟读课文,绘制云与天气变化的对应表格,写观察日记,并进一步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谚语。
教学时把课堂搬到室外(便于看云,利于教学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读”到的、“写”到的、“看”到的进行比照,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学习说明的方法,体悟文章的语言。
【教学简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空气是那样清新,景致是那样美妙,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和宇宙的神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云,认识云与天气的关系,学习预测天气的本领。
二、分析课文
浏览课文。理清本文“总—分—总”的结构;结合自做的表格,说清云的形态、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三、交流日记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观察日记,说说观察到的是文中的哪一种现象,结合朗读课文精彩片段,比照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体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比较说明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体会说明中运用描写的作用。
四、交流谚语
让学生自由交流所收集到的谚语,共同欣赏,说说暗合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观察预测
根据眼前所看到的云的形态,预测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
模仿课文,说明或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六、总结迁移
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很多概念,查阅有关工具书,看看工具书中是怎样解释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些解释。
(丁卫军 江苏通州市石港中学;226300)

设计二
【思路综述】
本设计侧重于掌握以下几个要点:感知分类说明分合自如的特点;学习生动说明的方法;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积累预知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
教学中做好几件事:绘制两幅图表,将“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和“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通过图表显示出来;找出课文中生动说明的句子,细细品读,然后联系学过的生动说明的文章,归纳出哪些方法可以使说明显得生动;用圈点阅读法揣摩课文用语的准确性;让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发言的题目是“看  识天气”。
【教学简说】
一、默读课文,绘制图表
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和“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两幅图表的设计,看谁的图表设计最科学、最切合文意。看图表,感知分类说明的优点——层次清晰。
二、朗读课文,归纳方法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最生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能够使说明显得生动,然后联系一些学过的生动说明的文章,归纳出使说明生动的方法——从修辞的角度,有比喻、拟人、引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有描写、抒情;从语体色彩的角度,主要运用口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化的深奥的术语……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圈点词句
运用圈点阅读法,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认真品评,然后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四、搜集资料,自由表达
要求学生课后认真搜集有关资料,以“看  识天气”为题自由表达,尽量做到形象生动、层次清晰、用词准确。学生可以借助查阅图书馆藏书、网上资料查询、走访有经验的老人等途径来完成。
(徐杰 江苏通州市金沙中学;226300)

设计三
【思路综述】
这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事理说明文,文章说明的内容不仅限于云的美丽和变化多端,还涉及到有关专业知识和原理。因此教学时应帮助学生掌握分类别、打比喻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识记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展示有关云象,让学生通过认识云象来巩固课文中的知识。文中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可以把云象绘成文中所描写的喻体形象,如“羽毛、羊群”等等,加深学生的印象。
其次,说明光彩现象,文中最大特点是运用了谚语,可以通过补充介绍有关谚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日落胭脂红,不雨便是风”、“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最后,通过归纳总结,明确本课重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练习,巩固已学的两种重要的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特点。
【教学简说】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仰望苍穹都能享受蓝天白云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过云的美丽和它的变化多端。你们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
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朱泳 是怎样说明它的。(板书课题,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名字)
二、分析
1.学生自读课文中所说明的云象与天气的关系。明确告诉学生将通过图片展示来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
2.展示投影,采用抢答的形式,给每一小组评分,要求学生根据画面说出云象的名称、特征与天气的关系。
3.要求学生明确哪几种云会有雨雪,哪几种云会带来好天气,它们有什么特点。
4.提问:作者是怎样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得有条理、有趣味的?(指名发言)
归纳: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生动的描写。
5.自读第6段,根据已学过的阅读方法命题,同学间相互检测。教师巡视,随机适当提示。如:①找出本段的中心句;②本段写了哪几种光彩(本段的主要内容);③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6.投影补充的谚语,请学生讲清它所表达的意思,鼓励学生说出所知的谚语。
三、总结
1.云的变化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2.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立足科学,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四、延伸
阅读《洪水》,回答问题:
洪水是天降暴雨或冰雪急骤消融等因素和水库垮坝等人为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水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
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00多条。
据专家介绍,根据河流洪水的成因条件,洪水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
暴雨洪水是由于暴雨产生的。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都是由暴雨产生的。这种类型的洪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发生的时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
由于暴雨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降水总量大,在流域内往往形成组合型的暴雨洪水,常常可造成大面积的严重灾害。目前长江发生的大洪水就属这类洪水。暴雨洪水的一般特点是洪水涨落较快,起伏较大,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融雪洪水是由冰融水和积雪融雪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洪水。融雪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西北高纬地区,一般发生在4至5月。
冰凌洪水的产生是由于大量冰凌阻塞河道,导致冰塞或冰坝形成,使上游水位显著升高。冰塞融解、冰坝突然坍塌时,槽蓄洪水下泄,形成洪水。
(1)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说出暴雨洪水的一般特点。
(3)说说这篇短文在详略安排方面的特点。
(4)用8个以内的字,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周汉平 江苏通州市金沙中学;226300)

名师评说
三篇教学设计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的理念和设计者的创新思想,突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开放性,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通与对话,既突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立性地位,又相机把读写说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语文姓“语”的特点。同时,三种设计都表现出对与课文相关的信息的关注,自觉地引导学生掌握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设计一强调把已学的知识运用到学生的自我探究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拓展教学空间,超越语文知识,强调学生智慧的展现;设计二着力于学生的反复感悟,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品、评、磋、悟,强调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归纳,尽可能调动学生发挥一切语文学习的手段,着力于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注意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为享受语文的过程,变成智能渐进的过程;设计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用直观的多媒体和投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到同类文章的整体把握,让学生自能解决问题,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三篇设计有其共性,又显示出鲜明的教学个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